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可是現在,“人口繁盛”這個原本最令梁王自傲的優勢,卻讓他瞬間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這麼多被搶光了存糧的百姓,其中還有許多他當初信誓旦旦要保護的士族親眷、庶族地主等等,到底救不救濟?

  救濟,梁國根本沒有那麼多存糧;不救濟,難道眼睜睜看著自己辛辛苦苦維持的公眾形象就此一敗塗地?更何況那些士族可都不是好說話的,萬一反水去了自己的敵對勢力那裡,不是白白給競爭對手增加實力?

  梁王的腦袋都快撓禿了。

  好在梁王素日出手闊綽、禮賢下士,身邊也不乏一些腦子靈活的謀士。於是就有人提議:不是聽說西南那位夏城主最是愛護百姓嗎?現如今聽說中原地區許多流民都跑到西南去了,不如我們隔空問個話,看看能不能送一批流民到西南去?

  “這……咱們梁國和西南諸城,中間可還隔著中原好幾個城池呢。”梁王對這個坑死夏小橋的建議不是不動心,只是執行難度有點大。

  “這有什麼?只要他答應了,咱們就以這些流民為藉口,強逼那些沿途的城池開闢一條通道,他們若是不肯,那就是眼睜睜看著這些丟了糧食的百姓活活餓死,今後天下誰還敢相信他們?他們若是肯,咱們大可以延長租借的期限,胡人能南下,我們也可以嘛……”先租借,再私吞,這個主意讓平白丟了好幾個城池的梁王十分心動。

  再說了,這個計策如果操作得當,不但能給自己在中原地區開闢一方地盤,還能讓夏小橋那個毛頭小子吃個大悶虧,簡直是太好了!他早就看夏小橋不慡了,原本夏小橋沒有出現的時候,他梁王才是天下百姓稱頌的大善人,現在好了,自從夏小橋出現,有他這個珠玉在前,自己之前信口許諾的那些所謂的“安民政策”,也徹底變成了一個大笑話!人家西南十二城,可是真金白銀地拿出了糧食給災民的,免費!!!

  一想到夏小橋被逼得拿出一大批糧食,還要被那些南下避難的士族逼得手忙腳亂的樣子,梁王忍不住哈哈大笑,一疊聲地喚人前來議事。

  萬萬沒想到,梁王一時得意,竟然忘了這個時代文人的所謂風骨,聽到他親口說出要將沒有糧食的百姓驅趕到西南去、順便“借道”中原這個主意之後,滿屋子的謀士們面面相覷,完全不敢相信這是他們選定的“仁義愛民”的梁王殿下!

  “殿下!究竟是哪個賤人向您獻此毒計的?此人該殺!”人群中蹦出來一個面色蒼白的中年男子,大概是真氣急了,手中裝逼的羽毛扇都快被他給捏散架了,“殿下!那些慘遭胡人搶掠的百姓,都是梁國子民啊!您就這樣將您的子民驅趕到他國,與鄉間貧民將自家親生兒女賣身為奴有何區別?這是要失信於百姓、失信於天下啊!”

  “更何況,中原多舊族,您,您找他們借道……”那中年男子實在是說不下去了,心想就你這種先帝分封的諸侯王,在那些舊族眼裡不過是前朝的喪家之犬,除非人家腦子被門夾了才會答應給你借道!你以為你是哪根蔥?

  標榜自己是“仁義之師”?哪一家的“仁義之師”會將自己的子民驅趕到別的國家去?人家一沒有犯罪二沒有叛國,憑什麼拋棄故土遷居西南?被胡人搶掠了糧食,難道不是你這個國主的責任嗎?

  此人一開口,其他謀士也紛紛出言勸阻,同時痛斥那個出了餿主意的謀士,一時間,梁王也被鎮住了……

  不過,對於糧食短缺的焦慮,到底還是打敗了他所剩無幾的良心,實在是這個主意太合他心意了,此時此刻的梁王,就像是聞到了血腥味的食人魚,哪裡還有什麼理智?

  將這些批評他的謀士匆匆打發出去後,梁王將自己關在書房裡想了半天,決定還是繼續執行這個計劃,否則的話,萬一這些丟了糧食的百姓真在他境內給餓死了,那他還不是照樣要背上罵名?

  什麼?你說可以暫時挪用軍糧救濟百姓?別逗了!梁王還要靠這些將士們替他打江山呢,沒有糧食,誰肯給你當兵?當兵也要吃飯啊!還要吃飽才行呢!

  可憐那些一心想扶持梁王問鼎帝位的謀士們,還以為自己終於勸服了頭腦發昏的梁王殿下,挽救了全境的失糧百姓呢,沒想到沒過幾天,關於梁國要借道中原、將境內的失糧百姓“護送”到糧食充足的西南諸城討口飯吃的消息,就傳遍了整個梁國……

  “豎子不足與謀!老夫去也!”那臉色蒼白的謀士氣得渾身發抖,一疊聲地命人替他收拾行李。

  這活兒沒法幹了!他本以為梁王是個體恤百姓民生的好人,現在才發現,這“好人”只有在生活富裕的時候才肯做好人,一旦窮困,“好人”的畫皮也沒了,竟變得比市井無賴更加的面目可憎!

  “師父,我們要去哪裡?”小徒弟呆呆地看著滿屋子暴走的師父,他從小跟著師傅長大,還是第一次看到這樣狂暴狀態下的師父呢。

  “把你幾個師兄都喊過來,不!讓他們在家裡等我,不要驚動旁人,我們明日五更城門一開就立刻離開。一起去西南!去青城!”

  第159章 梁國之亂1

  “所以,那位鼎鼎大名的姜彝, 就這麼被你家小徒弟給拐到手裡了?”青城, 南書院, 趙弘文木呆呆地看著一臉淡定的楊鄴, 腦子裡一片空白。

  那可是姜彝啊,據說祖上曾輔佐過好幾個朝代的君王,天下謀士中, 姜氏一族絕對是排名第一的!想當年北越開國大帝姜元禎起家的時候,就因為一個“姜”字, 讓天下多少謀士刷足了好感度?

  那個梁王是腦子被門夾了嗎?怎麼會將這麼一個鼎鼎大名的謀士給放走了?他不想要他那好不容易積攢起來的好名聲了嗎?

  “話可不能這麼說, 我家小徒弟可是什麼都沒做, 是姜彝那老東西自己帶著徒弟一路跑過來的,來了什麼也不說,就混在流民隊伍里,那些老百姓哪裡認得他?幸虧駐守歷城的是周墨那小子, 發覺姜彝一行人雖然穿著樸素,卻氣質非凡, 立刻命人畫了畫像送回來, 不然誰知道那老頭跑到咱們西南來了?還跟那幫流民一起排隊領粥,倒也不負他名士的作風。”楊鄴嗤笑道。

  “哎呀我的妹夫!這都幾十年過去了,你就別吃醋啦!當年姜彝那傢伙來我們家提親的時候, 小妹不是早就許配與你了嗎?”趙弘文無語地看著一把年紀還在吃飛醋的自家妹夫,覺得名士什麼的,真是不能太熟, 太熟了簡直完全沒辦法尊敬得起來。

  “我才不是吃醋!我就是看不慣他那種飛揚跋扈的樣子!一大把年紀了連個媳婦都沒有,誰知道他心裡是不是還惦記著我家阿萱?老變態!”

  “人家那分明就是不拘小節……算了算了!你說甚麼就是甚麼吧!他來都來了,小夏也說要設宴相請,請你作陪,你當人師父的,總不能這點面子都不給吧?咱們這一群人裡面,可就只有你這個南書院山長的名望可以與他比肩。”趙弘文努力勸說道。

  “呵!他都能去,我是小夏的老師,憑什麼不去?我就去!我還要帶上阿萱一起赴宴,氣死他!”楊鄴冷笑道。不但老婆要帶上,幾個兒子並孫子也要全部帶去,這些小崽子們可都是他和阿萱親生的,饞死那個老東西!

  是的,沒錯,姜彝這個老宅男,被梁王殿下氣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趁著梁國大亂,一口氣帶著徒弟們跑出梁國,借道赤水河一路投奔西南諸城而來。

  許是吃夠了識人不明的苦頭,這一次,姜彝並沒有貿貿然地投遞名帖拜見夏小橋,而是偷偷摸摸地和徒兒們換上平民百姓的衣帽,在歷城上岸後,混在流民中過了好幾天。他要仔細觀察一下,這位在百姓之中享譽盛名的夏城主,到底是真善人還是偽善的偽君子,別又是一個梁王,那他這輩子的名聲可就完了!

  正是這幾天的流民生活,讓姜彝徹底安下心來,決心留在西南輔佐夏小橋問鼎天下。因為,夏小橋並不是梁王那樣嘴上說說的,對待這些流民,他是真的想讓這些人在這裡活下去!

  姜彝等人和那些同一批抵達的流民,先是被引到了一處新建的泥磚房裡,然後就是登記,手頭有餘錢,願意留在城裡生活的,他們自然歡迎。那些真的一貧如洗的百姓,當場就領到了十天的口糧,每人每天兩斤的黑面,足稱的,沒有摻雜任何的砂子雜糧!有願意幹活的,還給介紹工作,每天也能賺幾文錢,那些原本還心懷忐忑的流民,到了這裡,吃了兩頓飽飯,每天幹活還有錢拿,誰還願意回去?一個個都恨不得立刻賺了錢在西南安家落戶!

  他們可都聽說啦,如果能在西南落戶的話,開荒三年之內都不收稅呢!本地人還有各種福利,比如說半價買鹽買糧之類的,和這裡的安民政策相比,原先在梁國的那些所謂的安民政策,實在是個人都能看得清到底誰才是真心為老百姓好。

  這些無緣無故被梁王“送”出故鄉的北地百姓,原先還有些故土難離的不舍,可是,到了這裡他們才發現,或許,梁王這個殺千刀的,這次還真的替他們做了一件好事哩……

  自以為將一個大包袱甩給了夏小橋,等著看好戲順便借道南下的梁王,萬萬沒想到他以為是“包袱”的那些流民,對於夏小橋來說簡直就是及時雨!

  糧食錢財他不缺,他就缺替他幹活的人啊。前朝的時候,西南作為蠻荒之地,向來都是當地山民的天下,剩下的就是那些戍邊的將士和流放的罪奴了,勞動力極度匱乏,這種事情,連妖王殿下也沒辦法了,他能找人去外面偷盜錢財糧食,那麼龐大的人口數量他怎麼偷?他是妖王,又不是人販子……

  沒想到,夏小橋想盡辦法都沒有什麼實際效果的人口遷移計劃,卻因為梁王的惡意加塞給辦成了,不僅如此,好心的梁王殿下還附帶送了當世有名的謀士姜彝先生……真是太好了!

  “姜大哥,這位姜彝先生也姓姜,說不定你們幾百年前是一家呢。”安排好姜彝一行人的食宿問題,夏小橋喜滋滋地對姜元禎說。

  “或許吧,不過他們那一支是冀州姜,我們祖上是青州姜,一南一北,就算有血脈淵源也很遠了。”姜元禎想了想說道,其實當初他平定天下的時候,身邊確實有一些舊族建議他將祖籍算在冀州姜一脈,冀州姜名氣極大,說出去也比沒什麼名氣的青州姜好聽得多,只不過姜元禎不喜歡賣祖宗,這才沒有答應。

  “也不知道冀州那邊的飲食習慣是什麼,姜大哥你再幫我看看明晚宴席的菜單吧?”夏小橋想了想,決定求助曾經當過皇帝的姜元禎,畢竟當初冀州也是屬於北越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