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其實,夜夜照耀金人和銅雀的,是同一輪明月。太多人明白,卻勘不破這一點。
曹操睜開眼來,決定口授一道令。那些軍國之事已經吩咐完畢,這令只是給兒子們的。
梟雄最後的聲音迴蕩在室中,其實並不威嚴,反而有絲隱隱的愉悅和……戲謔。只不過,那些誠惶誠恐跪在身前的人大概不會聽得出來。但這無關緊要。因為,應該很快就見得到能聽懂這些的人。曹操在心中無聲微笑。
“吾婢妾與伎人皆勤苦,使著銅雀台,善待之。台上施六尺床,下施繐帳,每月旦十五,輒向帳前作伎樂。汝等時時登台,望吾西陵墓田。”***尾聲的尾聲:《三國志·明帝紀》:(青龍元年)夏五月壬申,詔祀故大將軍夏侯惇、大司馬曹仁、車騎將軍程昱於太祖廟庭。《裴注三國志·明帝紀》注引魏書載詔曰:“昔先王之禮,於功臣存則顯其爵祿,沒則祭於大蒸,故漢氏功臣,祀於廟庭。大魏元功之臣功勳優著,終始休明者,其皆依禮祀之。”於是以惇等配饗。《三國志·齊王紀》:齊王諱芳,字蘭卿。明帝無子,養王及秦王詢;宮省事秘,莫有知其所由來者……(正始四年)秋七月,詔祀故大司馬曹真、曹休、征南大將軍夏侯尚、太常桓階、司空陳群、太傅鍾繇、車騎將軍張合、左將軍徐晃、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太尉華歆、司徒王朗、驃騎將軍曹洪、征西將軍夏侯淵、後將軍朱靈、文聘、執金吾臧霸、破虜將軍李典、立義將軍龐德、武猛校尉典韋於太祖廟庭。(五年)冬十一月癸卯,詔祀故尚書令荀攸於太祖廟庭。(貓偷偷伸爪按:《三國志·荀攸傳》:……正始中,追諡攸曰敬侯。)
裴松之註:臣松之以為故魏氏配饗不及荀彧,蓋以其末年異議,又位非魏臣故也。至於升程昱而遺郭嘉,先鍾繇而後荀攸,則未詳厥趣也。……《三國志集解》此處註:何焯曰,遺郭嘉者,亦以其非魏臣故也。景元三年復祀嘉,蓋司馬氏以厲其黨。趙一清曰,是時配饗不及郭嘉,何焯以為非魏臣之故,而後景元三年仍以嘉祀太祖廟庭,蓋司馬氏以厲其黨,此語不可解。豈誤記郭淮為奉孝族屬乎?此則潁川彼則太原人也。奉孝子奕,亦非典午之黨。《三國志·陳留王紀》:陳留王諱奐,字景明,武帝孫,燕王宇子也……(景元三年)詔祀故軍祭酒郭嘉於太祖廟庭。《三國志·武文世王公傳》:環夫人生鄧哀王沖、彭城王據、燕王宇……燕王宇,字彭祖。
***讀歷史的過程,是拿了那些史料作圓心,思緒作半徑,以意識流無所不在的筆觸,畫出一個越來越大的圓的過程……圓內是已知,圓外是未知。於是讀得越久,就越觸到更多的未知,越看不清歷史究竟是什麼樣子。其實看世上的事,大約無不如此。所以,請大家一起,自由地,穿越吧……以上。
作者有話要說:此文終於樹洞完畢,撒花~~當然,其實關於三國的話是說不完的,但這個樹洞雖然粗糙不堪,但沒有坑掉,對我自己來說就足以撒花慶祝。
就像在文案里說的那樣,對為啥最終把文這樣定名,算是給了個交代。其實也是滿簡單的一個理由……但複雜的事情,很多時候也不過就是由一些簡單的片斷組成的吧 (毆打,好爛的說法Orz)
其實對這個尾聲的處理,也並不是很滿意的,大概是有些東西本是無可言喻,說出來就變味了……(寫不好就承認吧,找這個藉口作甚)
至於樓下承諾了打算寫的關於荀攸的篇外,其實跟正文沒有什麼特別的關係——實際上,是忽然興之所至起了一個有點惡搞的念頭,hiahia。所以,應該將會是一篇八卦的賀年文吧……但請不要對這個人的速度有過高期待啊啊啊啊[1]見《裴注三國志·田疇傳》注引魏書載荀彧議[2]《史記·伯夷列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之哀矣。”
[3]【《裴注三國志·明帝紀》注引《魏略》曰:是歲(景初元年),徙長安諸鍾懬、駱駝、銅人、承露盤。盤折,銅人重不可致,留於霸城。大發銅鑄作銅人二,號曰翁仲,列坐於司馬門外。又鑄黃龍、鳳皇各一,龍高四丈,鳳高三丈余,置內殿前。起土山於芳林園西北陬,使公卿群僚皆負土成山,樹松竹雜木善草於其上,捕山禽雜獸置其中。
《漢晉春秋》曰:帝徙盤,盤折,聲聞數十里,金狄或泣,因留霸城。】銅人、承露盤等等的來頭:【《史記·孝武本紀》其後則又作柏梁、銅柱、承露仙人掌之屬矣。
(◇集解蘇林曰:“仙人以手掌擎盤承甘露也。”○索隱三輔故事曰“建章宮承露盤高三十丈,大七圍,以銅為之。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飲之”。故張衡賦曰“立修莖之仙掌,承雲表之清露”是也。)】詩詞中常用指代為“金莖”(班固《西都賦》“抗仙掌以承露,擢雙立之金莖”;盧照鄰《長安古意》“漢帝金莖雲外直”)、“仙掌”(杜牧《早雁》“仙掌月明孤影過”)、“金銅仙人”(見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等等
曹操睜開眼來,決定口授一道令。那些軍國之事已經吩咐完畢,這令只是給兒子們的。
梟雄最後的聲音迴蕩在室中,其實並不威嚴,反而有絲隱隱的愉悅和……戲謔。只不過,那些誠惶誠恐跪在身前的人大概不會聽得出來。但這無關緊要。因為,應該很快就見得到能聽懂這些的人。曹操在心中無聲微笑。
“吾婢妾與伎人皆勤苦,使著銅雀台,善待之。台上施六尺床,下施繐帳,每月旦十五,輒向帳前作伎樂。汝等時時登台,望吾西陵墓田。”***尾聲的尾聲:《三國志·明帝紀》:(青龍元年)夏五月壬申,詔祀故大將軍夏侯惇、大司馬曹仁、車騎將軍程昱於太祖廟庭。《裴注三國志·明帝紀》注引魏書載詔曰:“昔先王之禮,於功臣存則顯其爵祿,沒則祭於大蒸,故漢氏功臣,祀於廟庭。大魏元功之臣功勳優著,終始休明者,其皆依禮祀之。”於是以惇等配饗。《三國志·齊王紀》:齊王諱芳,字蘭卿。明帝無子,養王及秦王詢;宮省事秘,莫有知其所由來者……(正始四年)秋七月,詔祀故大司馬曹真、曹休、征南大將軍夏侯尚、太常桓階、司空陳群、太傅鍾繇、車騎將軍張合、左將軍徐晃、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太尉華歆、司徒王朗、驃騎將軍曹洪、征西將軍夏侯淵、後將軍朱靈、文聘、執金吾臧霸、破虜將軍李典、立義將軍龐德、武猛校尉典韋於太祖廟庭。(五年)冬十一月癸卯,詔祀故尚書令荀攸於太祖廟庭。(貓偷偷伸爪按:《三國志·荀攸傳》:……正始中,追諡攸曰敬侯。)
裴松之註:臣松之以為故魏氏配饗不及荀彧,蓋以其末年異議,又位非魏臣故也。至於升程昱而遺郭嘉,先鍾繇而後荀攸,則未詳厥趣也。……《三國志集解》此處註:何焯曰,遺郭嘉者,亦以其非魏臣故也。景元三年復祀嘉,蓋司馬氏以厲其黨。趙一清曰,是時配饗不及郭嘉,何焯以為非魏臣之故,而後景元三年仍以嘉祀太祖廟庭,蓋司馬氏以厲其黨,此語不可解。豈誤記郭淮為奉孝族屬乎?此則潁川彼則太原人也。奉孝子奕,亦非典午之黨。《三國志·陳留王紀》:陳留王諱奐,字景明,武帝孫,燕王宇子也……(景元三年)詔祀故軍祭酒郭嘉於太祖廟庭。《三國志·武文世王公傳》:環夫人生鄧哀王沖、彭城王據、燕王宇……燕王宇,字彭祖。
***讀歷史的過程,是拿了那些史料作圓心,思緒作半徑,以意識流無所不在的筆觸,畫出一個越來越大的圓的過程……圓內是已知,圓外是未知。於是讀得越久,就越觸到更多的未知,越看不清歷史究竟是什麼樣子。其實看世上的事,大約無不如此。所以,請大家一起,自由地,穿越吧……以上。
作者有話要說:此文終於樹洞完畢,撒花~~當然,其實關於三國的話是說不完的,但這個樹洞雖然粗糙不堪,但沒有坑掉,對我自己來說就足以撒花慶祝。
就像在文案里說的那樣,對為啥最終把文這樣定名,算是給了個交代。其實也是滿簡單的一個理由……但複雜的事情,很多時候也不過就是由一些簡單的片斷組成的吧 (毆打,好爛的說法Orz)
其實對這個尾聲的處理,也並不是很滿意的,大概是有些東西本是無可言喻,說出來就變味了……(寫不好就承認吧,找這個藉口作甚)
至於樓下承諾了打算寫的關於荀攸的篇外,其實跟正文沒有什麼特別的關係——實際上,是忽然興之所至起了一個有點惡搞的念頭,hiahia。所以,應該將會是一篇八卦的賀年文吧……但請不要對這個人的速度有過高期待啊啊啊啊[1]見《裴注三國志·田疇傳》注引魏書載荀彧議[2]《史記·伯夷列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之哀矣。”
[3]【《裴注三國志·明帝紀》注引《魏略》曰:是歲(景初元年),徙長安諸鍾懬、駱駝、銅人、承露盤。盤折,銅人重不可致,留於霸城。大發銅鑄作銅人二,號曰翁仲,列坐於司馬門外。又鑄黃龍、鳳皇各一,龍高四丈,鳳高三丈余,置內殿前。起土山於芳林園西北陬,使公卿群僚皆負土成山,樹松竹雜木善草於其上,捕山禽雜獸置其中。
《漢晉春秋》曰:帝徙盤,盤折,聲聞數十里,金狄或泣,因留霸城。】銅人、承露盤等等的來頭:【《史記·孝武本紀》其後則又作柏梁、銅柱、承露仙人掌之屬矣。
(◇集解蘇林曰:“仙人以手掌擎盤承甘露也。”○索隱三輔故事曰“建章宮承露盤高三十丈,大七圍,以銅為之。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飲之”。故張衡賦曰“立修莖之仙掌,承雲表之清露”是也。)】詩詞中常用指代為“金莖”(班固《西都賦》“抗仙掌以承露,擢雙立之金莖”;盧照鄰《長安古意》“漢帝金莖雲外直”)、“仙掌”(杜牧《早雁》“仙掌月明孤影過”)、“金銅仙人”(見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