第136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徐庶本來覺得這事太過玄乎,可低頭看到腰中佩劍,卻又頓時無語,然後旋即改口。「這種事情其實也要分兩面看,如此一來,元化公再去診治,諱疾忌醫之人總會少許多吧?譬如之前那罵人的,真要報出姓名,必然會懇切遵行醫囑。」

  「這倒也是。」華佗微微頷首感嘆,倒是一時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了。

  話說,華佗一行人本就是看到徐庶雖然一表人才,高頭大馬、佩劍華貴,卻偏偏行事簡樸,毫無士人架子,更與那些市井之人主動做安慰,所以心生好感。而一番交流後,又見此人如此不卑不亢,關鍵是知道是華佗後既不糾纏,也不鄙視,乃是士人中難得通透之人,於是作為這年頭的非主流士人,不免更加欣賞。

  後來再一問才知道,雙方都是要渡淮去壽春的,恰好同路,便乾脆相邀共行,而徐庶也是個瀟灑性子,毫不作態,直接牽馬負劍隨行,以作華佗護衛。

  而一直到了壽春才知道,華佗之所以至此,乃是因為久居此地的曹奮武親父,故太尉曹嵩身體有恙,因為曹嵩、曹操都是鄉人,而當時更是曹操親弟曹德親自去張仲景家去請得,華元讓實在是不好推辭,這才不得已與張仲景停止了學術交流,引弟子自南陽至此。

  而徐庶到了壽春,等了許久,一直到華佗給曹嵩看完病還教了後者五禽戲,準備去廣陵時,才等到了自己此行目標張飛的消息——原來,劉備輕易跨江擊敗了孫策,卻忽然聞得徐州陶謙病重,驚愕之餘便匆匆逼迫孫伯符與朱皓簽下了城下不戰之盟,然後即刻回師了。

  數萬大軍大多歸於各處,唯獨其中一萬壽春直屬精銳,卻是在張飛、周泰、魯肅、陳武等心腹將領的帶領下直往徐州而去。

  於是乎,等不到目標的徐庶再度與醫仙華佗一行人搭夥,往廣陵而去,而華佗師徒也著實喜歡這個文武兼備的年輕人,更是樂意至極。

  當然了,五月時分,眾人到達廣陵,尚未來得及吃上一口魚膾,便被本地太守趙昱以近乎綁架的姿態匆匆送往如今陶謙所居的實際州治下邳郡下邳城去了。

  當然,這倒也省的徐庶專門北上再找張飛了,因為他們沒有理由不在下邳相會。

  唯獨沿途所見,承平許久的徐州忽然上下悚然,遍地軍士兵戈,卻是讓徐元直猛地想起了一句衛將軍前年秋後出兵陰山時在布告中所言的閒話來。

  正所謂:

  天下萬事,獨戰不易!

  —————我是戰爭永不改變的分割線—————

  「操既為奮武將軍,行中原盟主事,乃與豫州牧劉備約,當履新政以不負天下,方可北向而爭也。及歸,度田南止於其父嵩、其弟洪,北止於兗州巨豪李乾,科舉事亦止於兗州名士邊讓、張邈。嵩、洪,操骨肉至親也,乾、讓、邈,獻兗州者也,操成勢倚仗也……時人以為難,操亦緩行新政,並以李乾為中郎將、邊讓為別駕。待正月,乃約其父嵩、其弟洪經壽春往江東送女與孫策完婚,又以讓、乾為使往壽春申盟約,復表邈為丹陽太守。五人同行,過睢水,嵩次子德、乾弟進,面焚舟橋,備亦使張飛持矛引甲士露刃斷後,迫往壽春,五人乃悟,然終不得歸睢北,操遂行新政。時太祖在河北,聞而嘆:『此固曹孟德策也!』」——《舊燕書》.卷二十六.世家第二

  抱歉,高估自己了

  以為夜裡能寫出來,但實在是沒整出來……覺得今天上能摸魚摸出來,也崩掉了……容我理理新卷內容。

  請個假,連今晚也不要等了。

  磕頭認錯!

  《覆漢》抱歉,高估自己了

  第二章 藥方只販古時丹

  「足下不是醫仙嗎,既至此處,我父如何就沒得救了?」五月梅雨時節,下邳城中,陶謙長子陶商儼然難以接受自己父親的命運。

  「我不是醫仙……」華佗到底是個醫生,只能強忍作答。「我也沒說令尊這病不能醫,表面上的症狀老夫都能醫,可令尊年事漸長,身體漸衰,早年時又有舊傷,而且似乎脾氣也不大好,全身都是漏洞,到了如今這個狀況,基本上已經算是真正的老朽了。所謂疾在全身,衰而弱之,老夫即便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也不過勉強延緩罷了。」

  陶商還要拽著華佗衣袖再問,卻不料華元化身後一名年輕士子直接扶劍上前打斷了他:「陶公子,非要元化公直言嗎?若你覺得元化公所言還有不清楚的地方,那我來說好了……令尊這是壽數已盡,已非人力可為,便是元化公親至,也不過是勉強吊命而已!」

  「沒錯。」身後吳普也鼓起勇氣應聲。「與其如此糾結糾,不如讓陶公這幾個月過得舒服一些,再備些上好吊命人參以防萬一,這才是為人子、為人臣之道!」

  陶商一時黯然,身後其弟陶應也低頭不語,而堂中諸多徐州要緊人士,所謂東海太守陳珪、典農校尉陳登;別駕從事糜竺、彭城相糜芳、治中從事領下邳令曹宏、騎都尉尉曹豹;下邳相笮融、步兵校尉許耽;還有廣陵太守趙昱、從事臧艾(臧霸長子)……有一個算一個全都無言以對。

  半晌,竟是笮融上前,肅容以對:「安東將軍(陶謙)主持一州,事關天下大局,生死重於泰山,即便是人力不可為,你們也要在此盡力照顧,請他稍晚再登極樂……」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