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樨、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兩彈一星功勳獎章”;追授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永遠記住那光榮的歷史足印(2) 連載:山高水長 作者:聶力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丁衡高代表中央專委辦公室介紹了兩彈一星研製經過和所取得的輝煌成就。

  江澤民給科學家們授勳後,發表了重要講話。他高度評價了“兩彈一星”工作的偉大成就,全面總結了“兩彈一星”的成功經驗:第一,堅持黨的統一領導,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第二,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第三,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集中力量打“殲滅戰”;第四,堅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第五,堅持科學管理,始終抓住質量 和效益。

  江澤民精闢闡述了“兩彈一星”的偉大精神,這就是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攀登的“兩彈一星”精神。

  江澤民充滿深情地說:“我們要永遠記住那火熱的戰鬥歲月,永遠記住那光榮的歷史足印: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飛彈飛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人民在攀登現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中創造的非凡的人間奇蹟。”

  坐在人民大會堂,此情此景,使我的心情十分激動,撫今追昔,感慨萬千。

  的確,我們應該永遠記住“兩彈一星”的偉大事業,這是新中國建設成就的重要象徵,是中華民族的榮耀和驕傲,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壯舉;

  我們應該永遠記住研製“兩彈一星”的偉大精神,這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和科學精神的生動體現,是中國人民在二十世紀為中華民族創造的新的寶貴精神財富;

  我們應該記住研製“兩彈一星”的偉大隊伍,他們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受表彰的23位科技專家只是他們的傑出代表,輝煌和榮譽同樣屬於千千萬萬的無名英雄,正是他們年復一年的埋頭苦幹,鑄造了屬於祖國也屬於每一個中華兒女的無上光榮。

  在那激動人心的時刻,我又一次想起了父親。我仿佛看見,父親就在我們中間,正和我們一起進行著新的偉大攀登…… 後記 連載:山高水長 作者:聶力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父親逝世後,許多同志熱情地鼓勵我,要求我講講有關父親的故事。

  我卻遲遲沒有動筆。我一歲多離開父親,十六歲才回到父親身邊;後來又去蘇聯學習,回國後到國防科技戰線工作。幾十年中,與父親聚少離多。我擔心自己對父親了解不夠、理解不夠,有負同志們的期望和重託。   父親離開我們十幾年了,我總覺得父親並沒有離去,他仍然和我們在一起。當我來到國防科研試驗基地,當我來到科研院所,當我來到晉察冀革命老區,當我來到故鄉重慶江津,從科技戰線老一輩領導者、科學家的回憶中,從廣大指戰員的懷念中,從老區鄉親們的講述中,從故鄉父老的思念中,總能聽到父親那麼多的事跡,總能聽到人們那麼親切地說起“聶帥”、“聶總”……

  記得父親逝世前對我說:“你的童年受了許多磨難,你能有今天,完全是由於黨對你的教育和培養。你的成長歷史應該寫下來,很有意義。同時我也非常感謝你的母親,沒有你母親,就沒有我們全家今天的團圓。你要好好照顧母親啊!”

  三年後的1995年,母親也逝世了。

  在綿綿不斷的緬懷和思念中,我終於下定決心,講講父親的故事。

  這是我的心愿,更是我的責任。

  作為女兒,他是我親愛的爸爸;作為軍人,他是我敬愛的元帥;作為科技工作者,他是我尊敬的領導者。父親不僅僅屬於我自己,他屬於我們偉大的祖國,屬於那個偉大的時代,屬於那一段轟轟烈烈的歷史,屬於我們廣大的科技工作者和部隊官兵。

  於是,從2002年尋訪晉察冀老區開始,我著手對父親的經歷和故事進行全面收集和整理。

  是回憶,是懷念,是尋找,是發現,在一次次的採訪、座談中,在一次次的閱讀、思考中,父親的足跡越來越清晰,父親的形象越來越親切。

  我想說,父親是一座山,無論從哪個角度走近,都能發現美好的風景;

  我想說,父親是一本書,無論從哪一頁閱讀,都能受到啟迪和激勵;

  我想說,父親是一雙明澈的眼睛,無論走多遠的路,他都在深情地注視著你、祝福著你;

  我更想說,父親就是父親。他是一個厚道的人、高尚的人……

  如果我的這些感受能夠傳達給讀者朋友們,那將是我極大的欣慰。

  謹以此書獻給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中國航天事業創建50周年,獻給我的父親誕辰110周年、母親誕辰100周年。

  父親的一生波瀾壯闊、豐富多彩,我在這本書中講的只是自己經歷和後來了解的故事。限於篇幅,還有許多事情未能一一詳述,難免有不足之處,衷心希望前輩、同志和讀者批評指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