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一個民族(注意,不是一個國家),可以把前人的錢財丟掉,制度廢除,但是不能把這些東西銷毀,他們有種種權利建立自己的一切,卻也有義務讓後人知道曾經的發生。索性幾千年來的皇帝們遵從了這一點!

  趙政統一天下的時候,我覺得他是很頭疼的。別人向他上書,他要懂五六種語言,如果是口頭匯報的話那就更難了,方言之多,現在也讓我們頭疼。他要去各地視察,要準備五六輛車,因為各地的車軌寬度都不一樣,搞不好就出軌了。花錢也一樣,各地貨幣不同,出門先換好外匯,要是有什麼七天樂想來個六國游,那你就換好六種錢吧,那時候支票不能用,刷卡也沒實現。

  我們如果設身處地的想一想,一個國家,去別的省就跟出國似的,除了長的一樣其他都不一樣,你也很糾結!所以趙政說,要統一,就完完整整的統一,把一切都統一起來。

  首先做的是文字的統一。

  文字,最重要的是方便,好寫,好認才行。六國之中,以秦國的大篆最為系統,齊國的蝌蚪文最為簡潔,於是李斯這個才人在大篆的基礎上發明了小篆,作為唯一的官方文字,一切官方文件,必須以小篆書寫。但是小篆也有小篆的缺點,那就是小篆里沒有今天的“折”這一筆畫,凡是拐彎的地方都是一個圓弧。現在寫起來還感覺不到什麼,但是那時候沒有紙,字是刻在竹簡上的。要刻字就很麻煩了,你要在竹簡青銅器啊什麼的上面刻圓弧,難度是相當大的。

  所謂有問題,就有解決問題的人,這個人出現之前,在監獄裡待了十年。這個人叫程邈,性格很耿直,所以不會說話,莫名其妙就招惹了趙政同志,趙政也沒審判,直接丟進大牢,也不說刑期多久,反正要是趙政一不小心忘記了,那程邈就等於是無期。

  程邈在牢里待了十年,也算是想明白了,想死很簡單,得罪老大就行;想活也很簡單,討好老大就行。問題是人家趙政什麼都不缺,春風得意,你似乎很難拿出什麼有價值的東西打動他,搞不好又被判個行賄的罪名,那就基本交待在監獄裡了。

  不過時值趙政推行文字統一,而李斯有完成了小篆的創作工作,大家都很開心,程邈也很開心,因為他發現了小篆的不足,而他也想到了如何彌補這種不足。程邈把流傳在民間的各種書體搜集在一起,潛心研究,一個一個加以改進,把小篆的圓轉改變為方折,同時刪繁就簡,去粗取精,經過加工整理,終於創造出書寫便利、又易於辨認的三千個隸字來。他把這一成果呈獻給趙政,趙政不計前嫌,十分賞識,當即釋放了程邈,而且給了官做。至此,程邈完成了自我救贖,而隸書,也讓他的名字流傳後世。

  戰國時期,各國的度量衡制度和貨幣制度很不一致。秦統一後,規定貨幣分金和銅兩種:黃金稱上幣,以鎰(秦制20兩為鎰)為單位;銅錢為下幣,統一為圓形方空,以半兩為單位。金幣主要供皇帝賞賜,銅幣才是主要的流通媒介。而銅錢也由此而生,至清朝而終,其生命力之強,無可匹敵!

  趙政以原秦國的度、量、衡為單位標準,淘汰與此不合的制度。秦廷在原商鞅頒布的標準器上再加刻詔書銘文,或另行製作相同的標準器刻上銘文,發到全國。與標準器不同的度、量、衡一律禁止使用。

  在田制上,秦王朝規定6尺(合今230厘米)為步,240步為一畝。值得注意的是,這一畝制一直沿用至今,比農業稅活的還長。

  戰國時期,各國車輛形制不一。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定車寬以六尺為制,一車可通行全國(如果今天各省鐵路寬窄不一,你想想會怎樣)。

  以上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措施,而下面一個,可能就很少有人知道了,這叫做“行同倫”。

  “行同倫”就是端正風俗,建立起統一的倫理道德和行為規範。在這方面,秦王朝也給予相當的重視。

  比如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趙政來到泰山下。這裡原是齊國故地,號稱“禮儀之邦”。始皇就令人在泰山所刻的石上記下“男女禮順,慎遵職事,昭隔內外,糜不清淨,施於後嗣”(意謂男女之間界限分明,以禮相待,女治內,男治外,各盡其責,從而給後代樹立好的榜樣),予以表彰。而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在會稽刻石上留的銘文,則對當地盛行的淫泆之風,大加鞭笞,以殺姦夫無罪的條文來矯正吳越地區男女之大防不嚴的習俗。

  在治國方面,趙政用的是法家的嚴刑,而在文化方面,卻用了儒家的方針,注重男女之防。結論:不管黑貓白貓,能抓耗子就是好貓;不管法家儒家,能為我所用,就是自家!

  長城!長城!(1)

  趙政怎麼也想不到,綿延萬里,舉世矚目的長城,會給他帶來毀譽參半的後世評論,愛他的,說他是神,恨他的,說他是畜生。神也罷,畜生也罷,只要是他想做的,又有誰能夠阻止呢,別人的意見,只是意見而已,也僅僅是意見而已!

  有人認為,秦始皇在兼併六國後興建長城,是為了防禦外敵入侵,保障老百姓的安居樂業,因此長城是中華文明的象徵。也有人認為,長城的修建表明了秦始皇的暴政,那一塊塊浸有民夫血汗的城磚,那一塊塊踩在腳下的巨石,就是秦始皇蹂躪百姓、視百姓為糞土的一個個歷史印記。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