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晚間,公孫珣正與王修、棗祗在帳中點驗軍中名冊,忽然婁圭、戲忠聯袂來訪。

  王修與棗祗知機暫停,婁子伯便當即拱手而問:「敢問君侯可是對張純起了輕縱之念?」

  「這是哪裡來的話?」公孫珣看著手中名冊,不以為然。「私怨公仇,如何輕縱?」

  「那為何至今不見君侯有所安排?」戲忠也忍不住好奇問道。「我二人剛才整理軍事分劃,並未見君侯在軍事上有所保留……還是說君侯已經做了安排,而我二人並不知情?」

  「確實並未在軍事上做安排。」公孫珣坦誠答道。

  「那……」戲志才瞥了眼旁邊侍立不語的王修、棗祗二人,有些無奈問道。「那又該如何除掉他呢?須知,陷他於死地,才是最乾脆的手段。」

  公孫珣一時欲言又止。

  倒是婁子伯此時稍微嘆氣,忍不住問了出來:「君侯,你可是想到了當日彈汗山一戰,覺得自己與張純,宛如彼時夏育與自己倒轉過來一般,因此頗有不忍。」

  「然也。」公孫珣放下名冊抬起頭來,倒也依舊坦然。「卻有如此一番感慨……」

  婁圭當即再度嘆氣,然後張口便要勸解。

  然而,不待對方開口,公孫珣便已經言道:「子伯不必相勸……凡人排除異己,互爭勢力,本無道德可言,我既然下定決心要爭一爭,又如何會婦人之仁?所以,我並未熄了對此人的殺心。但殺人沒必要連累無辜,軍中士卒何辜?何必一定要牽連他們呢?若是因私故、因無能而棄士卒於死地,我與當日自己最厭惡之人又有什麼區別呢?你二人,應該想個好法子,既能殺此人,又儘量不連累戰局、士卒,還能替我這個主君出一口惡氣。」

  婁圭與戲忠相顧無言,只能大拜而走。

  ———————我是不怒反喜的分割線———————

  「……既至滹沱河,賊酋張寶以十萬眾臨河據城而守,漢軍七萬,凡兩千石者十數人,皆坐談客也,不敢戰。純至軍帳,見而大忿,乃擲盔於地,怒曰:『吾等受詔討賊,正當死戰,何言玄之又玄?願親率本部先渡,過河設壘,以報皇恩。』時太祖武皇帝為五官中郎將,持節在營,聞之獨壯其志,遂許後應。座中太守、國相、校尉俱慚,乃紛紛從之。」——《士林雜記》.燕無名氏所錄

  PS:這幾天有些狀態不佳……腦瓜仁難受。還有書友群,684558115有興趣可以加一下。

  https:

  天才一秒記住本站地址:.。手機版閱讀網址:m.

  請假一日

  ?這個月開始到現在,狀態極為糟糕……群里人應該早就知道,神經衰弱到了極點,總是睡不著覺,白天也無精打采……偏偏小說和搬磚事業都進入到了一個關鍵時期……實在是撐不住勁……請假一天,讓我緩緩,也調整一下作息時間。

  恢復更新後早晚一定會有一個大章還債。

  望見諒。

  《覆漢》請假一日

  第十七章 太守孝衣橫野渡

  ?  三日後,七月十五,乃是後世因為道教盛行而漸漸流傳於世的中元節。而此時,雖然沒有中元鬼節這一說,卻也是孟秋之日,素來有祭祀傳統的。

  不過這一日,不要說漢軍了,便是信道的太平道信眾都沒有祭祀黃天的欲望……因為從兩三日前起他們便察覺到了對面漢軍的異動,而昨日傍晚更是親眼看到對面炊煙不斷,儼然是在製備第二日的乾糧與涼開水!

  沒錯,這裡必須要額外稱讚一句公孫大娘,得益於她年復一年的教導與影響,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河北地界上的軍中乃至於民間普遍性都開始使用開水以避病疫……有大量幽州兵、中山兵在內,主帥又喚做公孫珣,那滹沱河北岸的這支漢軍自然更會如此。

  總之,那種鋪天蓋地的炊煙之下,傻子都知道這是要大戰了!何況人家地公將軍張寶並不傻呢?

  於是乎,從今日四更開始,早就有了完全準備的雙方軍隊便開始隔河列陣。

  等到清晨朝陽升起的時候,兩岸已然是刀槍林立,甲衣耀眼。然而,最讓人感到震撼的,乃是雙方的軍陣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黃一紅兩片巨大的海洋……漢軍尚紅,故此漢軍普遍性穿著赤色的直裾,大旗也是理所當然的赤色,而黃巾軍更是不用多言,他們本就因為尚黃天,裹黃色頭巾而得名!

  如此情形,膽大的人自然覺得氣勢雄壯,準備今日建功立業;而膽小的人怕是已經雙腿打顫了。

  七月十五的清晨,旌旗於微風中輕輕揚起,滹沱河依舊平靜的流淌,伴隨著忽然響起的鼓角之聲,兩軍中軍間一時騷動,然後紛紛向左右裂開,並旋即從後方湧出了一大堆傘蓋、儀仗、旌旗、金鼓之物。很顯然,這是雙方主帥各自準備妥當,準備要親臨陣前了。

  其中,公孫珣引眾直接來到大營正前方的滹沱河畔,遙遙觀察對面局勢,而在他對面,連夜布置好陣地的張寶居然也親自帶領下曲陽城中精銳,舉著他的地公將軍大旗還有黃天大旗,來到了一個之前人工堆建的土山之上,居高臨下,與他遙遙相對。

  滹沱河波瀾不驚,最窄處不過兩三百步,最寬處不過千餘步,雙方全軍盡出,軍陣綿延十數里,但中軍對峙之處卻是很近,甚至有些不約而同的味道……這不是偶然,實際上此處南岸黃巾軍之所以建造有土山,而漢軍之所以將中軍大營擺在這裡,本就是因為此處便於渡河,而漢軍之前數月也多次嘗試從此渡河,只是未能盡功而已。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