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此言一出,董卓所部自然個個鼓譟,而且彼輩大多是邊郡粗人,一時呼應起來毫無章法,宛如山賊鼓譟劫掠一般。

  這個誇示武勇,那個說自家營中巫婆已經有所占卜,還有人一邊請戰,一邊指桑罵槐說別人不能戰……平心而論,洛陽對他們這些不讀書的涼州人有些政治歧視固然是洛陽一萬個不對,但這些人的作風確實惹人厭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果然,這些人的話語立即引起了皇甫嵩所部關中兵的不滿,他們漸漸開始出言反駁,而不用太久,宴會上便鬧得不可開交。

  而這個時候,公孫珣才發現了另外一個問題:

  須知道,董卓所部多是當日張溫征西時從涼州撤回來的老卒,一方面羌胡混雜作風野蠻,另一方面卻又跟董卓一樣有著洛陽賞罰不公的心態,所以多有氣盛之言;

  而相對應的,皇甫嵩所部卻多是本次臨時召集的關中三郡子弟,對於他們來說,當日美陽之戰,關中小三分之一個地方打成白地,對涼州人有所仇視,這也掩蓋不住的情緒。

  換言之,皇甫嵩與董卓此番爭雄,固然有兩個首領因為官位而心氣不順的地方,但下面二人的部隊,分別是主軍、客軍,天然成隙,怕也是一點就炸。

  而想一想皇甫嵩上次罷免以後,只在自己封地,也就是扶風槐里閒居,頗有昔日張奐改換籍貫的感覺,那這裡面的味道就更加耐人尋味了。

  涼州邊將,讀書的、不讀書的,相愛相殺不斷,可不是什麼老新聞了。當年段熲和張奐,這二人之間的恩怨情仇能單獨寫一本書來,而如今皇甫嵩與董卓……其中矛盾絕不只是他們二人本身的問題。

  「沒必要。」皇甫嵩眼見著自己下屬漸漸落在下風,便不再顧忌因為公孫珣到來而稍有緩和的高層氣氛,也是主動出言表態。「前將軍所部的武勇我自然清楚,但我的意思是,能夠戰勝也沒必要去戰……如今叛軍以五六萬之眾,卻圍一陳倉而不可下,說明他們連年作戰,早就疲敝不堪了,內中甚至有各懷鬼胎之輩。既如此,我軍後勤無虞,不如就這麼拖下去,每日派遣哨騎觀察陳倉戰局,真要是陳倉危急咱們自然出兵,可要是不危險,那就沒必要死人,坐等彼輩撤退,再銜尾殺傷就是。」

  這話說出來以後,爭端更甚且不說,但漸漸的,董卓、皇甫嵩二人,還有宴會上的諸位兩千石與三河五校軍官,自然紛紛將目光集中在了端坐在正中位置的公孫珣身上。

  公孫珣見狀不由失笑,卻是端起酒杯,然後坐在原處不置可否:「初來乍到,軍情不明,身為主帥不能擅自定論……咱們今日只論故交,不談軍務。」

  董卓失笑,皇甫嵩也默然不言……但二人終究是給了公孫珣三分薄面,各自有所約束,只是最後不免不歡而散。

  當然,這就不必多言了。

  「如何啊?」

  撤宴回帳,公孫珣兀自在剛剛安置下來的床榻邊上泡腳讀書,卻忽然聽到外帳處腳步匆匆兼有侍從問候,然後又有人徑直掀開後帳帷幕進入,便頭也不抬的詢問。

  「觀今日的局面,聽二人言語,這二將心中固然多有不忿,但皇甫嵩還是能以大局為重的,唯獨董卓那邊卻顯得心存怨氣,不僅多有惡意試探之舉,怕也不願輕易退讓。」戲忠從容答道。「至於說兩軍之爭端,乃是客軍、主軍之論……除非統一兵權,兼有大將制約,否則根本解決不了。但如今二人偏偏又是這個局面,想讓他們對下面有所約束,怕是也難。」

  「如此說來,志才的意思是懷柔無效了?」燭火下,公孫珣放下手中書本,好奇抬頭。

  「這要看君侯急不急了。」戲忠攤手笑道。「若按照董公自己所請,以速擊為上,那就只能動手強壓;而若按照皇甫公所言,不妨靜候陳倉之敵自退,那就可以拖下去慢慢示之以誠,甚至於對彼輩行徑不理不問都無妨……」

  「子伯以為呢?」公孫珣忽然又看向了進來以後一直捻須不言的婁圭。「皇甫公與董公二位所言方略,哪個為上?」

  「不瞞君侯,我也是想了半日。」婁子伯放下捏鬍子的手,坦誠以對。「君侯,自入關中聞蓋勛說起叛軍如今不堪的局面後,我便仔細考慮戰局……卻覺得,今日董公、皇甫公二人的方略其實都是上上之選,前者省時,後者省力,僅此而已。」

  「說的不錯。」公孫珣也是跟著笑了起來。「二人說的如此煌煌,卻其實都有私心……董卓部多為涼州老卒,此時出戰他的部隊所立功勳必然最重,但皇甫公匆匆召集來的關中子弟卻不免要落於下風了。但反過來說,關中子弟保家衛鄉,若能沉下心來操練一兩月再行征戰,那戰力也未必就會比董公部老卒要來的差。」

  「不錯。」婁圭當即頷首。

  「與此同時,董公老年喪子,便醉心於功業,如此匆匆求戰,還屢次向我打聽洛中局勢,怕是還想借大勝建功之威,轉向入洛,有所籌謀。而皇甫公呢,或許是不願在局勢未明之前有所表示,故此存著陳兵在外自保之心,或許是剛剛復起,想要有所為卻在洛中無脈絡可尋,所以刻意拖延……」

  「也只能是如此猜度了。」戲忠不免跟著發笑。「借主公昔日蟒山閒居一句話,胖貓瘦貓,連鼠都不曾捕的一隻,可見都不是什麼好貓!」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