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
維倫紐夫要比納爾遜小五歲,一個生於1763年,另一個生於1758年。他是一個法國貴族出身的海軍軍官,在大革命中屬於少數未被清算的幸運兒,並且升官極快。他受過良好的教育,是一個飽學之士,若在海軍部中工作似乎十分適當,但並不適於擔任指揮工作。雖然他並不缺乏個人勇氣,但本質上卻是一個失敗主義者。他不相信拿破崙的侵英計劃,他對於他的部下和盟友都缺乏信心,更糟糕的是對他自己也缺乏信心。在尼羅河口的戰鬥中,他所指揮的艦隻是兩艘逃走的法國戰艦中的一艘。從此以後,他對於納爾遜總是心存畏懼。
納爾遜的個性完全不同。他是一個果敢而富有想像力的戰術家,具有獨立的眼光,有野心,對於自己的名譽非常敏感,有時甚至嚮慕虛榮,而且常常侮辱他不喜歡的人。他的精神勇氣十分罕見,比如在聖文森特海戰中,他單獨脫離戰線去突擊西班牙前衛艦隊的行動所表現的那樣。格林菲爾在納爾遜的傳記中說:“這種個人的主動精神,超人的英勇行為,都是海軍史上史無前例的。”他在尼羅河口、哥本哈根和特拉法爾加等各次戰役中,所表現的英勇都是很少有人能夠匹敵的。雖然如此,他卻是一個平庸的戰略家,因為他從未認清戰略學是一種科學,雖然不一定是正確的科學,但它至少是以事實而不是以直覺為基礎的。在1804年和1805年之間,最重要的戰略性的事實就是拿破崙的海軍對英格蘭的威脅,可是在這一時期納爾遜的信件中,總共只有一次提到“侵入”的字樣,而且最巧合的是,這還是當拿破崙已經放棄了侵英企圖之後的事情。其所以如此,是因為他的注意力總是集中在地中海方面,即使是並不聰明的維倫紐夫,在鬥智方面都可以占他的上風。納爾遜所未能認識到的是,在這個時候,戰略重心是在英吉利海峽而不是撒丁島的海岸和尼羅河口。不過儘管有這些缺點,他依然是英國有史以來的最偉大海軍將領。
3月10日,納爾遜率領他的支隊,還停留在撒丁島西南角上的帕爾馬灣,當他聽說維倫紐夫正在裝載部隊的消息,他立即揚帆往土倫。他在那裡發現一切的徵候,都表示維倫紐夫是準備出海了,但他仍然堅持原來的看法,認為維倫紐夫最可能的目的地還是埃及。所以他又回到帕爾馬灣,因為從那裡他可以掩護納普爾斯和西西里,封鎖通往埃及的主要海路,如果維倫紐夫的目的是出大西洋,那麼這個位置也便於向西迎擊。3月30日,維倫紐夫按照拿破崙的訓令,從土倫出發向卡迪茲前進以會合格拉維拉的支隊,然後再駛往西印度。
納爾遜於4月4日才第一次獲得維倫紐夫離去的消息。3月31日,他的一艘巡洋艦在土倫西南60哩的海面上,發現了維倫紐夫的艦隊----在帕爾馬以西約300哩。這個消息使納爾遜向海軍部報告說:“我將向埃及推進。”他的視線仍注意著埃及,相信維倫紐夫是先向卡利塔島進發,然後再繞過非洲海岸以達亞歷山大港,所以他把他的兵力置於撒丁島和卡利塔之間。但是他在這樣布署之後,又擔心維倫紐夫會繞道撒丁島北面,於是又把他的艦隊移到巴勒莫以北50哩的烏斯提卡島,並於4月7日到達該地。
同一天,維倫紐夫也到了卡塔赫納海外,此時奉命封鎖格拉維拉的奧德爵士已經接到了斯特拉漢爵士的警告,後者奉納爾遜的命令,正護送返回英國的運輸船隻經過阿爾吉西拉斯,他於4月8日看到維倫紐夫從海峽中駛出。因為奧德手中只有四艘戰列艦,這個消息使他左右為難。他是應該原地等候納爾遜呢,還是應該向烏桑特集中呢?當斯特拉漢告訴他納爾遜正在封鎖通住埃及的海路時,他就作了最後的決定----奧德留下他的巡洋艦與維倫紐夫保持接觸,自己在發了一個通信給海軍部之後,就開始向北進發。
他的通信是非常高明的,儘管納爾遜對他極為不滿,甚至對他進行辱罵,可是從這個文件上可以看出來,他對於戰略情況的了解要比納爾遜清楚。這個文件的內容如下:
“我相信敵人在卡迪茲不會停留太久,其向西進發的可能性最大,因為這樣可以突然集中幾個支隊的兵力。拿破崙可能希望在海峽中獲得一個暫時性的優勢,使他可以對我們進行一次致命的打擊。”
這的確是拿破崙的意圖。在猜透了敵人的計劃之後,奧德就出發去增強戰略重心----烏桑特。
4月9日,維倫紐夫在卡迪茲港口下錨,用訊號通知格拉維拉出來。但是他卻非常擔心納爾遜會尾隨而來,到下午一時,他不再等候格拉維拉,而是起錨開船,讓西班牙人跟在他後面蹣跚前進。
不久,因為維倫紐夫並未在提爾亨尼亞海出現,納爾遜就將他的部隊從烏斯提卡移到托羅,這是靠近帕爾馬灣的一個小島。4月18日,他聽說維倫紐夫的艦隊,已於4月8日在直布羅陀海外被發現時,他向英國海軍部報告說,因為他的森嚴戒備,敵人發現已不可能向地中海進犯了。第二天,他又發出另一個報告說他感到滿意,因為已維倫紐夫不再向西印度群島進發,而好像是以愛爾蘭和布列斯特為目標,他則正在西西里島的附近。雖然時間已經遲了,但卻是絕對依照海軍部早已確定的原則。
由於惡劣天氣的延誤,納爾遜直到5月6日才到達直布羅陀。在那裡他碰到正在葡萄牙的坎貝爾少將,他告訴納爾遜,維倫紐夫正在駛往西印度的途中。納爾遜一向是容易衝動而且血氣言剛,馬上就下了決心,於5月10日,率領10艘戰艦和3艘巡洋艦橫渡大西洋。
納爾遜的個性完全不同。他是一個果敢而富有想像力的戰術家,具有獨立的眼光,有野心,對於自己的名譽非常敏感,有時甚至嚮慕虛榮,而且常常侮辱他不喜歡的人。他的精神勇氣十分罕見,比如在聖文森特海戰中,他單獨脫離戰線去突擊西班牙前衛艦隊的行動所表現的那樣。格林菲爾在納爾遜的傳記中說:“這種個人的主動精神,超人的英勇行為,都是海軍史上史無前例的。”他在尼羅河口、哥本哈根和特拉法爾加等各次戰役中,所表現的英勇都是很少有人能夠匹敵的。雖然如此,他卻是一個平庸的戰略家,因為他從未認清戰略學是一種科學,雖然不一定是正確的科學,但它至少是以事實而不是以直覺為基礎的。在1804年和1805年之間,最重要的戰略性的事實就是拿破崙的海軍對英格蘭的威脅,可是在這一時期納爾遜的信件中,總共只有一次提到“侵入”的字樣,而且最巧合的是,這還是當拿破崙已經放棄了侵英企圖之後的事情。其所以如此,是因為他的注意力總是集中在地中海方面,即使是並不聰明的維倫紐夫,在鬥智方面都可以占他的上風。納爾遜所未能認識到的是,在這個時候,戰略重心是在英吉利海峽而不是撒丁島的海岸和尼羅河口。不過儘管有這些缺點,他依然是英國有史以來的最偉大海軍將領。
3月10日,納爾遜率領他的支隊,還停留在撒丁島西南角上的帕爾馬灣,當他聽說維倫紐夫正在裝載部隊的消息,他立即揚帆往土倫。他在那裡發現一切的徵候,都表示維倫紐夫是準備出海了,但他仍然堅持原來的看法,認為維倫紐夫最可能的目的地還是埃及。所以他又回到帕爾馬灣,因為從那裡他可以掩護納普爾斯和西西里,封鎖通往埃及的主要海路,如果維倫紐夫的目的是出大西洋,那麼這個位置也便於向西迎擊。3月30日,維倫紐夫按照拿破崙的訓令,從土倫出發向卡迪茲前進以會合格拉維拉的支隊,然後再駛往西印度。
納爾遜於4月4日才第一次獲得維倫紐夫離去的消息。3月31日,他的一艘巡洋艦在土倫西南60哩的海面上,發現了維倫紐夫的艦隊----在帕爾馬以西約300哩。這個消息使納爾遜向海軍部報告說:“我將向埃及推進。”他的視線仍注意著埃及,相信維倫紐夫是先向卡利塔島進發,然後再繞過非洲海岸以達亞歷山大港,所以他把他的兵力置於撒丁島和卡利塔之間。但是他在這樣布署之後,又擔心維倫紐夫會繞道撒丁島北面,於是又把他的艦隊移到巴勒莫以北50哩的烏斯提卡島,並於4月7日到達該地。
同一天,維倫紐夫也到了卡塔赫納海外,此時奉命封鎖格拉維拉的奧德爵士已經接到了斯特拉漢爵士的警告,後者奉納爾遜的命令,正護送返回英國的運輸船隻經過阿爾吉西拉斯,他於4月8日看到維倫紐夫從海峽中駛出。因為奧德手中只有四艘戰列艦,這個消息使他左右為難。他是應該原地等候納爾遜呢,還是應該向烏桑特集中呢?當斯特拉漢告訴他納爾遜正在封鎖通住埃及的海路時,他就作了最後的決定----奧德留下他的巡洋艦與維倫紐夫保持接觸,自己在發了一個通信給海軍部之後,就開始向北進發。
他的通信是非常高明的,儘管納爾遜對他極為不滿,甚至對他進行辱罵,可是從這個文件上可以看出來,他對於戰略情況的了解要比納爾遜清楚。這個文件的內容如下:
“我相信敵人在卡迪茲不會停留太久,其向西進發的可能性最大,因為這樣可以突然集中幾個支隊的兵力。拿破崙可能希望在海峽中獲得一個暫時性的優勢,使他可以對我們進行一次致命的打擊。”
這的確是拿破崙的意圖。在猜透了敵人的計劃之後,奧德就出發去增強戰略重心----烏桑特。
4月9日,維倫紐夫在卡迪茲港口下錨,用訊號通知格拉維拉出來。但是他卻非常擔心納爾遜會尾隨而來,到下午一時,他不再等候格拉維拉,而是起錨開船,讓西班牙人跟在他後面蹣跚前進。
不久,因為維倫紐夫並未在提爾亨尼亞海出現,納爾遜就將他的部隊從烏斯提卡移到托羅,這是靠近帕爾馬灣的一個小島。4月18日,他聽說維倫紐夫的艦隊,已於4月8日在直布羅陀海外被發現時,他向英國海軍部報告說,因為他的森嚴戒備,敵人發現已不可能向地中海進犯了。第二天,他又發出另一個報告說他感到滿意,因為已維倫紐夫不再向西印度群島進發,而好像是以愛爾蘭和布列斯特為目標,他則正在西西里島的附近。雖然時間已經遲了,但卻是絕對依照海軍部早已確定的原則。
由於惡劣天氣的延誤,納爾遜直到5月6日才到達直布羅陀。在那裡他碰到正在葡萄牙的坎貝爾少將,他告訴納爾遜,維倫紐夫正在駛往西印度的途中。納爾遜一向是容易衝動而且血氣言剛,馬上就下了決心,於5月10日,率領10艘戰艦和3艘巡洋艦橫渡大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