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一鼓作氣,再而竭,三而衰,數萬大軍,竟然因為高順在彼方氣勢最盛之時反壓一頭,以至於節節喪氣,然後在公孫珣大股騎兵回援之前便率先崩潰。

  然而,許攸也好,辛評也罷,卻都沒有什麼不甘心的地方……這一點在全軍亂鬨鬨往東南面甘陵方向撤退途中,行不過數里之時,便得到了進一步的驗證。

  審配所部在浮橋被燒的情況下,竟然強行棄甲泅渡,等到袁軍撤退時,其人已經在河東聚集了一支兩千人的輕裝步卒,而正是這支兵馬從腰部給了撤退中袁軍最後致命一擊……到此為止,袁軍徹底失去最後一絲組織能力。

  一開始雖然因為敵軍在後不得不紛紛向南走,但走到一半,平原、清河以及青州人馬便不由自主轉向東南,安平殘兵卻乾脆順河轉向西南,試圖渡河歸鄉,至於兗州兵則一路向正南奔跑,絲毫不敢其他……未到天黑,全軍便已經事實上崩潰了。

  當日夜中,公孫軍的騎兵竟然集中起來,多向正南面追索,這使得其他方向的袁軍得以於荒野中稍作喘息,而此時,袁軍高層只能感謝天意,讓甘陵城正在西南,所以青州、清河、平原兵大多在這條路上了。

  「本初!」黑漆漆的夜幕之中,道旁一輛歪歪扭扭的駟馬車中,縮著身子躲避初春寒風的許攸忽然開口,卻是對著身側正在緩緩喝著涼水的袁紹而言。

  「何事?」一口冷水下肚後,袁紹頭疼的眼睛都睜不開。

  「有件事情,一定要與你說。」許攸喘著粗氣言道。「梁期城下一策,鄴城一策,今日一策,我都盡心盡力了,而且這三策皆是上品,甚至有些堪稱妙極,你讓其他人來想,恐怕並不會如我這般出色……」

  「我心中並未曾疑你……」袁紹勉力答道。

  「不是這個意思。」許攸苦笑道。「你疑不疑我並不值一提,反正你面上未曾負我……我只是想說,這三策我都是盡全力施展的,事到如今,不敢說油盡燈枯,卻也是智力煎熬,實在是無能為了!」

  「我知道子遠盡全力了,其實自梁期戰後,我便已經無能為了,你比我強多了……」袁紹仰頭而答,卻是直喘粗氣,不再多言。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夜色之中,匆匆建起的大帳中,公孫珣拔出手中項羽之斷刃,一時感慨顧。「我以為袁本初還能再撐一撐的,卻不料其人這波反撲反而盡了餘勇……既如此,便就在河北解決掉他吧!不要耽擱了!」

  「君侯放心!」徐榮見狀趕緊出聲。「南面我已經遣人封住……袁紹絕對逃不到兗州的!請君侯現在便讓我去,我連夜兜住……」

  「隨意吧,無所謂了。」坐在上首位置把玩手中斷刃的公孫珣不以為意道。「反正清水往東,多是小鄉小寨,最近的甘陵城也有七八十里,咱們有騎兵,袁軍主力無論如何逃不出去了,所以,我才敢耽誤大家一點時間,稍作安排……不瞞諸位,我不準備親自追擊了,春耕在即,我要去一趟許久未仔細看過的北面,巡視地方,兼視察春耕,軍事上的事情,只要袁紹被解決河北平定,別的什麼一城一地,一國一郡的小事就不要跟我說了,以免誤了正事。」

  除了呂范、韓當、婁圭三人早有些心理準備外,其餘眾人各自有些驚愕。

  ……我是好睏的分割線……

  「太祖嘗困於清河,身側唯高順數千眾,而賊眾五萬。時太宗仁皇帝年十一,亦在軍中。左右以險,勸走,太祖乃抱太宗置於膝上,遙指敵陣而言:『且觀諸長輩破賊!』眾懾服,亦奮起……及戰後,仁皇帝右臂被握青紫,而終不敢言也。」——《新燕書》.太宗仁皇帝紀

  第十六章 三面終成圍

  「閒話少說,我定幾件事情和任命,羲伯(王象字)記錄下,然後就連夜帶阿定回河西到廣宗城落腳,再不理會戰事。」公孫珣斜坐在太尉椅上,繼續把玩著手中斷刃,隨口而言。「你們有什麼想說想做的,也都趁此時道來……不要耽擱。」

  王象聞言趕緊取出紙筆,伏在了一旁案上,而周圍人也紛紛藉機讓開位置,分立兩側,屏息靜聽。

  「其一,天下紛亂,州牧刺史多有空置,即便有任命,也多囿於地方廣大而盜匪、叛賊、宗族林立,難以實治,而我身為衛將軍,替天子行政,既然已經驅除偽車騎將軍袁紹,暫時清理了河北諸地,那別的地方暫且不提,河北與三輔是不敢不盡心盡力的……所以要表奏長安,請以昔日聖王大禹舊例,整合幽、冀、司、並、青五州,改為幽、平、冀、營、青、雍、司、並、陝九州,分而治之……」

  全場雅雀無聲如舊,而公認的軍中文筆第一王象王羲伯一筆落下卻先抖出了一個黑點,驚得他趕緊醒過神來,換紙重新寫過。

  其實,以在場眾人的角度而言,這第一件事情並沒有任何可以討論的餘地……大部分軍中將領對此基本上是茫茫然,而真正理解這件事情含義的卻又分外明白,公孫珣此舉無疑是要借這種改制強化他個人的統治,那麼誰又會對此持反對意見呢?

  田豐?

  別看田元皓整日與公孫珣擺著一張臭臉,可當日正是他第一個喊出了『漢室不可復興』這句話,他選擇公孫珣,就是看中了公孫珣強大的先發武力,希望這位衛將軍能以儘快收拾亂世,他憑什麼反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