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頁
這段不知道是否算得上林夕初戀的初戀,開始得那樣意外,結束得那樣簡單,就是風中的雲彩,輕易聚散,風過之後,還是一片蔚藍無際的天空,至於雲彩,只在記憶中,或者,只在夢裡。從此,這裡,再沒有她的眷戀。
過完這個暑假,林夕就大三了。
開學那天,林夕心裡萬分不願。從前總想著,無論有沒有機會見到,孫逸始終都還在學校里。開學就意味著,林夕可以再度和孫逸生活在同一片雖然總是霧霾的天空下,呼吸同樣的雖然質量不太好的空氣。
而如今,孫逸已經離開了,偌大的校園忽然對林夕失去了吸引力。那些沒有孫逸氣息的桌椅,那個沒有孫逸歌聲的禮堂,那間沒有孫逸微笑的排練廳,還有那再不可能出現孫逸背影的一條條或草香撲鼻,或花香濃郁的道路,都好似變成了黑與白,單調而無趣。
第40章 第四十章
林夕還是準時來了,只是,拖著箱子走進學校的步伐不再那麼熱切,一路上看到高瘦的身影也不會再多看一眼。
她開始學會,過孫逸離開後的生活了。
如今,再去看孫逸的朋友圈,已沒有了校園時光里的愜意,取而代之的,全是工作。企業的決策、進展、變化……林夕恍惚覺得自己在看一個公眾號。
林夕幾乎可以確定孫逸重新申請了一個新的生活微信,而當年都被屏蔽了的林夕,自然是不可能出現在他而今的好友列表里。
就這樣,就在短短兩個月的時間裡,孫逸的師姐和他完完全全的沒有任何關係,沒有任何交集了。面對這個必然的結果,林夕也只是一笑置之。
或許孫逸哪天整理布滿灰塵的箱子時,看到那條圍巾,會忽然想到林夕。或許孫逸哪天去翻好久沒打開的那個硬碟的時候,看到那個視頻,會忽然想到林夕。
不知道孫逸未來的女朋友會不會讓他丟掉那條圍巾,刪掉那個視頻。若如此,林夕或許也是能笑笑罷了,哦不,林夕可能都沒有機會知道。甚至在未來的某一天,林夕也可能會丟掉那條圍巾,刪掉那個視頻。
但發生過的故事不能抹去,林夕和孫逸的生活都不能重來一次,這一切,都註定存在於他們的生命里,長長久久,無論他們願是不願,無論他們是否會忘記。
林夕剩下的大學生活,都在為了當年那個“去上海”的許諾而努力,不知是因為自己的嚮往,還是因為孫逸當年的嚮往。
後來,林夕的生活過得很忙碌,“孫逸”這個名字,漸漸的,很少被她再提及,那些和孫逸相關的人,也一個個離開,少了聯繫。
這樣的日子,過了一年多。直到有一天,林夕終於拿到了上海某研究所的offer,短短几行字,讓她奔波辛苦的生活戛然而止。
林夕還記得,自己在上海面試的時候,獨自一個,站在閃爍的霓虹中,在心裡對孫逸說的那些話:
既然你不能來我的世界,那我去你的世界又何妨。
你不愛吃辣,曾經無辣不歡的我,現在覺得,淡淡的味道很好;
你喜歡唱歌,曾經從不看歌唱節目的我,現在覺得,《我是歌手》很好看。
你還記得你說你過最喜歡的城市是上海嗎,你沒能來這裡,所以,我替你來了,這裡,有車水馬龍,有紙醉金迷,有華燈初上……但,沒有你!
一下子實現了自己想要追求的目標,一下子沒有了需要為之奮鬥的事情,林夕的生活里平白出現了許多空白。
曾經,在現實面前,夢想讓路。當一切塵埃落定,就開始緬懷夢想。這些放棄的夢想,這些丟失的思念,全都湧進了這些空白里。
林夕無時無刻不能想起和孫逸的那些過往,那些酸甜,無處不在,恍若昨日。想起曾經對舞台的渴望,讓她總是喜歡駐足在午後的禮堂,看著熙熙攘攘的人,來往穿梭,聽著此起彼伏的歌聲,不絕於耳。
林夕總是流連在曾有過孫逸的各個角落裡,回憶著,想念著。
那天,門口的告示欄里第四次出現了金話筒大賽的海報。
第一次,林夕是選手,講著和孫逸相似的故事。
第二次,林夕是觀眾,坐在台下等了孫逸一晚,卻沒能把他等來。
第三次,林夕沒去,而孫逸也已經畢業離開。
這是最後一次了,最後一次機會,站在孫逸曾無數次出現的這個舞台上,做自己夢想中的事情。林夕很猶豫,她希望能在大學的最後時光里留下一些美好的記憶,但她又擔心會招來非議,畢竟從未有過大四的學生參賽。考慮過後,她還是決定報名,別人的眼光始終不比自己的內心重要。
林夕又開始有事做了,就好像回到了大一時那樣,忐忑的準備著自己的參賽稿件。林夕的主題還是是《書途驛站》,既然故事從這裡開始,那麼自然也該從這裡結束,才能算得上圓滿。所以,結尾便是這樣的:
“歡迎大家回到書途驛站,我是林夕。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這本書,名字叫做《地下鐵》。作者呢,依舊是大家都不陌生的繪本作家幾米。
可能很多人都非常熟悉地鐵吧。在這裡,每天都有形形色色的人穿行著,但沒人會留意,在你身旁的人,他們的心情。可一個雙目失明小女孩兒,卻把生活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這裡,她每天都會來到這兒,帶著墨鏡和拐杖,走過充滿故事的車廂,即使是跌倒,她依然倔強的爬起來,一步步向前。她期待能在地鐵里,遇到睡夢中給過她無限依戀的那個人。她每天都仔細的尋找,尋找人群中是否有那個帶著夢想中味道的他。她不斷的迷失,卻依然相信幸福,她生怕幸福就在身邊,卻被自己粗心的忽略了。
過完這個暑假,林夕就大三了。
開學那天,林夕心裡萬分不願。從前總想著,無論有沒有機會見到,孫逸始終都還在學校里。開學就意味著,林夕可以再度和孫逸生活在同一片雖然總是霧霾的天空下,呼吸同樣的雖然質量不太好的空氣。
而如今,孫逸已經離開了,偌大的校園忽然對林夕失去了吸引力。那些沒有孫逸氣息的桌椅,那個沒有孫逸歌聲的禮堂,那間沒有孫逸微笑的排練廳,還有那再不可能出現孫逸背影的一條條或草香撲鼻,或花香濃郁的道路,都好似變成了黑與白,單調而無趣。
第40章 第四十章
林夕還是準時來了,只是,拖著箱子走進學校的步伐不再那麼熱切,一路上看到高瘦的身影也不會再多看一眼。
她開始學會,過孫逸離開後的生活了。
如今,再去看孫逸的朋友圈,已沒有了校園時光里的愜意,取而代之的,全是工作。企業的決策、進展、變化……林夕恍惚覺得自己在看一個公眾號。
林夕幾乎可以確定孫逸重新申請了一個新的生活微信,而當年都被屏蔽了的林夕,自然是不可能出現在他而今的好友列表里。
就這樣,就在短短兩個月的時間裡,孫逸的師姐和他完完全全的沒有任何關係,沒有任何交集了。面對這個必然的結果,林夕也只是一笑置之。
或許孫逸哪天整理布滿灰塵的箱子時,看到那條圍巾,會忽然想到林夕。或許孫逸哪天去翻好久沒打開的那個硬碟的時候,看到那個視頻,會忽然想到林夕。
不知道孫逸未來的女朋友會不會讓他丟掉那條圍巾,刪掉那個視頻。若如此,林夕或許也是能笑笑罷了,哦不,林夕可能都沒有機會知道。甚至在未來的某一天,林夕也可能會丟掉那條圍巾,刪掉那個視頻。
但發生過的故事不能抹去,林夕和孫逸的生活都不能重來一次,這一切,都註定存在於他們的生命里,長長久久,無論他們願是不願,無論他們是否會忘記。
林夕剩下的大學生活,都在為了當年那個“去上海”的許諾而努力,不知是因為自己的嚮往,還是因為孫逸當年的嚮往。
後來,林夕的生活過得很忙碌,“孫逸”這個名字,漸漸的,很少被她再提及,那些和孫逸相關的人,也一個個離開,少了聯繫。
這樣的日子,過了一年多。直到有一天,林夕終於拿到了上海某研究所的offer,短短几行字,讓她奔波辛苦的生活戛然而止。
林夕還記得,自己在上海面試的時候,獨自一個,站在閃爍的霓虹中,在心裡對孫逸說的那些話:
既然你不能來我的世界,那我去你的世界又何妨。
你不愛吃辣,曾經無辣不歡的我,現在覺得,淡淡的味道很好;
你喜歡唱歌,曾經從不看歌唱節目的我,現在覺得,《我是歌手》很好看。
你還記得你說你過最喜歡的城市是上海嗎,你沒能來這裡,所以,我替你來了,這裡,有車水馬龍,有紙醉金迷,有華燈初上……但,沒有你!
一下子實現了自己想要追求的目標,一下子沒有了需要為之奮鬥的事情,林夕的生活里平白出現了許多空白。
曾經,在現實面前,夢想讓路。當一切塵埃落定,就開始緬懷夢想。這些放棄的夢想,這些丟失的思念,全都湧進了這些空白里。
林夕無時無刻不能想起和孫逸的那些過往,那些酸甜,無處不在,恍若昨日。想起曾經對舞台的渴望,讓她總是喜歡駐足在午後的禮堂,看著熙熙攘攘的人,來往穿梭,聽著此起彼伏的歌聲,不絕於耳。
林夕總是流連在曾有過孫逸的各個角落裡,回憶著,想念著。
那天,門口的告示欄里第四次出現了金話筒大賽的海報。
第一次,林夕是選手,講著和孫逸相似的故事。
第二次,林夕是觀眾,坐在台下等了孫逸一晚,卻沒能把他等來。
第三次,林夕沒去,而孫逸也已經畢業離開。
這是最後一次了,最後一次機會,站在孫逸曾無數次出現的這個舞台上,做自己夢想中的事情。林夕很猶豫,她希望能在大學的最後時光里留下一些美好的記憶,但她又擔心會招來非議,畢竟從未有過大四的學生參賽。考慮過後,她還是決定報名,別人的眼光始終不比自己的內心重要。
林夕又開始有事做了,就好像回到了大一時那樣,忐忑的準備著自己的參賽稿件。林夕的主題還是是《書途驛站》,既然故事從這裡開始,那麼自然也該從這裡結束,才能算得上圓滿。所以,結尾便是這樣的:
“歡迎大家回到書途驛站,我是林夕。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這本書,名字叫做《地下鐵》。作者呢,依舊是大家都不陌生的繪本作家幾米。
可能很多人都非常熟悉地鐵吧。在這裡,每天都有形形色色的人穿行著,但沒人會留意,在你身旁的人,他們的心情。可一個雙目失明小女孩兒,卻把生活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這裡,她每天都會來到這兒,帶著墨鏡和拐杖,走過充滿故事的車廂,即使是跌倒,她依然倔強的爬起來,一步步向前。她期待能在地鐵里,遇到睡夢中給過她無限依戀的那個人。她每天都仔細的尋找,尋找人群中是否有那個帶著夢想中味道的他。她不斷的迷失,卻依然相信幸福,她生怕幸福就在身邊,卻被自己粗心的忽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