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因為狗皮帽子的昌平士子搶了不少官吏位置?

  說句不好聽的,假如沒有公孫珣,這些人連恐怕會自己扔下一切,豁出性命逃跑的。比如司馬朗,會在河內老家找野菜養活全家一堆弟弟;比如華歆,會在逃亡路上遇到一個老人,然後陷入到一個儒者的道德困境中;至於法正和孟達會一成年就聯手逃亡益州,以避饑荒,省的被餓死。

  這些人真不笨的,他們很清楚這是什麼時代,甚至有的人還親眼見識過了,那他們憑什麼因為這些便反對衛將軍呢?

  總不能是因為這位衛將軍獨攬了朝政吧?可大漢朝自古以來缺這兩個權臣?而且別忘了,人家這個權臣好像還是合法的。

  要不因為他殘暴跋扈?因為他殺人了?

  然而如今天下間的人物中,有幾個沒殺人的?當初殺了一窩子九卿的難道不是天下楷模袁本初?當初指使孫堅殺了荊州刺史、南陽太守的不是路中餓鬼袁公路?便是劉表,單騎入荊州後怎麼抓的軍權,難道不是請所謂『宗賊』五十五人赴宴,一併殺之,乃奪丁壯糧草?

  亂世軍閥,誰比誰乾淨?

  建安元年,人心思安,最起碼關中是格外如此的。

  然而就在春耕尚在進行的這個時候,各地送來的奏疏中,卻有四封特殊的奏報先後在數日間送到了長安城內……並引起了大規模議論與焦慮:

  一封來自豫州刺史劉備,其人聲稱年前受九江太守邊讓的邀請往九江剿滅芍陂匪,但邊讓在年節期間卻忽然棄官而走,而接任者周昂乃是袁車騎私表,而如今他劉備屯兵三千在淮河岸邊,不知道該不該繼續進剿,請朝廷指示;

  另一封奏疏來自襄陽劉表,其人聲稱後將軍袁術無道,擅自侵略地方,不僅派遣其人私表的豫州刺史孫堅擅自去攻打豫州梁國、沛國等地,還向陳王劉寵索求兵糧,並下令廬江太守、江夏太守準備出兵事宜,圍攻襄陽,故此請朝廷治罪袁術,並派兵救援;

  最後一封來自渤海公孫瓚,其人上表中樞,乾脆利索的表了袁紹九大罪狀,說他無德無義,自封車騎將軍,名為討董,實為圖謀割據,請求朝廷發兵,治罪其人。

  三封奏摺,除去劉備的那封應該是年節前後便送來,只是因為需要繞道劉表轄地有所拖延外,以後兩封奏疏來看,很明顯,這剛一開春,二袁便忍耐不住,蠢蠢欲動了。

  實際上,便是公孫珣都有些愕然——袁紹開春便要強攻自家那位大兄是他意料之中的事情,但是袁術的貪婪和愚蠢,卻讓人始料未及。

  然而,袁公路愚蠢歸愚蠢,公孫珣卻反而要認真對待。畢竟,袁術這麼急著要對付劉表和曹操的話,那就只有一個理由,也就是要儘早解決身後的問題,然後轉身來對付他公孫珣。

  不然呢?

  換言之,這廝跟他哥哥袁本初的思路本質上是一樣的,就是不知道有沒有袁紹的攛掇了……實際上,按照公孫珣和他的軍師們商討的結果,這裡面很可能有說袁紹主動拿低做小,兼犧牲曹操的許諾,從而換來了袁公路的上鉤。

  把袁術這廝拋出來當誘餌,引誘公孫珣南下南陽,消耗公孫珣力量,甚至很可能還有拖延時間的目的。

  這計策怎麼這麼眼熟呢?

  實際上,若真是如此的話,那三封奏疏完全可以合在一起……乃是袁本初甫一開春便摩拳擦掌,準備春耕一結束便要處置公孫瓚之餘,還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反過來利用袁術的貪婪和無知,朝遠在長安的衛將軍反將一軍。

  須知道,以袁紹的自智謀團而言,只要不鬧么蛾子,能想出什麼計策都是理所當然。

  你公孫珣不是利用長安中樞的權威讓劉備領豫州刺史擾亂豫州、隔斷各大勢力嗎?那我就用自己的政治威信奪取九江治權,反制劉備;

  你公孫珣不是扔一個族兄在這裡當誘餌,一邊引我入河北,一邊消耗、拖延我嗎?我就用我實力更強大的弟弟去給你的造威脅、但誘餌……難道你公孫珣能坐視袁術擊破劉表,反過來威脅關中嗎?而若你出兵,最起碼也能疲敝於你吧?

  想明白以後,公孫珣的幾位軍師全都沉默不語,便是公孫珣也有些無奈,因為袁術雖然是個草包,卻有孫堅這把利刃,外加極大的地盤、人口、兵力,而且其人的愚蠢和倒行逆施尚未完全展現出來,袁氏的號召力在其人身上依舊有用……這要是孫堅命硬,劉表萬一沒抗住,自己難道真要下場?

  可是兵糧從哪裡來?

  而且現在出兵,南陽春苗損耗必然嚴重,等到秋後,即便是大勝,然後奪取了南陽,以南陽的人口而言,糧食必然會出現的漏洞……不說餓死人,只說河北那裡怎麼辦?自己需要在河北跟袁紹決戰的啊!

  公孫珣無奈至此,朝廷上下更驚疑不定。

  「要不要……稍作調整?」田豐也是被突然起來的局勢弄的有些心煩意亂,以至於試探性諫言。「咱們還是有餘力的。」

  「大局方略不能動!」思索數日,隨著田豐這句詢問,公孫珣反而斬釘截鐵,下定了決心。「我意已決就在河北決戰!」

  ————我是下定決心的分割線————

  「建安元年春,後將軍袁術攻荊州刺史劉表;車騎將軍袁紹攻渤海太守公孫瓚,又表周昂為九江太守,塞豫州刺史劉備路。瓚,太祖兄也;備,太祖弟也。表、瓚、備皆上疏言二袁罪,太祖為政,乃斥二袁為賊,罷其官署,明告天下,遂烽煙四起,天下復盪。」——《新燕書》.世家第一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