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頁
那三個最主要的城邦瑪雅潘、烏斯馬爾、奇岑伊扎,也沒能走完從對抗到整合的通向大一統
帝國之路。何況到了十四五世紀,瑪雅文明已經漸趨式微,怎麼會給16世紀初踏上新大陸
這個神秘半島的西班牙殖民者造成強大帝國的印象呢?
西班牙人輕易命名,便直觀上造成後來者的成見。很長一段時間,“帝國”一詞以訛傳
訛;甚至把瑪雅文明分為舊帝國和新帝國兩個時期,以9世紀末為界,這個學說也一直反映
在用中文印行的關於瑪雅文明的介紹文字中。但最近幾十年來,特別是經過四五十年代以來
對瑪雅地區的大規模考古挖掘以後,學術界已漸漸拋棄了舊帝國、新帝國的劃分法。代之以
較準確的四階段劃分:①形成時期(公元前3000至前1000年起,公元3世紀止),②古典
時期(公元3至9世紀),③後古典期(公元10至16世紀初),④西班牙征服時期。
在瑪雅歷史上,沒有埃及式的法老,沒有羅馬式的愷撒,沒有任何形式的獨裁者在任何
時期統治所有瑪雅人。各個城市中心之間是彼此獨立的。然而,他們又確實毫無疑問地都屬
於瑪雅人的指稱範圍,共享同一種語言、同一種宗教、同一種文化。
著名瑪雅研究專家莫利認為,瑪雅各城市之間的關係,大致類似於前6世紀至前2世紀
的希臘城邦,斯巴達、雅典和科林斯之間的關係;或者是13世紀至16世紀期間的義大利城
邦,維也納、熱那亞和佛羅倫斯。也就是說,在文化上它們是同一的,但是在政治上它們是
獨立的。
根據後古典時期的社會條件,可以推斷,古典時期的瑪雅是由一些獨立的城市中心組成。
它們之間的聯結方式可能是藉助一種鬆散的聯盟。這種建立在文化、語言、宗教連續性之上
的政治連續性推想,在邏輯上是說得通的。
從考古證據來看,古典時期不同地區出土的雕塑、建築和陶製品,都存在細微的差別。
有人認為,可以把這些現象同瑪雅人棄地休耕的傳統農業方式聯繫起來。從而提出這樣的假
設:瑪雅人間隔一段時間就必須集體遷移,尋找合適的新玉米地。由此,所謂瑪雅人的帝國,
實際上是同一群人在不同時期建立的若干聚居點的總和。
另一種說法將地區差異解釋為獨立的政治實體。這種觀點比前一種觀點普遍。在西班牙
入侵之前有3個主要的政治實體,它們是奇岑伊扎、烏斯馬爾和瑪雅潘。而在古典時期,根
據考古資料,似乎數量要更多些,可以確定的至少有四處:(1)中心地帶,由瓜地馬拉的
佩騰中北部、墨西哥南部和宏都拉斯組成,中心城市是蒂卡爾:(2)烏蘇馬辛塔河谷地,
中心城市可能是帕楞克;(3)東南部地區,中心城市是科潘;(4)西南部地區,主要政權
所在地可能是托尼那。
人口的流動,甚至大規模遷徙,在歷史上都是常有的事。事實上,沒有一個地區是絕對
封閉的。人種、語言、宗教、習俗、曆法、工藝以及其他文化因素,都處於不斷地交流、滲
透過程之中。瑪雅潘在後古典時期曾經為北部遷移來的托爾特克人占領,兩種文化在所有層
次上進行過一次大雜交。撇開這些突發事件不談,美洲各地區之間發達的商貿往來也一定為
文化傳播提供了方便之門。還有一種文化傳播形式是戰爭吞併,或強行的文化侵略,比如說
在其他民族的宗教里加上自己民族的神賜、強行推廣自己的語言。
總之,文化交流的方式很多。譬之若中國文化,對周邊地區的同化發生得太頻繁、太深
刻了。如果1000年後某位“考古學家”在日本發現漢字、在朝鮮發現扇子、在新加坡發現
中國式建築之後,真不知他會作何感想。更不用說中國本身就是一個民族大融合的歷史產物
了。
但是相較政治實體而言,文化實體的內聚力、連續性還是要頑強得多。強權固然可以在
一定程度上改變人種、改變語言、改變宗教,以混血、外來語、外來神的形式逐漸植根於文
化之中。然而,一種在語言文字、曆法算術等方面比較發達的文化(如瑪雅文化),往往具
有比政治同化更強的文化同化力量。正如恩格斯所說,較不發達的民族可以用武力征服較發
達民族,但入侵之後,他們往往會被後者的文化征服。
當我們今天看到瑪雅文化留下的影子時,看到的是他們的象形文字、他們的拱門建築,
其他如金字塔神廟等,在美洲其他文化的聚居地也有發現。我們確實只能用一個文化學概念,
瑪雅文化,或者一個民族學概念,瑪雅人,來形容這種獨特的文化和創造它的人民。我們如
何能夠將一個前後生存了3000多年的文化,用政治學中的一個最籠統的概念,帝國,來概
括呢?尤其當我們將瑪雅人視為古代美洲印第安人的一支,而不是將他們視為橫空出世的新
大陸成員時,這種想當然的思路就更顯得簡單化了。
帝國之路。何況到了十四五世紀,瑪雅文明已經漸趨式微,怎麼會給16世紀初踏上新大陸
這個神秘半島的西班牙殖民者造成強大帝國的印象呢?
西班牙人輕易命名,便直觀上造成後來者的成見。很長一段時間,“帝國”一詞以訛傳
訛;甚至把瑪雅文明分為舊帝國和新帝國兩個時期,以9世紀末為界,這個學說也一直反映
在用中文印行的關於瑪雅文明的介紹文字中。但最近幾十年來,特別是經過四五十年代以來
對瑪雅地區的大規模考古挖掘以後,學術界已漸漸拋棄了舊帝國、新帝國的劃分法。代之以
較準確的四階段劃分:①形成時期(公元前3000至前1000年起,公元3世紀止),②古典
時期(公元3至9世紀),③後古典期(公元10至16世紀初),④西班牙征服時期。
在瑪雅歷史上,沒有埃及式的法老,沒有羅馬式的愷撒,沒有任何形式的獨裁者在任何
時期統治所有瑪雅人。各個城市中心之間是彼此獨立的。然而,他們又確實毫無疑問地都屬
於瑪雅人的指稱範圍,共享同一種語言、同一種宗教、同一種文化。
著名瑪雅研究專家莫利認為,瑪雅各城市之間的關係,大致類似於前6世紀至前2世紀
的希臘城邦,斯巴達、雅典和科林斯之間的關係;或者是13世紀至16世紀期間的義大利城
邦,維也納、熱那亞和佛羅倫斯。也就是說,在文化上它們是同一的,但是在政治上它們是
獨立的。
根據後古典時期的社會條件,可以推斷,古典時期的瑪雅是由一些獨立的城市中心組成。
它們之間的聯結方式可能是藉助一種鬆散的聯盟。這種建立在文化、語言、宗教連續性之上
的政治連續性推想,在邏輯上是說得通的。
從考古證據來看,古典時期不同地區出土的雕塑、建築和陶製品,都存在細微的差別。
有人認為,可以把這些現象同瑪雅人棄地休耕的傳統農業方式聯繫起來。從而提出這樣的假
設:瑪雅人間隔一段時間就必須集體遷移,尋找合適的新玉米地。由此,所謂瑪雅人的帝國,
實際上是同一群人在不同時期建立的若干聚居點的總和。
另一種說法將地區差異解釋為獨立的政治實體。這種觀點比前一種觀點普遍。在西班牙
入侵之前有3個主要的政治實體,它們是奇岑伊扎、烏斯馬爾和瑪雅潘。而在古典時期,根
據考古資料,似乎數量要更多些,可以確定的至少有四處:(1)中心地帶,由瓜地馬拉的
佩騰中北部、墨西哥南部和宏都拉斯組成,中心城市是蒂卡爾:(2)烏蘇馬辛塔河谷地,
中心城市可能是帕楞克;(3)東南部地區,中心城市是科潘;(4)西南部地區,主要政權
所在地可能是托尼那。
人口的流動,甚至大規模遷徙,在歷史上都是常有的事。事實上,沒有一個地區是絕對
封閉的。人種、語言、宗教、習俗、曆法、工藝以及其他文化因素,都處於不斷地交流、滲
透過程之中。瑪雅潘在後古典時期曾經為北部遷移來的托爾特克人占領,兩種文化在所有層
次上進行過一次大雜交。撇開這些突發事件不談,美洲各地區之間發達的商貿往來也一定為
文化傳播提供了方便之門。還有一種文化傳播形式是戰爭吞併,或強行的文化侵略,比如說
在其他民族的宗教里加上自己民族的神賜、強行推廣自己的語言。
總之,文化交流的方式很多。譬之若中國文化,對周邊地區的同化發生得太頻繁、太深
刻了。如果1000年後某位“考古學家”在日本發現漢字、在朝鮮發現扇子、在新加坡發現
中國式建築之後,真不知他會作何感想。更不用說中國本身就是一個民族大融合的歷史產物
了。
但是相較政治實體而言,文化實體的內聚力、連續性還是要頑強得多。強權固然可以在
一定程度上改變人種、改變語言、改變宗教,以混血、外來語、外來神的形式逐漸植根於文
化之中。然而,一種在語言文字、曆法算術等方面比較發達的文化(如瑪雅文化),往往具
有比政治同化更強的文化同化力量。正如恩格斯所說,較不發達的民族可以用武力征服較發
達民族,但入侵之後,他們往往會被後者的文化征服。
當我們今天看到瑪雅文化留下的影子時,看到的是他們的象形文字、他們的拱門建築,
其他如金字塔神廟等,在美洲其他文化的聚居地也有發現。我們確實只能用一個文化學概念,
瑪雅文化,或者一個民族學概念,瑪雅人,來形容這種獨特的文化和創造它的人民。我們如
何能夠將一個前後生存了3000多年的文化,用政治學中的一個最籠統的概念,帝國,來概
括呢?尤其當我們將瑪雅人視為古代美洲印第安人的一支,而不是將他們視為橫空出世的新
大陸成員時,這種想當然的思路就更顯得簡單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