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在河南時,隊伍還小,也都有太平道人管束,糧食、物件也都沒用完。」楊開也是沉聲講述著自己聽來的訊息。「但到了官渡後,卻因為無法渡河而不得不停頓下來……隊伍在幾日間便大到難以控制,太平道支撐不下,陳留的官府也是嚴加防範,不許賣糧食給他們,流民無可奈何下只能強行渡河,結果……」

  「結果如何?」

  「結果越渡越亂,到了當日晚間,渡口更是踩踏生亂……據說當時死傷者便不下數千人!」

  「……」眾人齊齊想起了剛才那位老丈。

  「所以,前面的人大多無差……可越後來的人,財貨、糧食便越少。」婁圭勉力提醒道。「君侯,此時或許還行,可咱們再往南走,怕就是饑民而非流民了!」

  公孫珣沉默無言。

  「張角當殺!太平道當誅!」關羽雙目睜開,卻是憤恨難平,嚇得那王道人一時手抖直接丟掉了手中的九節杖。

  「此時反而已經殺不了了。」婁圭用幾乎無奈的語氣反駁道。「這些人俱是往鉅鹿尋大賢良師的,咱們兩百人如何去殺?!」

  「這應當便是張角的計策了嗎?!」審配咬牙言道。「彼輩早就有利用疫情從河南聚攏大股青壯到身邊的意圖,之前不過是可以與我周旋,拖延時間……」

  公孫珣依舊默然無語,心頭卻已經難以自持。

  這是張角的計策嗎?

  很明顯,即便是張角的計策,那也是失敗了吧?他求得是青壯,可現在呢?但是,單純以應對自己和劉焉的謀劃來說,這反而比純粹有組織的青壯更有效吧?若只是有組織青壯,利用騎兵的速度依然可以回頭一刀致命,可現在呢?

  關雲長說張角該殺,太平道……是該殺!但是,若是能在本地安居樂業,又有誰會把遠在河北的『大賢良師』視為人生的希望呢?僅僅是對瘟疫的恐慌就讓他們拋下一切往此處而來嗎?!

  張角和太平道的行為很可笑,這些流民的行為也很可笑……但他公孫珣和劉焉更可笑!

  不僅是針對張角的擊殺謀劃顯得可笑,他公孫珣之前對趙國的擔憂和安排更顯得可笑!如果前面真的還有十餘萬流民,乃至於饑民滾滾而來,那跟鉅鹿挨在一起的趙國鄉野之間還能有什麼東西剩下?

  太行山會立即被盜匪填滿!

  新開墾的田地會立即被豪強們緊急修築的塢堡所吞併!

  那些剛剛獲得了些許土地的本地百姓會爭先恐後的去請求豪強大戶們接納他們為徒附,以求自保!

  大量的流民也會優勝劣汰的被豪強們所吸收!

  或許只有邯鄲公學能繼續存在下去?

  但那又有什麼意義呢?

  儘管張角只是單純的為了造反而煽動這個煽動那個,可他卻在無意中得到了一股強大無匹的力量,數年後的某一日,這股力量會將一切秩序撕碎!

  所謂黃巾起義……確實只是個一個野心家徹頭徹尾的謀逆而已,兩漢四百載,這種事情多如牛毛!但是,這次造反和這位野心勃勃的大賢良師卻恰好出現在了一個歷史節點上,使得這場陰謀謀逆在開始後迅速改變了性質,演化成了一場真正的起義!

  老百姓真的已經絕望到只能相信一個宗教瘋子的地步了!

  自己之前把一切想的太美好了!該醒了!

  「君侯!」審配面色嚴峻的來到公孫珣身側。「請您決斷!」

  「決斷什麼?!」公孫珣沒有帶口罩,只是面無表情的翻身上馬。「繼續趕路……過鄴城,轉河內,去洛陽……咱們兩百騎兵,難道還擔心被饑民撕了不成!」

  審配無言以對,只能翻身上馬!

  「君侯……」就在這時,那王憲王道人忽然拄著自己的九節杖面色蒼白的開了口。「我不跟你走了……這裡沒有太平道人約束他們,會出事的,我認識路,也跟張角熟,我試著送他們去鉅鹿!我不跟你走了!」

  眾人俱皆無言,便是剛才放言要殺張角的關雲長都默不作聲。

  「去吧!」公孫珣面無表情的點點頭,轉身向南。

  流民滾滾,鋪天蓋地,自南向北而來,離王道人越來越遠的公孫珣握著韁繩的手都在顫抖,卻只能強行壓著各種心思,然後在一眾心腹的簇擁之下,頭也不回的帶著兩百義從逆流向南。

  等到了鄴城的時候,公孫珣大概可以肯定,確實應該有不下十萬流民往鉅鹿而去了。

  而且,公孫珣也沒有接到劉焉文書……實際上,後者驚慌失措,在流民從鄴城外路過之時,數日間,他都躲在城門緊閉的鄴城中不敢出聲。

  宛如一隻縮頭烏龜!

  詩曰:彼黍離離,彼稷之苗。

  行邁靡靡,中心搖搖。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我是還差39k的分割線——————

  「光和三年,春,大疫;二月,京兆地震,太尉劉寬罷;又,遼西太守趙苞拜光祿勛;又,公孫珣拜中山太守……十二月,上立何貴人為後,大赦天下,加何進侍中、將作大匠、河南尹。」——《三輔決錄》.趙歧

  本卷完

  PS:大家中秋快樂……這章昨晚上是有4k的,但猶豫了一下,最後還是決定寫完為好。

  第一章 宴於桑庭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