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頁
燈光漸漸轉暗,舞台上鴉雀無聲。
觀眾看得心潮澎拜,可心裡又根本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在激動興奮什麼。
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拼命地鼓掌,直到幕布落下,熱烈的掌聲依舊經久不息。
然而,這才是《比蒂貝蒂》的第一幕。
在原本的排練中,沒有人能預料到阿爾德的一首歌會引起這麼大的反響。
當然,理察的表演和歌聲確實足夠精彩。
但在伊凡導演看來,真正感染觀眾的原因,卻全在於理察的真情流露,即使他努力地去克制,可歌聲中的感情是沒辦法隱藏的,那種隱忍又深情的姿態,顯然是極富感染力的。
只是這份情緒的展露,明顯有些太早了。
感情發展總要循序漸進,而現在,還只是第一幕。
伊凡導演為此有些發愁。
可一齣戲一旦開始,就再沒有回頭路了。
在這個時候,他總不能衝上台去喊暫停,讓所有人重新排練後,再去演一遍了。
他為了避免擾亂演員的情緒,只能在後台一語不發,心懷忐忑地看著舞台,希望這些演員們能把整齣劇完完整整,不出差錯地演完。
好在觀眾們根本沒有意識到這點兒問題。
大多數人都是看到精彩之處就會不吝嗇地鼓掌,根本不會思考一出音樂劇的整體構架問題,更不會關心這齣劇會不會頭重腳輕,會不會虎頭蛇尾?所以,這意味著,只要後續精彩,並能夠自圓其說的話,那麼,絕大多數觀眾都不會吹毛求疵地拿出顯微鏡,從頭一處一處地細緻分析,而是寬宏大度地選擇不去計較。
但怎麼才能讓後續一直保持如第一幕一樣的精彩?
又怎麼把‘阿爾德感情發展如此突兀’的行為自圓其說?
劇組所有意識到這兩個問題的人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向肖恩。
他們在心裡悄悄地想:‘如果檢察官魅力足夠大的話,那麼,一切都不成問題。’
這就好比,如果有人對鐘樓怪人一見鍾情,人們會覺得不可思議;
可如果那人是對一個美人一見鍾情的話,人們只會覺得他是性情中人。
正所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哪怕很多人都想到了這些,可當事人渾然不覺。
理察是完全不知道自己明明已經足夠‘克制’了,卻還是在不知不覺中,犯下了‘太精彩’的錯誤;而肖恩更是沉浸在角色中,絲毫沒有察覺到出現的問題,以及自己面臨的壓力。
第二幕開始。
果然,那種熱烈的氣氛有一瞬間地下降、回落。
在這一幕的劇情中,斯納德扮演的警長出場,他帶來了一個新的案件。
阿萊西奧在這裡扮演了案件中的重要人物,一位很可能殺死了三個人、窮凶極惡、卻又有錢有勢的嫌疑犯。
又是反派角色,但這能有什麼辦法呢?
誰叫他一向都是唱男低音的,那些陰森森又充滿了陰暗意味的角色曲,在他的演繹下,是最能讓人緊張驚懼的了。
斯納德扮演的警長堅持認為阿萊西奧是兇手,但對方有錢有勢,又聘請了足夠歷害的律師,而通常情況下,只要辯護律師對案件提出合理的疑問,陪審團很可能就會判他無罪。
最終,這位警長選擇向勝訴率很高的檢察官比蒂求助。
斯納德的表現很出色。
他成功地呈現給觀眾一個衝動、莽撞,卻又不失勇敢、正直的警官形象。而且,他在表演上從不自私,在盡情展現警官角色性格的同時,還能大方地把能讓阿萊西奧發揮的地方統統留出來,讓那個義大利男人可以盡情地自由發揮。
阿萊西奧同樣舞台經驗豐富,在接受了斯納德的好處後,立刻投桃報李。
兩人在這一刻無聲地達成默契,互相成全,將警官和嫌疑犯的對決場面,上升到了十分出色的水平。
這一幕的表演雖然不像第一幕那麼地讓人血脈賁張,激動到難以自抑。
但案情撲朔迷離,警官和嫌疑犯的扮演者全都演技出眾,經驗豐富,表現足夠出色。
尤其是他倆在審訊室中的那一出對罵著唱歌,非常有趣。
這裡的音樂非常活潑、跳躍,斯納德被兩個配角演員扮演的警察攔腰抱住,他只能強裝張牙舞爪地高聲怒唱著‘呸!聽著,黑心肝的混蛋,發霉的酵母,我一定要送你進監獄’;阿萊西奧則坐在桌子的另一邊,呲牙咧嘴做鬼臉,還拿起桌上的筆去投擲他,故意用同樣的調子,低聲嘲笑著回擊唱著‘呸!來啊,蠢牛一樣的傻瓜,腦袋不值麻雀九分之一,有本事你儘管試試,看我怕不怕你’。
這一幕滑稽的吵架,讓不少觀眾都笑出了聲。
所以,第二幕結束的時候,雖然沒第一幕時那麼火熱,可演員們依然收穫了掌聲。
第186章 《比蒂貝蒂》的演出(下)
在第三幕的劇情中,周末加班的助理檢察官阿爾德, 突然收到斯納德飾演警官那邊緊急求助。
他客客氣氣地給出回答:“我理解您焦急的心情, 但今天是周日, 檢察官先生沒來上班。”
警官先生在電話那頭大喊:“去找貝蒂啊。”
阿爾德一臉茫然:“誰?”
警官不禁瞭然地問:“新人?剛來沒多久吧?”
阿爾德回答:“呃, 是, 上個月才入職。”
警官先生於是讓他去找貝蒂, 把事情告訴貝蒂就可以了。
阿爾德疑惑地問了一句:“貝蒂是誰?”
警官在那頭回答:“貝蒂就是貝蒂, 周末有事就得找貝蒂,去問問你周圍人。”
阿爾德試圖繼續詢問, 卻被掛掉了電話。
這事太莫名其妙了。
他滿臉疑惑地在舞台上走來走去,試著詢問同樣加班的同事:‘貝蒂是誰?’
那些被問到的同事們齊齊露出了神秘的微笑。
他們意味深長地說:“貝蒂啊……”
小提琴演奏出一段輕快的旋律。
伴隨著音樂,不務正業的同事們眉飛色舞,載歌載舞地齊聲唱了一首《那可是個美人》。
阿爾德全程站在舞台左側, 一臉目瞪口呆。
他對這個場景實在難以理解, 就用調侃的口吻唱了一首《人人都認識貝蒂, 貝蒂又是誰》。
有些觀眾聽他開始‘貝蒂是誰’了,不禁想起在第一幕中,他對檢察官的那首‘他到底是誰’, 一時間竟忍不住笑起來。
等他唱完這首歌,燈光又一次漸漸轉暗。
然後,一陣無比喧鬧地聲音響起。
燈光瞬間大亮,舞台上的布景如同變魔術一般, 一下子換成了一所酒吧的裝飾。
這是和莊嚴的辦公場所、法庭截然相反的景象, 色彩艷麗的裝飾, 霓虹燈閃爍,形形色色、打扮花俏的人全都出現在了台上,有端著盤子的女招待,又熱熱鬧鬧跳舞的男男女女,還有吧檯前的調酒師……
正兒八經還身著西裝三件套,性格保守的阿爾德,整個人如同誤入兔子洞的愛麗絲,不自覺地露出了懵逼的茫然表情,在縱情忘我的人群和充斥著迷亂的環境中,顯得格格不入。
觀眾看得心潮澎拜,可心裡又根本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在激動興奮什麼。
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拼命地鼓掌,直到幕布落下,熱烈的掌聲依舊經久不息。
然而,這才是《比蒂貝蒂》的第一幕。
在原本的排練中,沒有人能預料到阿爾德的一首歌會引起這麼大的反響。
當然,理察的表演和歌聲確實足夠精彩。
但在伊凡導演看來,真正感染觀眾的原因,卻全在於理察的真情流露,即使他努力地去克制,可歌聲中的感情是沒辦法隱藏的,那種隱忍又深情的姿態,顯然是極富感染力的。
只是這份情緒的展露,明顯有些太早了。
感情發展總要循序漸進,而現在,還只是第一幕。
伊凡導演為此有些發愁。
可一齣戲一旦開始,就再沒有回頭路了。
在這個時候,他總不能衝上台去喊暫停,讓所有人重新排練後,再去演一遍了。
他為了避免擾亂演員的情緒,只能在後台一語不發,心懷忐忑地看著舞台,希望這些演員們能把整齣劇完完整整,不出差錯地演完。
好在觀眾們根本沒有意識到這點兒問題。
大多數人都是看到精彩之處就會不吝嗇地鼓掌,根本不會思考一出音樂劇的整體構架問題,更不會關心這齣劇會不會頭重腳輕,會不會虎頭蛇尾?所以,這意味著,只要後續精彩,並能夠自圓其說的話,那麼,絕大多數觀眾都不會吹毛求疵地拿出顯微鏡,從頭一處一處地細緻分析,而是寬宏大度地選擇不去計較。
但怎麼才能讓後續一直保持如第一幕一樣的精彩?
又怎麼把‘阿爾德感情發展如此突兀’的行為自圓其說?
劇組所有意識到這兩個問題的人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向肖恩。
他們在心裡悄悄地想:‘如果檢察官魅力足夠大的話,那麼,一切都不成問題。’
這就好比,如果有人對鐘樓怪人一見鍾情,人們會覺得不可思議;
可如果那人是對一個美人一見鍾情的話,人們只會覺得他是性情中人。
正所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哪怕很多人都想到了這些,可當事人渾然不覺。
理察是完全不知道自己明明已經足夠‘克制’了,卻還是在不知不覺中,犯下了‘太精彩’的錯誤;而肖恩更是沉浸在角色中,絲毫沒有察覺到出現的問題,以及自己面臨的壓力。
第二幕開始。
果然,那種熱烈的氣氛有一瞬間地下降、回落。
在這一幕的劇情中,斯納德扮演的警長出場,他帶來了一個新的案件。
阿萊西奧在這裡扮演了案件中的重要人物,一位很可能殺死了三個人、窮凶極惡、卻又有錢有勢的嫌疑犯。
又是反派角色,但這能有什麼辦法呢?
誰叫他一向都是唱男低音的,那些陰森森又充滿了陰暗意味的角色曲,在他的演繹下,是最能讓人緊張驚懼的了。
斯納德扮演的警長堅持認為阿萊西奧是兇手,但對方有錢有勢,又聘請了足夠歷害的律師,而通常情況下,只要辯護律師對案件提出合理的疑問,陪審團很可能就會判他無罪。
最終,這位警長選擇向勝訴率很高的檢察官比蒂求助。
斯納德的表現很出色。
他成功地呈現給觀眾一個衝動、莽撞,卻又不失勇敢、正直的警官形象。而且,他在表演上從不自私,在盡情展現警官角色性格的同時,還能大方地把能讓阿萊西奧發揮的地方統統留出來,讓那個義大利男人可以盡情地自由發揮。
阿萊西奧同樣舞台經驗豐富,在接受了斯納德的好處後,立刻投桃報李。
兩人在這一刻無聲地達成默契,互相成全,將警官和嫌疑犯的對決場面,上升到了十分出色的水平。
這一幕的表演雖然不像第一幕那麼地讓人血脈賁張,激動到難以自抑。
但案情撲朔迷離,警官和嫌疑犯的扮演者全都演技出眾,經驗豐富,表現足夠出色。
尤其是他倆在審訊室中的那一出對罵著唱歌,非常有趣。
這裡的音樂非常活潑、跳躍,斯納德被兩個配角演員扮演的警察攔腰抱住,他只能強裝張牙舞爪地高聲怒唱著‘呸!聽著,黑心肝的混蛋,發霉的酵母,我一定要送你進監獄’;阿萊西奧則坐在桌子的另一邊,呲牙咧嘴做鬼臉,還拿起桌上的筆去投擲他,故意用同樣的調子,低聲嘲笑著回擊唱著‘呸!來啊,蠢牛一樣的傻瓜,腦袋不值麻雀九分之一,有本事你儘管試試,看我怕不怕你’。
這一幕滑稽的吵架,讓不少觀眾都笑出了聲。
所以,第二幕結束的時候,雖然沒第一幕時那麼火熱,可演員們依然收穫了掌聲。
第186章 《比蒂貝蒂》的演出(下)
在第三幕的劇情中,周末加班的助理檢察官阿爾德, 突然收到斯納德飾演警官那邊緊急求助。
他客客氣氣地給出回答:“我理解您焦急的心情, 但今天是周日, 檢察官先生沒來上班。”
警官先生在電話那頭大喊:“去找貝蒂啊。”
阿爾德一臉茫然:“誰?”
警官不禁瞭然地問:“新人?剛來沒多久吧?”
阿爾德回答:“呃, 是, 上個月才入職。”
警官先生於是讓他去找貝蒂, 把事情告訴貝蒂就可以了。
阿爾德疑惑地問了一句:“貝蒂是誰?”
警官在那頭回答:“貝蒂就是貝蒂, 周末有事就得找貝蒂,去問問你周圍人。”
阿爾德試圖繼續詢問, 卻被掛掉了電話。
這事太莫名其妙了。
他滿臉疑惑地在舞台上走來走去,試著詢問同樣加班的同事:‘貝蒂是誰?’
那些被問到的同事們齊齊露出了神秘的微笑。
他們意味深長地說:“貝蒂啊……”
小提琴演奏出一段輕快的旋律。
伴隨著音樂,不務正業的同事們眉飛色舞,載歌載舞地齊聲唱了一首《那可是個美人》。
阿爾德全程站在舞台左側, 一臉目瞪口呆。
他對這個場景實在難以理解, 就用調侃的口吻唱了一首《人人都認識貝蒂, 貝蒂又是誰》。
有些觀眾聽他開始‘貝蒂是誰’了,不禁想起在第一幕中,他對檢察官的那首‘他到底是誰’, 一時間竟忍不住笑起來。
等他唱完這首歌,燈光又一次漸漸轉暗。
然後,一陣無比喧鬧地聲音響起。
燈光瞬間大亮,舞台上的布景如同變魔術一般, 一下子換成了一所酒吧的裝飾。
這是和莊嚴的辦公場所、法庭截然相反的景象, 色彩艷麗的裝飾, 霓虹燈閃爍,形形色色、打扮花俏的人全都出現在了台上,有端著盤子的女招待,又熱熱鬧鬧跳舞的男男女女,還有吧檯前的調酒師……
正兒八經還身著西裝三件套,性格保守的阿爾德,整個人如同誤入兔子洞的愛麗絲,不自覺地露出了懵逼的茫然表情,在縱情忘我的人群和充斥著迷亂的環境中,顯得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