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自常林以下,眾人皆不多言,只是上前拜謝並接過薦書,如此而已。

  公孫珣心中頗多無奈,其實,他何嘗不想拉攏這些人才一起走呢?只是他也知道,自己和這些人相識太短,擅稱君臣之義未免有些可笑。

  而且,漢代官場上的規矩,向來是上限無限,且歷來為人推崇,但卻沒有什麼強制性的下限說法……換言之,這些僚屬,哪怕是郡吏,只要想隨公孫珣這個空頭將軍去遼西,那也是可以的,而且一定會被稱讚為義士,可若是不去,即便是私臣,其實也沒什麼人會指責。

  實際上,之前默默無聞的棗祗一言不發,始終相隨,並在王屋山下主動提出一起往歸遼西就已經讓公孫珣非常感激了。

  就這樣,公孫珣心中頗多無奈,但也始終表現的不以為意,直接辭別了這些人,便匆匆動身,迎上家眷的車隊,緩緩繼續往北而去。

  一路上,過懷縣而不入,直接來到關羽所駐紮的朝歌,方才準備入城安歇。而此處,本就是公孫珣義從屯駐之所,按照計劃他是要在此處匯集五百義從,再動身一起北歸的。

  然而就在義從屯駐之所,公孫珣卻見到了數名意外之人。

  「見過衛將軍!」朝歌城外的軍營內,常林自關羽身後閃出,面色如常,只是微微拱手問候。「聞得將軍將歸遼西歸隱讀書,林稍有才學,特來自薦相隨伴讀,現有薦書在此……只是棄家而從,卻失了田地,還望將軍能日常分我兩升粟米,以養家妻。」

  說著,旁邊的關羽倒是昂然替常林將之前公孫珣贈與的薦書轉遞了上來。

  公孫珣喜不自勝,當即失笑,而裝模作樣的常林也是一時失笑搖頭。

  話說,公孫珣哪裡還不知道,這是常林擔憂之前在溫縣自請相隨,有邀名脅迫他人的感覺,這才坦然受了薦書,然後輕騎趕在前方等候……如此舉止,真的是昂然君子所為。

  「君侯。」

  就在公孫珣收下了常林薦書後,緊隨其後的居然還有一人捧薦書相還,而公孫珣看見此人先是明顯一怔,然後卻又在心中連連感慨不已。

  原來,緊隨其後的居然是韓浩韓元嗣。

  平心而論,常林在此處相候雖然讓人喜不自勝,但從公孫珣的心態來說,卻又只能說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畢竟,這個人的德行、才能、性格都是一等一出挑,雖然公孫珣幕下不過數月,卻如錐處囊中一般脫穎而出,堪稱河內士子之首。

  他能來,反而給人一種這就是常伯槐的感覺。

  可韓浩呢?雖然司馬直生前有言,說韓浩是郝萌、方悅等人中最為出挑的一個,非是一般武夫。可是之前在河內行政,公孫珣實在沒有看出來這個韓浩的出色之處。

  論武藝,那個郝萌不愧是另一個時空中呂布麾下的健將,騎射俱佳,頗顯驍勇;論名聲,其實倒是方悅仗著家世更高一籌;至於韓浩,則像是夾在二人中間的那種,武不出挑,名不顯著,而且不善言辭,再加上相處時日較短,所以很快就被公孫珣給忽視了。

  但所謂板蕩識人心,今時今日,公孫珣棄職歸鄉,於大多數河內人士而言,或是擔心浪費時間耽誤前程,或是覺得遼西太遠,心存畏懼,所以紛紛沉寂。而正是這一片沉默目送之中,其人卻脫穎而出……這不是正說明司馬直昔日看人的眼光嗎?

  韓浩韓元嗣其人,確實不是一介武夫,而是託付重任的忠勇之輩。

  回到眼前,公孫珣心中明了,卻也不多言,只是接過薦書,便直接吩咐:「義從漸多,沿途盜匪也不少,元嗣要好好輔助義公,約束得當。」

  韓浩不善言辭,也只是在眾人的或審視或驚奇的目光中拱手稱是,然後便立到了韓當身後。

  「君侯。」就在公孫珣心情正好之時,旁邊的關羽卻也忍耐不住了。「羽雖不才,卻也不是貪戀名位之人,區區千石縣令,未嘗放在眼裡?願棄職隨君侯往歸遼西。」

  公孫珣看了一眼關羽,卻是笑而不語,反而引眾直接入營去了。

  關羽無奈,想要追入,卻被刻意停在此處的呂范突然上前攔住:「雲長何等人物,為何反而對君侯生疑了呢?」

  關羽當即凜然相對:「長史這是什麼話?如常、韓二人,不過隨君侯數月,也知道守君臣之義,怎麼我要棄職相從反而成了對君侯生疑了呢?」

  「雲長思慮不周啊。」呂范攤手言道。「常、韓兩位未曾在仕途之上登堂入室,而且追隨君侯日短,正因如此,他們才要專門相從,以示決心。可雲長你呢?你自邯鄲相隨,隨君侯出生入死,堪稱君侯麾下第一心腹之將,你們二位關係早就堅如鑌鐵了,如此情形還要刻意相從,求得是什麼?莫非你留在此處,數年不從君侯,便會忘了君侯的恩義嗎?」

  關羽一時捻須無言。

  「雲長聽我一言。」呂子衡上前一步正色勸道。「天下危殆,君侯此次歸隱乃是為了將來復出廓清天下,又不是一去不復返。你身為君侯信重之人,正該留在外面,以作必要時的呼應,這樣才能對君侯有所幫助。而如今,君侯早有書信與你還有牽子經,還有各處諸位,讓你們各安其職,你若是非要棄職追隨,不僅讓這些人難堪,更會影響君侯的清譽,讓人讓覺得君侯是個小肚雞腸之人,與你相互生疑……你說,這是忠義之士該做的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