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不關母親的事情。」話題終於打開,公孫珣也不禁正襟危坐道。「人生於世,哪裡能心想事成皆如人願呢?再說了,母親的導向終究是正確的……只不過現在看來,方向再對,想走過去,卻也免不了一些曲折和岔路。」

  「我也大概明白了你的意思。」公孫大娘一邊說一邊認真看向了自己的獨子。「你已經成年加冠,總有自己的心思、自己的心腹,也有自己想做的事情,更有自己的路要走……這都沒問題!只是我這個當娘的,還是希望你能牢記將來世道的慘烈,然後記住那句話!」

  「努力聞達於諸侯,以求苟全性命於亂世……」公孫珣忽然笑道。「割據遼西坐觀成敗嘛,我曉得的。」

  「那就好。」公孫大娘不由長出了一口氣,然後直接結束了這個讓母子二人都格外艱難的話題。「對了,你之前說高順在你軍中?然後你還從董卓那裡得到了一把『項羽的斷刃』?都與我看看……」

  ——————我是快要熱死的分割線——————

  「後漢熹平末,有雁門豪族馮氏,體胖而吝,嘗行路,雖粒米亦折腰而取;與人交,多行宴飲,雖家中豪富未曾為東……其行多如此,故素為鄉人所鄙,而其人自若。及戰亂連結,兵禍甚急,雁門青苗多壞,秋收無望,太守固發郡內豪右獻糧賑之,豪右多貪鄙,乃相聚於旗亭樓上,共議抗拒太守,以馮氏家豪,亦請之。及日盛暑,眾皆持蔬果至亭樓,馮氏亦親抱一瓮上樓,眾人皆奇也。將言,馮氏忽拍案而起,喝眾曰:『鄉梓罹難,士民面有飢色,皆尋山擇棗充糧,汝等既為郡中豪右,不思納糧報國,反欲禍國乎?吾雖鄙,亦不願與諸君為伍也!」眾愕然,馮氏復舉瓮曰:「君等故言吾吝,未嘗做東,今有數物,皆某親手採擇,願與諸君,以作了結,自後不相欠也!』言畢,乃擲瓮於柱,瓮破,滿樓野棗滾落!馮氏乃拂袖昂然自歸,獻糧於郡。豪右俱慚,復感其德,皆爭而納糧。」——《士林雜記》.教化篇.燕無名氏

  第十七章 大事(下)

  按照《士昏禮》的規定,古時候的婚禮一般是六個步驟……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和親迎,這就是被稱之為「六禮」的所謂婚禮傳統所在了。

  而後世東亞地區無論是風俗如何變動,可基本上都還大致遵循這個流程與概念。

  不過,也僅僅就是大致遵循罷了,因為真要按照《士昏禮》的步驟具體到每一個動作朝著哪個方向都來做的話,也未免太脫離實際了。實際上,哪怕是前幾年鄭玄對《士昏禮》做出了更符合這個時代的相應註解,也依舊顯得累贅而冗餘,讓人喜歡不起來。

  所以,各地依舊是各地的風俗,只要說媒下聘、媳婦過門這些主幹禮節沒變就行了。

  而換到公孫珣本人的婚禮來講,他更是跟這些禮儀挨不上邊……真正起到決定性作用的,還是趙老夫人站在大街上對著自己孫女那一指,而後來公孫家補上的那些各種禮節,其實也就是補上的而已。而此番合房,宴請賓客,人家趙芸更早就已經入了公孫氏的家門,而趙家人也全都遠在遼西。

  只不過,話還得說回來,女方越是如此乾脆,男方這邊就越要儘可能講究一點。所以,為了表示尊重,公孫大娘乾脆戴著眼鏡,在那裡臨時學習起了鄭玄註解的《士昏禮》。

  「我仔仔細細看了半夜,」公孫大娘坐在上首的一把椅子上,一手將眼鏡拿下,一手卻是微微顫抖著捏了一張帛書。「全是糊裡糊塗的東西,後來半夜中實在是忍不住,又從床上爬起來,對著蠟燭看,卻也只從這《士昏禮》的字縫中看出了三件有用的東西!」

  束手站在下面的公孫珣忽然有些不安了起來。

  「一個是所謂昏禮的昏,居然不是通假字,而是黃昏的昏,一切事情都要在黃昏時處置……怪不得那曹操和袁紹年少時能在晚上搶到人家的媳婦!」

  公孫珣一時倒也無言以對。

  「還有一個便是大雁,幹什麼都要大雁……若是如此長久下去,這大漢朝的大雁怕是都要被滅種了!」公孫大娘語氣愈發不善了起來。「就不曉得保護一下資源嗎?」

  「當初在遼西時咱們已經送過四次大雁了。」公孫珣見狀趕緊安慰道。「這次再補一個就行!」

  「最後一個,便是蒸小豬的時候要把豬蹄子上的指甲全都給拔了!」公孫大娘理都沒理自家兒子,反而徹底忍受不住,直接把帛書握成一團扔到了地上。「你說這都什麼跟什麼?!蒸小豬的時候去不去豬蹄上的指甲到底有什麼用?難道不曉得豬蹄才是最好吃的嗎?」

  公孫珣也是一時茫然。

  「罷了!」公孫大娘氣急以後也是頗為無奈。「按照這上面的東西來吧,省的來賓笑話……」

  好歹都由公孫大娘說了算,她既然點頭了,那公孫珣自然也跟著鬆了一口氣。

  話說,既然婚禮的最後一步既然已經有了指導綱領,那從第二日起,平城這裡就難免變得一日比一日熱鬧了起來。

  不說別的,光是城南、城北那兩處充當男方女方家門的宅院附近,每日就聚集了幾乎整個平城的小孩子等在這兩個地方,只是專門為了搶到正午和黃昏時固定散發的兩次喜錢。

  當然了,真正讓整個平城活躍起來的,還是隨著婚禮日期臨近,那些從各地趕來的賓客……雁門本地的豪族與官吏且不說,可是并州、涼州的方伯,上谷、代郡的太守,甚至於中山甄氏這樣摸不著頭腦的對象都有派人過來恭賀,那就難免讓人咋舌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