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便是居然六七萬騎兵大軍的意思嗎?」公孫珣聞言不由失笑。「我自幼在遼西長大,可不知道身側居然有如此多的異族兵馬,便是昔日檀石槐,也不可能直接聚起如此之眾吧?還是說烏桓人如此強橫,一旦謀反,便要傾覆幽州局面?」

  「這倒不至於。」一直沒有吭聲的婁圭終於插嘴了。「一來,塞外地形複雜,尤其是遼西通道左近,山脈、河流頗多,不可能真的支援如此得力,幾萬兵馬說集結便能集結起來那就更是痴人說夢;二來,彼輩部落聯盟,甚至相互之間都不是同族,首領之間天然各懷鬼胎互不信任,拿之前西涼叛軍的情形來比較都是在落人家韓文約的面子;最後,烏桓人也好、鮮卑人也罷,窮的連鍋都買不起,如何長久撐得住數萬大軍的後勤?此戰所慮者……」

  「所慮者,其實還是塞外那幾座城。」公孫珣接口言道。「尤其是承德、管子城、柳城這三座城……三城若下,非但通道重新連接,遼西烏桓也會被重新鎖住,叛亂也會自平!子伯是這個意思嗎?」

  「是!」婁圭在席間微微躬身。「但現在的問題是,三城都在塞外,如管子城遠在塞外兩百里,路途遙遠,需要長途奔襲;又如承德城夾在山脈之中,城池艱險,易守難攻;而柳城,非但堅固,更遠在管子城北三百里……這三座城,若不能一戰而下,一旦拖延時日,則無異於深夜舉著火炬,吸引塞外諸多叛賊匯集一處,使我等徒勞一場。」

  程普等人當即頷首……這便是平叛的具體難處了。

  「所以該當如何?」公孫珣沉默許久,終於還是理智戰勝了青訓,算是勉強壓制住了自己的怒氣,並轉而朝婁圭正色詢問起了平叛方略。「子伯可有萬全方略。」

  「很簡單。」婁圭再度躬身答道。「請君侯稍安勿躁,過二十日,春日忙碌結束,我們發四萬兵,一萬給程校尉,讓他頂在漁陽北面關口處,看住承德,然後君侯親自引大軍到盧龍塞,使高司馬引其中一萬兵出塞攻管子城……君侯屯兵在後,承德通道又被看住,僅憑烏桓人自己,是不敢輕易與君侯在管子城下決戰的,所以管子城輕易可下……這是第一步。」

  「而管子城既下,君侯不妨讓高司馬守住管子城,你自己再親自引大軍從塞外往承德進軍,兩面夾擊承德,到時候不管是一戰也好,還是莫戶部主動降服也罷,承德城也可以從容復歸我手!這就是第二步。」

  「而一旦有了承德城和管子城在後面做支點,君侯便可以起大軍,並發信給塞外諸郡,還有遼東的老夫人,請他們從遼河向西出兵,您從遼西通道向被出兵,兩路齊出,光明正大去叩問柳城……屆時,烏桓人要麼召喚鮮卑援兵於城下決死一戰,要麼便只能坐失城池,然後任我等處置了。」

  「子伯這是萬全之策。」等婁圭說完,呂范立即出列表示了贊同。

  「子伯先生的方略確實穩妥。」程普也立即出列在堂中表示贊同。

  「前年、去年全都大豐,君侯不用擔心後勤。」王修也立即出列表態。

  「君侯,雖然我意可以突襲管子城……但柳城的局面擺在那裡……還是子伯的計策最佳。」戲忠也無奈承認道。

  坐在上首的公孫珣再度沉默了片刻,卻終於是緩緩點頭……所有人見狀都鬆了一口氣,他們最怕的就是公孫珣怒氣勃發,非要立即出兵奪回承德。

  往後兩日,昌平恢復了寧靜,畢竟,公孫珣就是公孫珣,他一回來,所有人都恢復了信心,更何況這次叛亂本來就沒對幽州塞內的核心地區造成什麼實質打擊。

  甚至,隨著公孫珣到來的訊息傳播開來,北面叛軍處,不知道多少雜胡部落,甚至於部分烏桓頭人都紛紛遣人來告,具說各自部落的無奈,並懇求饒恕。

  對於這些人,公孫珣也沒有多大怒火,所以倒是和顏悅色,紛紛好言安慰,並勸說拉攏……一時間,局面的天平居然隨著公孫珣的回歸漸漸迴轉,堪稱立竿見影。

  但還沒有幾日,二月上旬,隨著大量的信使、使節從洛陽紛紛而來,昌平的氣氛卻陡然一肅。

  一來,自然是之前的各種任命,在數日內接連不斷、紛紛擾擾的傳到了此處。

  其中,無論是公孫珣本人的持節督數郡兵馬,還是幽州牧劉虞的任命,還有右將軍趙苞持節領遼東太守,甚至是審配突然被調到了趙國為相,董昭去了常山,對於昌平的衛將軍府而言,都是影響極大的事情。

  不得不讓人慎重考慮。

  二來,卻是黃門侍郎公孫越遣快馬疾速傳來一封密信,此信內容只有衛將軍府核心幾人才知道——據說,天子身體忽然急速惡化,怕是二三月間便要撐不住了!

  故此,洛中突然間,便已經是一片劍拔弩張之勢。

  而與此相比,信上還有一個隨口一提的消息,就顯得不值一提了。

  據說,前將軍董卓原本無奈之下,已經接受了去洛陽為少府的任命,但等到他將兵馬交還,然後帶著自己的印信、私兵隨著折返洛中的北軍趕到長安之時,其人卻突然折返,然後居然去扶風軍營中靠一己之力奪回了自己五六千核心舊部,並再度與皇甫嵩分營而立。

  很明顯,按照公孫越在信中所言,董卓必然是在長安聽到了天子病重的消息,也必然是在長安收到了某些大人物的暗示,所以才會如此肆無忌憚。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