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頁
後記: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在下當年上大學時,從生活費中狠心擠出一百多元“孔方兄”買了一套《資治通鑑》(當時在下一個月的生活費也不過二百多元,雖然如今的阿堵物早已不長當年天圓地方的模樣,但在它面前,它是兄,在下是弟,這點總是沒錯的。),之後,才認識了一個之前在下所未見的歷史,一個和教科書上乾巴巴的“歷史意義”所不同的歷史,一個能夠感受到愛恨情仇、呼吸到喜怒哀樂的,人的歷史。此後一發不可收拾,開始爬升成一個入門級的歷史愛好者。
非專業人員讀史的最大樂趣之一,就是透過泛黃的故紙堆,跟隨著古人,去體會他們的體會,感動他們的感動,傷痛他們的傷痛。這些在歷史上留下名字的燦爛群星之中,慕容垂是給在下留下最深印象的人物之一,這是一個怎樣複雜的人啊!其一生便是一曲跌宕起伏的史詩長篇,時而波瀾壯闊,時而淒婉幽咽,時而讓人擊節贊之,時而讓人扼腕嘆之,用傳記大師茨威格先生的話說:也許只有歷史本身,才有足夠的筆力,寫出這樣大氣的作品。
這些故事,在下的前文中已有簡要的敘述,這裡只想對慕容垂此人做一個總評。文學上有一句常用語: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於經歷複雜的歷史人物,當然更是如此,而且評論不同於敘事,受評論者的主觀看法影響很大,所以,下面所說的不是定論,只代表在下的個人看法:
百度百科中,對慕容垂的定義是:十六國時期後燕建立者,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統帥。在這幾個頭銜中,慕容垂最當之無愧的,當然是軍事家。儘管早在十三歲時,他就有了勇冠三軍的名聲,但從用兵的風格來說,慕容垂是一個典型的智將,或者稱他是兩晉南北朝第一智將,也不為過。
智將與猛將當然是有區別的。猛將打仗,一般不會有太複雜的戰術運用,強調快、准、狠,選取少量精銳,抓住對手的薄弱環節,進行不要命的突擊。如果對手徒有龐大的數量,但組織鬆散或將帥無能,這種戰法常常能夠以寡擊眾,取得出乎意料的勝利。比較典型的戰役,如彭城之戰,項羽以三萬眾大敗劉邦為首的五十六萬鬆散的諸侯聯軍;350年,冉閔在鄴城北郊以一千餘人擊敗石琨七萬大軍也屬此類。(智將類型的將領很少有這樣的戰例,因為他們的習慣是把大蛋糕切小再吃,避開風險)不過,這種戰術一般易打成擊潰戰,而不易打成殲滅戰,不易給對手毀滅性打擊,例如在鄴城北郊的會戰中,石琨部損失不過三千餘。當然,也有例外,如洛澗之戰中,戰敗的梁成部秦軍因受阻於淮水,幾乎全軍覆沒。
但如果對手是真正的高手或精銳之師,這種打法往往適得其反,變成取敗之道。所以項羽終究在垓下敗亡;而冉閔也能以大致相當的兵力,在襄國大敗於各有打算的聯軍,十幾萬人被殲,只帶十幾人逃回。所以,簡單來說,猛將用兵,既容易大勝,也容易大敗。
智將用兵,往往有巧妙的運籌和周密的的安排,一般不常見那種很懸殊的勝利,就象拿破崙說的那樣:我並不是總能以少勝多,而是能在以少對多的大背景下,總能實現以多勝少!但要想讓智將失敗,比讓猛將失敗要難很多。如果讓這兩者PK的話,在相同級別的情況下,贏家一般是智將,雖然他贏得可能不是很好看。公元前203年的垓下之戰,是中國歷史上頂級猛將對壘頂級智將的典型戰例,結果項羽不敵韓信。當然,也許有人會說,在這一戰中,漢軍在兵力較楚軍有很大優勢,但請別忘了:僅僅四年前,在這個不等式大於號左邊的,還是項羽的楚軍。
田中芳樹先生的名作《銀河英雄傳說》有這樣一個片斷:自由行星聯盟一方的特種部隊指揮官先寇布對上司楊威利元帥說:如果楊威利與帝國皇帝萊因哈特在平等的情況下作戰,他打賭楊威利贏。楊威利則回答:這種比較毫無意義,因為創造有利於自己的不對等關係,這本身就是軍事謀略的一部份。項羽在垓下之戰的劣勢,也可以作如是觀。
因為戰爭從來都不是單方面的事,因此百戰百勝者的水平也不一定就高於五戰三勝者,比如說吧:如果讓如今的在下去做小學數學題,天天拿滿分也不是什麼難事,可如果去做高考試題,只怕要門門不及格。因此,慕容垂在軍事上最讓在下佩服的地方,並不是他打勝了多少仗,甚至也不是他打敗過多少名將,而在於他打敗對手的過程,他對對手的心理與行動那種驚人的準確判斷力。
在慕容垂本人指揮的歷次戰役中,除掉手下留情的鄴城圍攻戰這個特例外,不管戰局是有利還是不利,他都不容置疑地把握著戰場的主動,他取得的勝利都是毫無懸念的,沒有絲毫的運氣成份。從來沒有一個對手能弄清楚他在幹什麼和想幹什麼,而他卻總能看穿對手的所想和所做,甚至操縱對手去干他想讓對手幹的事,戰場對他總是單方面透明的。而且,不管對手是溫詳、翟釗之類的庸手,或是桓溫、拓跋珪之類的高手,這一點竟然始終沒有改變過!總之,他就仿佛是戰場的主宰,勝負的操盤手,這也是在下稱其為“戰神”的真正原因。以在下的個人看法,慕容垂的用兵水平,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也屬於最高級別,有和他打平的,但沒有超過他的人存在。
在下當年上大學時,從生活費中狠心擠出一百多元“孔方兄”買了一套《資治通鑑》(當時在下一個月的生活費也不過二百多元,雖然如今的阿堵物早已不長當年天圓地方的模樣,但在它面前,它是兄,在下是弟,這點總是沒錯的。),之後,才認識了一個之前在下所未見的歷史,一個和教科書上乾巴巴的“歷史意義”所不同的歷史,一個能夠感受到愛恨情仇、呼吸到喜怒哀樂的,人的歷史。此後一發不可收拾,開始爬升成一個入門級的歷史愛好者。
非專業人員讀史的最大樂趣之一,就是透過泛黃的故紙堆,跟隨著古人,去體會他們的體會,感動他們的感動,傷痛他們的傷痛。這些在歷史上留下名字的燦爛群星之中,慕容垂是給在下留下最深印象的人物之一,這是一個怎樣複雜的人啊!其一生便是一曲跌宕起伏的史詩長篇,時而波瀾壯闊,時而淒婉幽咽,時而讓人擊節贊之,時而讓人扼腕嘆之,用傳記大師茨威格先生的話說:也許只有歷史本身,才有足夠的筆力,寫出這樣大氣的作品。
這些故事,在下的前文中已有簡要的敘述,這裡只想對慕容垂此人做一個總評。文學上有一句常用語: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於經歷複雜的歷史人物,當然更是如此,而且評論不同於敘事,受評論者的主觀看法影響很大,所以,下面所說的不是定論,只代表在下的個人看法:
百度百科中,對慕容垂的定義是:十六國時期後燕建立者,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統帥。在這幾個頭銜中,慕容垂最當之無愧的,當然是軍事家。儘管早在十三歲時,他就有了勇冠三軍的名聲,但從用兵的風格來說,慕容垂是一個典型的智將,或者稱他是兩晉南北朝第一智將,也不為過。
智將與猛將當然是有區別的。猛將打仗,一般不會有太複雜的戰術運用,強調快、准、狠,選取少量精銳,抓住對手的薄弱環節,進行不要命的突擊。如果對手徒有龐大的數量,但組織鬆散或將帥無能,這種戰法常常能夠以寡擊眾,取得出乎意料的勝利。比較典型的戰役,如彭城之戰,項羽以三萬眾大敗劉邦為首的五十六萬鬆散的諸侯聯軍;350年,冉閔在鄴城北郊以一千餘人擊敗石琨七萬大軍也屬此類。(智將類型的將領很少有這樣的戰例,因為他們的習慣是把大蛋糕切小再吃,避開風險)不過,這種戰術一般易打成擊潰戰,而不易打成殲滅戰,不易給對手毀滅性打擊,例如在鄴城北郊的會戰中,石琨部損失不過三千餘。當然,也有例外,如洛澗之戰中,戰敗的梁成部秦軍因受阻於淮水,幾乎全軍覆沒。
但如果對手是真正的高手或精銳之師,這種打法往往適得其反,變成取敗之道。所以項羽終究在垓下敗亡;而冉閔也能以大致相當的兵力,在襄國大敗於各有打算的聯軍,十幾萬人被殲,只帶十幾人逃回。所以,簡單來說,猛將用兵,既容易大勝,也容易大敗。
智將用兵,往往有巧妙的運籌和周密的的安排,一般不常見那種很懸殊的勝利,就象拿破崙說的那樣:我並不是總能以少勝多,而是能在以少對多的大背景下,總能實現以多勝少!但要想讓智將失敗,比讓猛將失敗要難很多。如果讓這兩者PK的話,在相同級別的情況下,贏家一般是智將,雖然他贏得可能不是很好看。公元前203年的垓下之戰,是中國歷史上頂級猛將對壘頂級智將的典型戰例,結果項羽不敵韓信。當然,也許有人會說,在這一戰中,漢軍在兵力較楚軍有很大優勢,但請別忘了:僅僅四年前,在這個不等式大於號左邊的,還是項羽的楚軍。
田中芳樹先生的名作《銀河英雄傳說》有這樣一個片斷:自由行星聯盟一方的特種部隊指揮官先寇布對上司楊威利元帥說:如果楊威利與帝國皇帝萊因哈特在平等的情況下作戰,他打賭楊威利贏。楊威利則回答:這種比較毫無意義,因為創造有利於自己的不對等關係,這本身就是軍事謀略的一部份。項羽在垓下之戰的劣勢,也可以作如是觀。
因為戰爭從來都不是單方面的事,因此百戰百勝者的水平也不一定就高於五戰三勝者,比如說吧:如果讓如今的在下去做小學數學題,天天拿滿分也不是什麼難事,可如果去做高考試題,只怕要門門不及格。因此,慕容垂在軍事上最讓在下佩服的地方,並不是他打勝了多少仗,甚至也不是他打敗過多少名將,而在於他打敗對手的過程,他對對手的心理與行動那種驚人的準確判斷力。
在慕容垂本人指揮的歷次戰役中,除掉手下留情的鄴城圍攻戰這個特例外,不管戰局是有利還是不利,他都不容置疑地把握著戰場的主動,他取得的勝利都是毫無懸念的,沒有絲毫的運氣成份。從來沒有一個對手能弄清楚他在幹什麼和想幹什麼,而他卻總能看穿對手的所想和所做,甚至操縱對手去干他想讓對手幹的事,戰場對他總是單方面透明的。而且,不管對手是溫詳、翟釗之類的庸手,或是桓溫、拓跋珪之類的高手,這一點竟然始終沒有改變過!總之,他就仿佛是戰場的主宰,勝負的操盤手,這也是在下稱其為“戰神”的真正原因。以在下的個人看法,慕容垂的用兵水平,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也屬於最高級別,有和他打平的,但沒有超過他的人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