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頁
接下來,我覺得有必要說明一下阿房宮這三個字的讀音,相信很多人都是讀作ēfánggōng,當然,沒有讀作āfánggōng已經很不錯了,時下比較趨向的讀音應該是ēpánggōng。之所以說趨向,因為大多數專家傾向於這麼解釋,雖然前兩種讀音也有人支持,但畢竟“勢單力薄”,難成氣候,所以現在我們姑且讀第三種好了。或許某年突然出土了一個什麼玩意說明現在我們讀的三個音都不對也不無可能。
阿,音ē,意思是山腳下那些彎彎曲曲的地方,這一點大多數專家都沒有異議,可以通過。
房,音páng還是fáng?但它的意思都是旁邊,和旁是通假字,聯繫阿,就是山腳下彎彎曲曲旁邊的地方。讀音的不同,在於大家見解不同而已,詞語的意思是肯定沒有問題的。
āfánggōng的解釋是,阿應該是那個的意思,房是指陝西的某個地名,直譯過來就是在房那個地方的一個宮殿。這個說法有點非主流,而且趙政手下文臣無數,怎麼也不會取個這麼山寨的名字,實在是有點說不過去。
糾結完讀音,還是說說它的建造情況吧。
史記記載的是公元前212年,趙政同學嫌爺爺輩們住的地方太小,不太適合他這麼個牛人居住,所以下令在故周都城豐、鎬之間渭河以南的皇家園林上林苑中,召集天下建築界的所有人才鬼才,營造一座新朝宮。
據史記記載: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這樣浩大的工程,必然勞民傷財,搞得怨聲載道也不是沒有可能。要說修長城的初衷是保家衛國,動用幾十萬人力還說得過去,可修阿房宮就是赤裸裸的個人享樂主義了,是要被當代道學先生批判到死的。不過,我還是那句話,看歷史,要站在那個時代去看,一個君主,為自己修點宮殿,是絕對沒有什麼不對的。如果用現在的看法,那岳飛同志是要被扣上封建社會忠君思想的大帽子的,要是這麼搞,什麼文天祥等人也都可以從教科書里去掉了。
按秦朝的度量衡,一尺為.023米,算下來的話,光是前殿,南北115米,東西690米,總計八萬平方米,容納萬人是沒有問題的。而且據發掘可知,在陝西西安西郊三橋鎮以南,東起巨家莊,西至古城村,還保存著面積約60平方公里的阿房宮遺址。六十平方公里,你可以想像,一個長八公里寬八公里的土地上,林立著各種式樣各種風格的建築,其間花草湖池,小溪潺潺,就可以知道趙政的消費等級了。
《阿房宮賦》中寫道:“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阿房宮變成當時非常宏大的建築群。可經想見,阿房宮宮殿之多、建築面積之廣、規模之宏大。傳說阿房宮大小殿堂七百餘所,一天之中,各殿的氣候都不盡相同。秦始皇巡迴各宮室,一天住一處,至死時也未把宮室住遍。
但也有一說,以上的文獻記載,都是扯淡,為了政治目的,誇大了阿房宮的規模,其目的無非是為了反襯出趙政同志的荒淫無道等等等等,用來勸諫自己的老大,別做這麼混帳的事兒,免得被後來的史官罵死。由於趙政死於公元前210年,也就是阿房宮修建剛兩年的時候……兩年時間無論如何是不可能修出這麼個龐然大物的,就算今天的深圳速度也不可能。所以據說剛剛完成了一座宮殿,趙政還沒來得及享受就over了,這座宮殿,估計就是被記載的比較詳細的前殿。無論是《阿房宮賦》還是其他文獻,都僅僅對這座前殿比較鍾情,其他地方只是一筆帶過,或者從整體上進行描述。在今天,你去寫一個建築群,會避開主殿不理會卻著重描寫一個前殿麼,我認為不可能。
但畢竟阿房宮今天是不在了,到底有沒有修完,只有等待進一步的發掘才能知道。它的消失,最普遍的說法是項羽打進咸陽的時候,恨屋及烏(他爺爺項燕就是被趙政間接弄死的,楚國也是他趙政滅的,國讎家恨,外加他自己的一點點野心),一把火把咸陽燒一乾淨,順帶著把阿房宮也點了。據說咸陽大火,三月不滅,那得造成多嚴重的空氣污染哦……但我翻遍史記,只是說“燒秦宮室”,並未說明有沒有阿房宮,所以籠統的讓項羽背這個黑鍋,似乎有點不人道。
當代對阿房宮遺址的考古挖掘中考古人員也未發現焚燒的痕跡,近年,考古人員花費一年多時間勘查阿房宮,勘查超過二十萬平方米,只發現數片燒過的土塊。如果依照史料所載,阿房宮應該是遍地大量的草木灰才對。考古人員推斷項羽焚燒的是秦咸陽宮,因為咸陽宮遺址發現大片燒過的遺蹟。
如果龐大的阿房宮建築群真的存在,而且沒有被項羽焚毀,那麼他們去了哪裡?
“辛苦驪山山下土,阿房才廢又華清”這是蘇軾驪山絕句里的一句,阿房是秦朝的,華清池是唐朝的,蘇軾是宋朝的。秦到唐八百餘年,唐到宋不過兩百年,這句阿房才廢又華清究竟是寫實的詩句還是文學上的誇張?如果是寫實的話,難道真的阿房宮一直被後代利用,一直到唐代?那為什麼到了唐代就廢了呢,房子這種東西又不是消耗品,總不能八百年來一直是被拆了當柴燒,燒到唐朝燒完了吧?
阿,音ē,意思是山腳下那些彎彎曲曲的地方,這一點大多數專家都沒有異議,可以通過。
房,音páng還是fáng?但它的意思都是旁邊,和旁是通假字,聯繫阿,就是山腳下彎彎曲曲旁邊的地方。讀音的不同,在於大家見解不同而已,詞語的意思是肯定沒有問題的。
āfánggōng的解釋是,阿應該是那個的意思,房是指陝西的某個地名,直譯過來就是在房那個地方的一個宮殿。這個說法有點非主流,而且趙政手下文臣無數,怎麼也不會取個這麼山寨的名字,實在是有點說不過去。
糾結完讀音,還是說說它的建造情況吧。
史記記載的是公元前212年,趙政同學嫌爺爺輩們住的地方太小,不太適合他這麼個牛人居住,所以下令在故周都城豐、鎬之間渭河以南的皇家園林上林苑中,召集天下建築界的所有人才鬼才,營造一座新朝宮。
據史記記載: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這樣浩大的工程,必然勞民傷財,搞得怨聲載道也不是沒有可能。要說修長城的初衷是保家衛國,動用幾十萬人力還說得過去,可修阿房宮就是赤裸裸的個人享樂主義了,是要被當代道學先生批判到死的。不過,我還是那句話,看歷史,要站在那個時代去看,一個君主,為自己修點宮殿,是絕對沒有什麼不對的。如果用現在的看法,那岳飛同志是要被扣上封建社會忠君思想的大帽子的,要是這麼搞,什麼文天祥等人也都可以從教科書里去掉了。
按秦朝的度量衡,一尺為.023米,算下來的話,光是前殿,南北115米,東西690米,總計八萬平方米,容納萬人是沒有問題的。而且據發掘可知,在陝西西安西郊三橋鎮以南,東起巨家莊,西至古城村,還保存著面積約60平方公里的阿房宮遺址。六十平方公里,你可以想像,一個長八公里寬八公里的土地上,林立著各種式樣各種風格的建築,其間花草湖池,小溪潺潺,就可以知道趙政的消費等級了。
《阿房宮賦》中寫道:“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阿房宮變成當時非常宏大的建築群。可經想見,阿房宮宮殿之多、建築面積之廣、規模之宏大。傳說阿房宮大小殿堂七百餘所,一天之中,各殿的氣候都不盡相同。秦始皇巡迴各宮室,一天住一處,至死時也未把宮室住遍。
但也有一說,以上的文獻記載,都是扯淡,為了政治目的,誇大了阿房宮的規模,其目的無非是為了反襯出趙政同志的荒淫無道等等等等,用來勸諫自己的老大,別做這麼混帳的事兒,免得被後來的史官罵死。由於趙政死於公元前210年,也就是阿房宮修建剛兩年的時候……兩年時間無論如何是不可能修出這麼個龐然大物的,就算今天的深圳速度也不可能。所以據說剛剛完成了一座宮殿,趙政還沒來得及享受就over了,這座宮殿,估計就是被記載的比較詳細的前殿。無論是《阿房宮賦》還是其他文獻,都僅僅對這座前殿比較鍾情,其他地方只是一筆帶過,或者從整體上進行描述。在今天,你去寫一個建築群,會避開主殿不理會卻著重描寫一個前殿麼,我認為不可能。
但畢竟阿房宮今天是不在了,到底有沒有修完,只有等待進一步的發掘才能知道。它的消失,最普遍的說法是項羽打進咸陽的時候,恨屋及烏(他爺爺項燕就是被趙政間接弄死的,楚國也是他趙政滅的,國讎家恨,外加他自己的一點點野心),一把火把咸陽燒一乾淨,順帶著把阿房宮也點了。據說咸陽大火,三月不滅,那得造成多嚴重的空氣污染哦……但我翻遍史記,只是說“燒秦宮室”,並未說明有沒有阿房宮,所以籠統的讓項羽背這個黑鍋,似乎有點不人道。
當代對阿房宮遺址的考古挖掘中考古人員也未發現焚燒的痕跡,近年,考古人員花費一年多時間勘查阿房宮,勘查超過二十萬平方米,只發現數片燒過的土塊。如果依照史料所載,阿房宮應該是遍地大量的草木灰才對。考古人員推斷項羽焚燒的是秦咸陽宮,因為咸陽宮遺址發現大片燒過的遺蹟。
如果龐大的阿房宮建築群真的存在,而且沒有被項羽焚毀,那麼他們去了哪裡?
“辛苦驪山山下土,阿房才廢又華清”這是蘇軾驪山絕句里的一句,阿房是秦朝的,華清池是唐朝的,蘇軾是宋朝的。秦到唐八百餘年,唐到宋不過兩百年,這句阿房才廢又華清究竟是寫實的詩句還是文學上的誇張?如果是寫實的話,難道真的阿房宮一直被後代利用,一直到唐代?那為什麼到了唐代就廢了呢,房子這種東西又不是消耗品,總不能八百年來一直是被拆了當柴燒,燒到唐朝燒完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