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納德把他的助手們安置在全國報業大樓的幾間狹小的辦公室里,舊桌椅是從殘缺物品拍賣會上買來的,裝檔案用的是蘋果箱,書架是用木板和磚頭搭的。他讓這些人一周工作100小時,工資之低接近貧窮標準。他們編寫的書籍所得版稅,全部用於運動。但是他們沒有怨言。納德本人一年掙20萬元,自己只用5000元。

  他住的帶家具的房間,靠近杜邦大廈,每月租金80元,辦公室租金每月97元,也不用個秘書。別人送給他的公文包,他都用來做檔案袋,自己旅行時卻把文件裝在一紮扎牛皮紙大封套里。他的黑皮鞋已經磨損,鞋帶斷了又接起來。他穿一套滿是皺褶的灰衣服,白襯衫起了毛邊,繫著過時多年的窄領帶。他身高六英尺四英寸,一頭波浪式的黑髮,一副年輕人的面孔,《新聞周刊》把他比做“弗蘭克·卡普拉影片裡的吉米·斯蒂華式的英雄人物”。他的惟一特殊開支是電話費。這筆費用很大。工業界的志願偵探給他打電話的費用,都由他付。

  納德的大部分收入來自講演費。他每周接到50份請他講演的邀請,他一年只接受150次,每次收費多達2000元。繼沃爾特·魯瑟之後,他成為最擅長長篇大論的演說家,一次上台演說,時間很少在1小時45分鐘以下。演說結束時,從來不加上點兒什麼華麗辭藻。他說完停下來,轉身就走。大學的聽眾對他報以狂熱的歡呼,但他從不回身表示謝意。如果有人請他簽名留念,他會粗率地回答:“不簽。”一位朋友說:“納德怕被當成電影明星,把他的私生活浪漫化,所以他乾脆拋棄了私生活。”

  他是個無法對付的顧客。在飯館點菜叫飯時,他會對女服務員說:“三明治里的火腿是單切的嗎?這乳酪是真正的,還是人造的?你吃糖嗎?你吃?那你聽我告訴你——那東西絕無用處,毫無食用價值。”他對班機上的女服務員說:“在整個飛機上,你可以感到自豪地供應的惟一東西就是那小包花生。而且你還應當去掉它上邊的鹽。”阿勒根尼航空公司竟敢把他預訂的座位讓給別人,使他沒有坐上飛機,他於是提出控訴,判得損失賠償費5萬元,這筆錢一半給他本人,一半付給由於他誤了飛機而未能聽到他演說的消費者集體。

  羅伯特·甘迺迪問他為什麼“幹這一套”,他回答說:“如果我從事防止虐待動物的活動,就沒有人會問我這個問題。”他說:他的最終目的“不亞於為工業革命進行質量改革”,任何誘惑也不能使他偏離這個目標。尼古拉斯·馮·霍夫曼和戈爾·維達爾提議他競選總統。他說:“我對公職不感興趣。國內最偉大的事,是公民活動。政治也要居於其後。”

  儘管他散布福音,致力於公益事業,過著修道士的生活,他對社會的影響還是成問題的。這一點他有時似乎也知道。有一次他說:“我們總是失敗。”“整個問題就是如何限制失敗的程度。”聽眾似乎把他看成是個演員。他們給他鼓掌好像是讚揚演出一樣。很少人感到自己必須參與其事,必須仿效他的榜樣,或聽從他的建議。他們照舊駕駛底特律的大型汽車,買加過工的食品吃,臉上抹一層昂貴的化妝品,抽著有毒的香菸。

  他有一次沉思時想到:“兩千年前在雅典,一個人可以一早起床,在城裡閒逛,調查和他個人以及本市同鄉福利攸關的事。沒有人會問他:‘你和誰一夥?’”70年代的美國人不需探問關於他的情況,他們知道他是幹什麼的。但他們對他的活動並不表示支持。使他感到極為痛苦的是,不管他們對他喝彩聲多麼強烈,不管他們多麼經常說他們贊成他,但在這物質至上的黃金盛世,他們並非真正同他是一夥的。

  第三十七章 自尊喪盡

  路易斯·克羅南伯格所說的愛出風頭的時代也許可以說是從20年代爬坐旗杆頂和弗羅依德·柯林斯所經受的折磨開始。科林斯這個倒霉的青年,在肯塔基州因礦井塌方陷在裡面最後死去,於是成了1925年頭版新聞達兩星期之久。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一些愛表現自己的人的出現,大吹大擂的宣傳活動愈加突出了。這些人有的在狂歡節的旋轉木馬上舉行婚禮,有的在百貨商店的櫥窗里度蜜月,有的在弧光燈下生孩子,更有的租禮堂慶賀離婚。克羅南伯格在1954年寫道:“我們美國人的毛病,不是生活的詩意變成了散文,而是變成了GG稿。”他指出,繼馬克思和弗洛伊德之後,對美國生活影響最大的思想家,乃是菲尼亞斯·泰洛·巴納姆【1810~1891年,美國著名馬戲團創辦人。——譯者】。

  隨著美國影響在國外的傳播,巴納姆精神也傳播到了國外。海外最離奇的一些表演、最後使作案人成為1972年頭版新聞人物的事情有:有人打電話,威脅要炸毀豪華的“伊莉莎白二世女王”號郵船;澳大利亞一個地質學家手持12磅大錘,砸壞了聖彼得教堂大殿內米開朗琪羅的聖母哭耶穌的畫像,他這樣做出於一種反常的出風頭的欲望,他堅信自己是上帝的兒子。這些人全是荒唐達於極點,但至少他們沒有殺人,而許多國外愛出風頭的人可大都不能這麼說。1972年可以稱為是死神喧囂之年。國外為了出風頭而作案的謀殺事件有:土耳其左翼分子處死北約組織的三名電子專家,一夥日本恐怖分子在特拉維夫的利達機場殺害了26位旅客,“黑九月”團體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在慕尼黑舉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上,幹掉了11名以色列運動員,還有北愛爾蘭的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互相殘殺,死了469人。此外,1968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金獲得者日本的川端康成,效法三島由紀夫自殺身亡。三島由紀夫是他的一位年輕同行,為了抗議西方對日本的影響,按照古老的切腹儀式自殺,取出內臟,並由一位密友割下他的首級。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