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頁
嘹亮的歌聲,匯成了巨大的洪流,掩蓋了日本人的歧視、不滿與卑鄙的舉動,也使得堂堂大日本帝國海軍元帥東鄉平八郎臉色難看起來,尤其是當他看到中國軍艦上的信號旗降下來,由滿旗變成代滿旗的時候,他的臉色就更差勁了。
代滿旗雖然只比滿旗多了個代字,與滿旗卻有很大的分別。代滿旗總共只需要掛兩面國旗和兩面海軍旗,而滿旗卻需要掛旗六七十面,在氣勢上,代滿旗就差了許多。而且,按照海軍禮儀,來訪的艦隊是需要掛滿旗,直到離港,才換成代滿旗的。
“皇帝陛下,”東鄉平八郎不滿地問道,“為何你的艦隊掛了代滿旗,而不是滿旗?”
對於東鄉平八郎咄咄逼人的問話,金宰闐不屑一顧,他裝作聽不懂,示意文璧來回答這個問題。
海軍准將文璧,對於跟隨金宰闐出訪,本來沒有什麼特殊的想法,可是,當他面對東鄉平八郎的時候,心裏面的不快就產生了。當年在英國留學的時候,文璧和東鄉平八郎是同學,而如今,人家已經是海軍元帥,而自己不過是個小小的海軍准將,與人家的距離,就如同中國那點可憐的海軍與日本海軍的距離。更何況,在甲午海戰中,正是東鄉平八郎所在的第一游擊隊擊沉了文璧的座艦“經遠號”,正所謂新仇舊恨交織在一起,讓他如何高興得起來。
好在仇人相見,也不必分外眼紅。文璧面上帶著僵硬的微笑,向東鄉平八郎解釋道:“對不起啊,元帥先生,你也知道,我們中國海軍的軍艦都是又老又舊的軍艦,設備老化,升掛信號旗的設備不幸壞掉了,所以只好掛代滿旗了。”
“那也不至於六艘軍艦都掛代滿旗吧?”
“不幸的是,我們六艘軍艦的升旗設備都壞了。這雖然看起來是奇蹟,可卻是實實在在的事實。真是很不幸啊!”
東鄉平八郎當場就想嗤之以鼻,但顧慮到外交上的影響,到底還是忍住了。
接下來是接見華人、華僑和中國在日留學生代表。其實在那個時候,中國派遣到日本的留學生是很多的,其中大多數是官費留學生。這些人,在日本學習各行各業的都有,但多數以法律、政治、軍事為主,像魯迅那樣學醫的人就不多,至於學文學的就更少了。
金宰闐面帶著微笑,一一見過了幾位代表,然後又對著歡迎的人群說道:“今天晚上,在中華帝國駐大日本帝國公使館將舉行晚宴,請各位準時前往。朕在這裡就先謝謝大家了。”
接著,他就在眾人的歡呼聲里,坐上中國公使館準備的馬車,向下榻的中國公使館絕塵而去了。
第三卷 日出東方 第九十四章 秋津(三)
(更新時間:2005-11-11 8:40:00 本章字數:2309)
韋雪荻也在歡迎金宰闐的人群里,但她身為一個弱女子,又懷抱著一個五歲大的孩子,雖然申學誼費盡力氣為她擠開人群,她卻沒有辦法靠到金宰闐的身邊,只能在遠遠的地方,手指著金宰闐對兒子說道:“看吧,那個身穿大元帥軍服,最帥氣的男子就是你爸爸!”
“爸爸?”
金溥瑜似乎對這位父親沒有一點好感。這也難怪,誰讓這位名義上的父親從來沒有盡過做父親的義務呢?
“親王殿下,”申學誼說道,“你的父親就是這位中華帝國的皇帝,以後你的富貴就全靠他了……”
申學誼說了些什麼,韋雪荻一點也沒有聽清楚,她只是覺得,自己和這位曾經奪走了自己貞操的中年男子,離得越來越遠了。
當天下午,中華帝國皇帝,陸海軍大元帥金宰闐;中華帝國內閣外交國務大臣陸征祥;中華帝國駐日本特命全權公使章宗祥;中華帝國海軍第一特別混成編隊司令,海軍准將文璧;中華帝國“海天號”裝甲巡洋艦艦長,海軍上校陳策等人出席了日本帝國大正天皇主持的歡迎典禮。
身為東道主的大正天皇首先發言:“大日本帝國是支那的友好鄰邦,今日支那皇帝金宰闐等訪問我大日本帝國,顯見共存共榮之偉大理想。亞洲是亞洲人的亞洲。朕深鑑於世界大勢及帝國之現狀,願意與支那共存共榮,蓋謀求帝國臣民之康寧,同享萬邦公榮之樂,斯乃皇祖皇宗之遺範,亦為朕所眷眷不忘者。此朕所以飭帝國政府接受支那皇帝訪日者也。朕於茲得以維護邦交,信倚爾等忠良臣民之赤誠,並常與爾等臣民同在。若夫為情所激,妄滋事端,或者同胞互相排擠,擾亂時局,因而迷誤大道,失信義於世界,此朕所深戒。宜舉國一致,子孫相傳,確信神州之不滅。念任重而道遠,傾全力於將來之建設,篤守道義,堅定志操,誓必發揚國體之精華,不致落後於世界之進化。望爾等臣民善體朕意。……”
大正天皇每念一句話,金宰闐就在心中默念一句“放屁!”或是“狗娘養的倭寇!”,日本從來沒有放鬆過侵略中國的野心。
這個該死的大正天皇,每一句話都是“支那”不離口,明顯是對金宰闐的侮辱和蔑視。
他想起光緒二十年對日本的宣戰詔書“朝鮮為我大清藩屬二百餘年,歲修職貢,為中外所共知。近十數年來,該國時多內亂;朝廷字小為懷,疊次派兵前往勘定,並派員駐紮該國都城,隨時保護。本年四月間,朝鮮又有土匪變亂,該國王請兵援剿,情詞迫切;當即諭令李鴻章撥兵赴援,甫抵牙山,匪徒星散。乃倭人無故派兵突入漢城,嗣又增兵萬餘,迫令朝鮮更改國政,種種要挾,難以理喻。我朝撫綏藩服,其國內政事向令自理;日本與朝鮮立約,系屬與國,更無以重兵欺壓,擅令革政之理。各國公論,皆以日本師出無名,不合情理,勸令撤兵,和平商辦;乃竟悍然不顧,迄無成說,反更陸續添兵。朝鮮百姓及中國商民日加驚擾,是以添兵前往保護。詎行至中途,突有倭船多隻,乘我不備,在牙山口外海面開炮轟擊,傷我運船。變詐情形,殊非意料所及!該國不遵條約,不守公法,任意鴟張,專行詭計,釁開自彼,公論昭然。用特布告天下,俾曉然於朝廷辦理此事,實已仁至義盡;而倭人渝盟肇釁,無理已極,勢難再予姑容。著李鴻章嚴飭派出各軍,迅速進剿,厚集雄師,陸續進發,以拯韓民於塗炭;並著沿江、沿海各將軍督撫及統兵大臣,整飭戎行,遇有倭人輪船駛入各口,即行迎頭痛擊,悉數殲除,毋得稍有退縮,致於罪戾。將此通諭知之。欽此。”這份詔書,讀起來令人慷慨激昂,使人熱血沸騰。
代滿旗雖然只比滿旗多了個代字,與滿旗卻有很大的分別。代滿旗總共只需要掛兩面國旗和兩面海軍旗,而滿旗卻需要掛旗六七十面,在氣勢上,代滿旗就差了許多。而且,按照海軍禮儀,來訪的艦隊是需要掛滿旗,直到離港,才換成代滿旗的。
“皇帝陛下,”東鄉平八郎不滿地問道,“為何你的艦隊掛了代滿旗,而不是滿旗?”
對於東鄉平八郎咄咄逼人的問話,金宰闐不屑一顧,他裝作聽不懂,示意文璧來回答這個問題。
海軍准將文璧,對於跟隨金宰闐出訪,本來沒有什麼特殊的想法,可是,當他面對東鄉平八郎的時候,心裏面的不快就產生了。當年在英國留學的時候,文璧和東鄉平八郎是同學,而如今,人家已經是海軍元帥,而自己不過是個小小的海軍准將,與人家的距離,就如同中國那點可憐的海軍與日本海軍的距離。更何況,在甲午海戰中,正是東鄉平八郎所在的第一游擊隊擊沉了文璧的座艦“經遠號”,正所謂新仇舊恨交織在一起,讓他如何高興得起來。
好在仇人相見,也不必分外眼紅。文璧面上帶著僵硬的微笑,向東鄉平八郎解釋道:“對不起啊,元帥先生,你也知道,我們中國海軍的軍艦都是又老又舊的軍艦,設備老化,升掛信號旗的設備不幸壞掉了,所以只好掛代滿旗了。”
“那也不至於六艘軍艦都掛代滿旗吧?”
“不幸的是,我們六艘軍艦的升旗設備都壞了。這雖然看起來是奇蹟,可卻是實實在在的事實。真是很不幸啊!”
東鄉平八郎當場就想嗤之以鼻,但顧慮到外交上的影響,到底還是忍住了。
接下來是接見華人、華僑和中國在日留學生代表。其實在那個時候,中國派遣到日本的留學生是很多的,其中大多數是官費留學生。這些人,在日本學習各行各業的都有,但多數以法律、政治、軍事為主,像魯迅那樣學醫的人就不多,至於學文學的就更少了。
金宰闐面帶著微笑,一一見過了幾位代表,然後又對著歡迎的人群說道:“今天晚上,在中華帝國駐大日本帝國公使館將舉行晚宴,請各位準時前往。朕在這裡就先謝謝大家了。”
接著,他就在眾人的歡呼聲里,坐上中國公使館準備的馬車,向下榻的中國公使館絕塵而去了。
第三卷 日出東方 第九十四章 秋津(三)
(更新時間:2005-11-11 8:40:00 本章字數:2309)
韋雪荻也在歡迎金宰闐的人群里,但她身為一個弱女子,又懷抱著一個五歲大的孩子,雖然申學誼費盡力氣為她擠開人群,她卻沒有辦法靠到金宰闐的身邊,只能在遠遠的地方,手指著金宰闐對兒子說道:“看吧,那個身穿大元帥軍服,最帥氣的男子就是你爸爸!”
“爸爸?”
金溥瑜似乎對這位父親沒有一點好感。這也難怪,誰讓這位名義上的父親從來沒有盡過做父親的義務呢?
“親王殿下,”申學誼說道,“你的父親就是這位中華帝國的皇帝,以後你的富貴就全靠他了……”
申學誼說了些什麼,韋雪荻一點也沒有聽清楚,她只是覺得,自己和這位曾經奪走了自己貞操的中年男子,離得越來越遠了。
當天下午,中華帝國皇帝,陸海軍大元帥金宰闐;中華帝國內閣外交國務大臣陸征祥;中華帝國駐日本特命全權公使章宗祥;中華帝國海軍第一特別混成編隊司令,海軍准將文璧;中華帝國“海天號”裝甲巡洋艦艦長,海軍上校陳策等人出席了日本帝國大正天皇主持的歡迎典禮。
身為東道主的大正天皇首先發言:“大日本帝國是支那的友好鄰邦,今日支那皇帝金宰闐等訪問我大日本帝國,顯見共存共榮之偉大理想。亞洲是亞洲人的亞洲。朕深鑑於世界大勢及帝國之現狀,願意與支那共存共榮,蓋謀求帝國臣民之康寧,同享萬邦公榮之樂,斯乃皇祖皇宗之遺範,亦為朕所眷眷不忘者。此朕所以飭帝國政府接受支那皇帝訪日者也。朕於茲得以維護邦交,信倚爾等忠良臣民之赤誠,並常與爾等臣民同在。若夫為情所激,妄滋事端,或者同胞互相排擠,擾亂時局,因而迷誤大道,失信義於世界,此朕所深戒。宜舉國一致,子孫相傳,確信神州之不滅。念任重而道遠,傾全力於將來之建設,篤守道義,堅定志操,誓必發揚國體之精華,不致落後於世界之進化。望爾等臣民善體朕意。……”
大正天皇每念一句話,金宰闐就在心中默念一句“放屁!”或是“狗娘養的倭寇!”,日本從來沒有放鬆過侵略中國的野心。
這個該死的大正天皇,每一句話都是“支那”不離口,明顯是對金宰闐的侮辱和蔑視。
他想起光緒二十年對日本的宣戰詔書“朝鮮為我大清藩屬二百餘年,歲修職貢,為中外所共知。近十數年來,該國時多內亂;朝廷字小為懷,疊次派兵前往勘定,並派員駐紮該國都城,隨時保護。本年四月間,朝鮮又有土匪變亂,該國王請兵援剿,情詞迫切;當即諭令李鴻章撥兵赴援,甫抵牙山,匪徒星散。乃倭人無故派兵突入漢城,嗣又增兵萬餘,迫令朝鮮更改國政,種種要挾,難以理喻。我朝撫綏藩服,其國內政事向令自理;日本與朝鮮立約,系屬與國,更無以重兵欺壓,擅令革政之理。各國公論,皆以日本師出無名,不合情理,勸令撤兵,和平商辦;乃竟悍然不顧,迄無成說,反更陸續添兵。朝鮮百姓及中國商民日加驚擾,是以添兵前往保護。詎行至中途,突有倭船多隻,乘我不備,在牙山口外海面開炮轟擊,傷我運船。變詐情形,殊非意料所及!該國不遵條約,不守公法,任意鴟張,專行詭計,釁開自彼,公論昭然。用特布告天下,俾曉然於朝廷辦理此事,實已仁至義盡;而倭人渝盟肇釁,無理已極,勢難再予姑容。著李鴻章嚴飭派出各軍,迅速進剿,厚集雄師,陸續進發,以拯韓民於塗炭;並著沿江、沿海各將軍督撫及統兵大臣,整飭戎行,遇有倭人輪船駛入各口,即行迎頭痛擊,悉數殲除,毋得稍有退縮,致於罪戾。將此通諭知之。欽此。”這份詔書,讀起來令人慷慨激昂,使人熱血沸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