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當晚,因為尚在長城內漢境之中,又是難得會師,所以公孫珣下令搬出之前醃漬的肉食,並特許飲酒,以此來鼓舞士氣。

  第二日,公孫珣正式下令拔營,然後沿著小遼河轉向往東北方而去,儼然是直接越過了高句麗城,並前往西蓋馬去尋徐榮。

  而審配那邊此時便起了巨大作用……新任玄菟太守、青州人劇騰自然聽說過河北名士審配的名聲,更是敬重對方曾為陳球的家宰,所以是分外以禮相待。而對於『遼東郡』因為『高句麗越界劫掠商路』而要借道動武之事,這位新任玄菟太守雖然有些覺得莫名其妙,卻也只是按照審配建議暫時沒有輕舉妄動,只是發了一份公文往襄平那裡詢問……

  拖延糊弄嘛,就是這麼來的,等到文書送出以後不久,公孫珣卻藉助這冬日小遼河冰封形成的快速通道,迅速來到了西蓋馬城(後世撫順),並見到了徐榮和他的一千五百精銳。

  徐榮是個比較沉悶,甚至顯得有些木訥之人。

  當然,這更可能是他作為一名正兒八經的邊防將領,雖然因為恩主的要求不得不私下出兵,卻不想真的為了眼前這個陌生之人出死力,所以才會刻意冷淡……畢竟,除非公孫珣此戰能打贏,否則他徐榮和他本部的一千五百精銳騎兵,就只能是白幹活,甚至白死人,最多也就是一些錢物上的補償而已。

  而毫無疑問,徐榮在很大程度上認為公孫珣是打不贏這一場仗的。這一點,即便是大軍在西蓋馬稍作休整,然後出城往東繼續行軍,並遇到了早已經約定好的那一千多扶餘援軍以後,以至於總兵力規模近萬以後,也是沒有絲毫改變的。

  「公孫令君請看。」西蓋馬城東五六十里處,高句麗與扶餘、大漢,三國實際軍事分界線的遼河畔,徐榮顯得有些有氣無力的介紹道。「從此處開始便有一個要緊的路口,若是繼續沿著小遼河往東北去,則依舊是一條寬闊大路,而且沿途都有高句麗村落、良田,但此道數百里外的盡頭卻是小遼水發源地遼山,此山極為險要,而且為高句麗駐軍所控制;而若是離開小遼水轉向往東南,也有一條路,此路雖然周邊山嶺縱橫,通暢遠不如遼河,卻也可以行走大軍的,高句麗人的坐原防線便卡在了這條路中最適合用兵的一處原野上,名字便叫做坐原,距此不過二十里。」

  徐榮這番話,居然比他之前在公孫珣面前說的所有話合起來都要多,儼然是軍情訊息不得不說。

  而此間大部分軍官,也都是有些軍事素養和軍事經驗的,聞言登時個個蹙眉。

  「換言之,」婁子伯騎在馬上捻須問道。「若是順著小遼河通道,再走幾百里去打遼山,或者只是意圖掃蕩上游數百里的地方,坐原的高句麗人便可以輕易從此道中湧出,截斷我們的後路和糧道?」

  「不錯。」徐榮坦然道。「這也是之前公孫老太守和前任耿太守為何都要打坐原的緣故了,實在是不打不行,坐原在此,不說伐高句麗了,便是小遼河上游數百里的疆域也根本無法控制。」

  「換個說法,」公孫珣不由蹙額言道。「就是因為坐原防線的存在,這小遼河上游數百里的肥美之地,才被高句麗人吞下的?」

  「正是如此。」徐榮恭敬而又有些疏遠的答道。

  「但是,坐原防線屹立此處十餘載,」公孫珣嘆氣道。「兩任太守都無功而返,想來必然是有說法的?彼處是何計較?」

  「回稟公孫令君。」徐榮繼續有氣無力的答道。「這裡面有這麼幾條……其一,實在是高句麗人經營日久,堡壘縱橫;其二,彼處雖然是原野,卻顯得有些狹小,實在是不利於我軍騎兵決戰;其三,這二十里路說長不長,說短不短,補給、進軍都是個問題,可坐原後面的道路卻漸漸開闊,有利於高句麗援兵的快速支援……而高句麗也是幾十萬口的國家,一旦不能速下,此處援兵充塞,便極難攻取了。」

  公孫珣微笑頷首:「既如此,就先在這個岔口紮營吧!」

  徐榮一時無言。

  PS:還有新書群684558115大家可以加一下。

  第二十三章 亮旗(還債了)

  上萬軍隊直接在小遼河畔的大路通道上安營紮寨不說,那徐榮回去以後,卻也突然看開了……畢竟,拖延個幾日,等高句麗援軍全到,到時候坐原那裡只是看一眼便讓人提不起攻略的興致,說不定這個玩笑一般的征伐就也到此結束了。

  省的拼命,豈不正好?

  一念至此,徐榮自然是徹底放鬆下來。

  不過,等到了傍晚時分營寨建好,徐榮卻又忽然接到傳令,說是公孫縣君請他去主帳議事,也是讓他無奈之餘對這位名聲極大的年輕貴人更加不屑了起來……白日聞難而退,此番倒是議論起來了,也不知道能議論出個什麼?總不是要趁機飲酒取樂吧?

  等到了地方以後,怎麼說呢?不能說徐榮猜錯了,也不能說他猜對了,因為中軍帳中確實是在用餐,而非是在『議事』。不過,這裡確實沒有一滴酒,也談不上什麼宴飲取樂,只是用餐而已。

  「徐司馬字伯進?」坐在上首用餐的公孫珣倒是把八成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右手第一位的徐榮身上。「乃是我族兄給取的?」

  「是!」聽到對方說起公孫域,徐榮也不好再刻意冷淡。「當日公孫老太守對我父子二人的恩德實在是沒齒難忘,父親去世前也常常跟我說要對老太守謹守為臣之道。」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