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暗地裡,則是各有各的算盤,有人相互書信往來,結成集團,誓要殺蔡邕而後快;有人暗自謀劃,準備施行大事;有人長處一口氣,似乎是覺得自己躲過一劫;有人心懷鬱郁,對朝局的變化感到不安與不滿,還有人躍躍欲試,等著火上澆油……

  當然,也有人悵然若失。

  「枉我如此辛苦,只求穩定朝局。」太僕府上的內堂中,坐在上首的袁逢一臉無奈。「為此連九卿之位都丟了,跑來做一個比兩千石的長水校尉……」

  「兄長。」坐在一旁的袁隗低聲解釋道。「沒辦法,你自請降罪,可中樞要緊的職務就只有長水校尉有空缺,其餘都早早有了安排。」

  「我不是真嫌棄這個職務。」袁逢愈發無奈的解釋道。「這種東西做幾個月等九卿出缺再回去便是了,我是心疼自己這麼辛苦卻還是沒能擋住這股政潮。不僅如此,天下人都去看蔡伯喈和那鴻都門學了,根本沒人看到我的委屈和小心,真是白白辛苦。」

  袁隗微微頷首。

  沒錯,如果從此時往回來看,朔日的大朝會和隨後曹節、袁逢的默契退讓,非但沒有使朝局安穩下來,反而更像是給各方提供了一個肆無忌憚的發力點,也是『陰差陽錯』了。

  「對了兄長。」袁隗點頭後忽然又攏袖而問道。「既然局勢如此,我們該如之奈何啊?」

  「還能奈何?」袁逢反問道。「天子的性格已經顯露無疑,吃軟不吃硬,所謂一意孤行,可這種事情事關根本,我們也不可能再讓士人們退讓的……所以,你也上書我也上書就是了,一句話,鴻都門學不能留。」

  袁隗微微點頭。

  「不僅如此。」袁逢繼續說道。「接下來一段時日,天子必然會得寸進尺,清洗朝堂舊人的動作說不定會更大,指不定連拖了一年年的後宮之爭今年中也要有個決斷了……所以我們需要小心謹慎一些,一方面要和朝堂主流保持一致,一方面又要不做出頭之人,從而觸怒天子,免得引起什麼不測之事!」

  「我懂!」袁隗趕緊點頭。

  你當然懂!袁逢心裡暗暗對自己這個親弟弟吐槽道……說起尸位素餐,天底下就沒有比自己眼前這人更在行的!

  而就在袁逢心中不安之時,門外忽然閃過一人,然後直接拜倒在了門檻外面。此地乃是內堂,不是親近之人到不了此處,所以新任的長水校尉還以為是那路中餓鬼袁公路來了呢,卻不成想定睛一看才發現,居然是自己最穩重的長子袁基。

  「何事?」袁逢當即皺眉。

  「父親大人、叔父大人,剛剛、剛剛北宮中叔父(袁赦)來報。」袁基面色潮紅,連連喘氣不勻,卻是強行答道。「說、說是王甫那廝去見天子,稱皇后行巫蠱之事,詛咒天子!天子大怒,下令王甫去徹查此案!」

  「王甫就是個王八蛋!」事到如今,愈發無可奈何,以至於有些氣急敗壞的袁逢也只能捂著臉如此說話了。「這群宮中的內侍怎麼都這麼著急?!」

  ————————我是要出大事的分割線————————

  「臣伏思諸異,皆亡國之怪也。天於大漢,殷勤不已,故屢出祅變,以當譴責,欲令人君感悟,改危即安。今災眚之發,不於它所,遠則門垣,近在寺署,其為監戒,可謂至切。蜺墮雞化,皆婦人干政之所致也。前者乳母趙嬈,貴重天下,生則貲藏侔於天府,死則丘墓逾於園陵,兩子受封,兄弟典郡;續以永樂門史霍玉,依阻城社,又為奸邪。今者道路紛紛,復雲有程大人者,察其風聲,將為國患。」——《對改元表》.蔡邕

  PS:感謝書友冉瑩緣的飄紅和書友檀玩、書友用戶不存在或已的打賞。

  上一章犯了個巨大的不可饒恕的常識性錯誤,而且居然是半夜裡才經過書友瑛山君的提醒發現的,已經修改,人一感冒頭痛……果然就智力下降嗎?又或者是年紀大了……

  還有書友群684558115,大家可以加一下。

  天才一秒記住本站地址:.。手機版閱讀網址:m.

  第十五章 崩壞(上)

  「昔,漢武有云:漢有六七之厄,法應再受命,宗室子孫誰當應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漢者,當塗高也。故天下皆知,代漢者,當塗高也!」

  被匆匆從洛陽郊外叫過來的袁本初拿起一張案上的公孫紙,然後細細讀了起來,讀完以後卻是覺得自己父親和叔叔太過於小題大做……這個事情誰不知道啊?老掉牙的讖緯源頭嘛,這種謠言也至於把自己從城外喊來?

  「不要念出來,自己看就行!」一旁滿面漲紅的袁隗忍不住呵斥道。「下面還有。」

  「喏!」依舊戴著孝的袁紹趕緊隨意答應著,然後按順序又拿起了一個木簡,迎著光細細端詳,只見上面赫然寫到:

  「然六七四十二者,未必指帝數,亦可為年數也,而自漢高祖斬白蛇而起,已近三百九十年。或曰,妖異迭出,乃天象自然,示漢命餘三十載而已!」

  看到這裡,袁紹已經有些心裡撲通撲通亂跳了……這話可就不是什麼『代漢者,當塗高』之類的老掉牙廢話了。

  而且這個新鮮的解釋倒也挺有意思……代漢者當塗高里的『漢有六七之厄』,普遍性認為是指大漢朝六七四十二帝之後亡國,而這裡卻認為是四百二十年亡國。並且這裡還認為,時間的起始點應該是從漢高祖斬白蛇而承天命算起,到今年其實已經三百九十年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