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裡多說一句,溫侯的溫不是溫酒的溫,而是河內溫縣的溫。用溫縣來做封地,更是顯示出了董卓的褒獎之意,因為此番呂布大顯神威的黃河三津河內側,正屬於溫縣。非只如此,溫縣向來還都是河內頂級大縣,河內司馬氏、楊氏、常氏、趙氏,俱是名族……公孫珣麾下得力人物,從漁陽太守常林到倚馬可待的王象,都是來自溫縣。

  總而言之,呂布是真心感激涕零。

  至於說賈詡,卻只是從都尉變成了校尉,勉勉強強升了半級,而且爵位全無……這倒不是董卓賞罰不公,而是賈詡本人刻意推脫,將功勞推給呂布的結果。

  「這麼說,爵位你是不願受的了?」

  相國府大堂正中,董卓獨坐在一把加大太尉椅上,而周圍諸多朝廷官員、屬吏卻只是坐在蓆子上,平白顯得董相國高了周圍人許多。

  「詡志不在此。」賈詡躬身下拜,態度堅決。

  「我明白。」董卓倒也不生氣,反而好像頗為理解。「你們這些讀書人,腦子裡想的事情跟我們不一樣……譬如文優這廝便是如此,我讓他去做太僕,他卻只願繼續做這個狗屁博士,說什麼生平為一博士而足?」

  立在董卓身側的李儒無可奈何,只能勉強賠笑:「岳父大人,博士並非狗屁。」

  「隨你吧,不耽誤做事便可。」董卓繼續笑道,卻又指向了座中另外一人。「還有蔡伯喈,伯喈對我向來誠懇,從未有過失禮之處,可今日到我這裡,約好了下午開宴,請他早到一個時辰,上午就來為我寫封文書,卻居然遲到,剛剛才來。我問他何故,他說路上聽到有人彈琴,死活挪不動腿……」

  正坐在一邊寫著什麼東西的蔡邕,聞言不由抬起自己的朝天鼻,辛苦向董卓賠笑。

  「還有荀慈明。」董卓繼續指向一人,卻是他左手側第一位的一個華發老者,而賈詡也趕緊朝此人躬身行禮。「慈明與我年歲相仿,乃是我少年時潁川便結識的老實人,我昨日還問他,做了三公是不是得償生平所願?他卻對我說,蒙我賞賜,百日內從白身到三公自然感激,可生平最得意事,卻是當年註解了《周易》……」

  當朝司空荀爽先是朝賈詡微微捻須微笑示意,然後才無奈回頭對著董卓重申了一遍自己的看法:「相國,於我這個腐儒而言,註解《周易》確實是生平最得意之事。」

  「我也佩服萬分!」董卓一臉嫌棄,李儒倒是眉飛色舞,忍不住插了嘴。

  剛剛對著賈詡都還極為和善的荀爽乾笑一聲,便不再多言,而李儒也知趣閉嘴……眾人心知肚明,前幾日李儒奉命去毒殺廢天子劉辯,雖然這事在如今的局勢下什麼都算不上了,可大家多少還是有些膈應。

  「總而言之了。」董卓並未注意到自己女婿和故友之間的少許不和諧,而是對著賈詡做了最後安排。「文和的意思我是明白的,那就不給你加爵了。等過兩個月到了長安,若前方戰事又順利,你去做個尚書、博士也都無妨……准了!」

  賈詡微微動容:「多謝相國體諒,只是……」

  「只是什麼啊?」董卓不以為意。

  「只是如今觀山東諸侯多是無用之輩,以相國之神武,我軍之善戰,完全可以掃蕩攻破。」賈詡立在堂中小心言道。「何必還要遷都呢?」

  「打仗是打仗,遷都是遷都!」董卓微微蹙眉言道。「兩不相關……而且別的不說,最近河東白波賊蠢蠢欲動,而公孫珣更是已經打到了太原,據說還抄了子師的家,關中是我的基本,必須要嚴加防範!尤其是公孫珣,其人雖只兩萬兵,卻決不可小覷!」

  隨著董卓作色,堂中諸人本能看向了董卓左手側第二人,當朝司徒領尚書令王允王子師。

  而王允卻也稍作姿態,正色而言:「其實公孫珣抄掠我家中,未必是貪財貨,怕是并州道路難行,又有太行山百萬山匪隔斷幽冀與并州的聯繫,其人後勤不支,這才大肆抄掠……」

  「或許吧!但無論如何,都要儘快回關中防範,遷都事也不可遷延下去。」董卓連連搖頭,臉色也顯得更加嚴肅。「今日既然說到這事,便多與你們說一些并州的事,不是我畏懼公孫珣,而是這下子確為天下名將,而且為人毅力、決斷皆超世俗,不得不防。」

  堂中瞬間變得氣氛凝重起來,不要說董卓右手邊那些西涼出身的屬吏、軍官,便是左手邊從荀爽到王允,也都紛紛肅容,甚至就連蔡邕,也不知為何突然停了手中之筆。

  「你們算一算,其人自弱冠而起,凡十餘載,天下動亂,是不是足有五六成是其人一力為之?而本朝歷來邊患,無外乎是北面鮮卑、烏桓、匈奴、西羌、高句麗這五處最為過,是不是也被其人以一己之力剪除其三?如此人物,越是悄無聲息,卻要嚴加防範!」董卓繼續扶著腰帶在座中感慨道。「想當初在并州,我剛到晉陽赴任為刺史,他一個區區別部司馬便敢孤身來見我,而且張口就說要替我把雁門太守張歧給除掉,那時我就知道他是個大大的豪傑!若非是他已經與趙苞女兒許了婚姻,我幾乎要宰了我那兩個廢物女婿,把兩個女兒一起塞給他,何至於只送一把刀呢?也何至於一直到今日才能主持朝政呢?」

  除李儒外,眾人多聽得入神。

  而董卓說到這裡,也是突然想到了一件事情:「說起來,我孫女小白年方十三,只比公孫珣長子公孫定大三歲,未嘗不能結為婚姻,而若公孫珣能應,讓他出冀州,我出中原,天下豈不是可以就此安定下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