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頁
平規的叛亂因為很快就失敗而影響微小,在下看到的許多講述這個時代的文章中,甚至都懶得用一句半句的篇幅來提一下這件事。但一葉落而知天下秋,分析這件事,我們可以發現,後燕的政治存在很大的弊端:它是一個很難吸納新鮮血液、缺乏活力的政權,它所取得的成功幾乎只能建立在一個人的雄才大略之上,當這個人不存在的時候,它還能剩下什麼?
落日餘輝
三月二十六日,慕容垂不待抓住平規,便利用平叛為掩護,秘密調轉馬頭,北上伐魏。由於燕軍是倉促集結,再加上冀州軍的反叛,此次後燕的北征部隊較之此時的北魏軍隊,在實力上已處劣勢。因此慕容垂認為此戰要儘量出奇制勝,打拓跋珪一個措手不及。
拓跋珪對後燕可能發動的二次北伐是有準備的,他特意派出頭號猛將拓跋虔率重兵座鎮平城(今山西大同,此時北魏最大的城市,兩年後將成為北魏都城),自己座鎮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策應,可根據實際情況,或進而攻,或退而守。同時,他還派出了不少哨騎,在各要道出沒巡弋,隨時注意燕軍的動向。
不過,按照一般情況推想,剛遭受重創的後燕若想再次出兵,說什麼也該準備個一、兩年吧?後來,又聽說後燕發生了大規模叛亂,這種想法就顯得更有道理了。內不安,豈能攘外?因此,北魏真正的防備,並不會象部署上看起來尋麼嚴密。
魯迅先生說過:這個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慕容垂沒有聽過這句話,但他為了避開魏軍的耳目實施戰略奇襲,成功的實踐了這條真理。為了保密,他不走最常走的馬邑道和幽州道,引兵西奔太行山,避開所有人煙稠密的道路與城鎮,沿太行山麓北上。翻越青嶺(今河北易縣西南)到達天門(今河北淶源縣南),率軍士鑿山開道,打出一條通路,翻越太行山,然後偷渡桑乾川,越過獵嶺(今山西代縣東北夏層山),於次月十二日突然出現在平城城下。
魏國的陳留公拓跋虔大吃一驚,實在不能理解這些燕軍是怎麼冒出來的,但他自峙驍勇,仍倉促率軍出城迎戰。有了百戰百勝的老帥指揮,高陽王慕容隆所率的龍城駐防軍奮勇衝殺,大破準備不足的北魏軍隊,連勇武過人的拓跋虔也被燕軍斬殺於陣上,其部全軍覆沒,所下轄的三萬餘戶部眾全部投降,平城隨後被燕軍攻克,此時距離參合陂之戰的結束,僅有五個月。隨後,慕容垂以慕容寶和慕容隆為前鋒(即使到這個時候,慕容垂仍然沒有放棄給慕容寶立功的機會),繼續向盛樂推進。
奇襲平城是慕容垂的又一項軍事傑作,在需要開山築路的情況下(這種工程如果策劃不精確,是最容易事倍功半的),燕軍僅用了十六天就從魯口進至平城,完成了這次神不知鬼不覺的千里轉進,體現出了高超的組織協調能力和對地形地勢的瞭然於胸,水平明顯高於曹操北征烏桓和鄧艾偷渡陰平。
拓跋珪在猛然得到平城大敗,拓跋虔陣亡的消息後,驚痛交加,慟哭良久。自從以近乎完美的指揮藝術擊滅西燕之後,慕容垂的軍事聲望達到了一個令人恐懼的高度,當時已經沒有人敢同他本人交手。唯一一個曾在戰場上挫敗過慕容垂,素來果勇敢戰的劉牢之,在慕容垂對東晉發動征罰性打擊時,竟然已不敢接招;百戰老將平規不顧侄兒的苦勸執意造反,如此大的決心僅因為見到慕容垂出戰,便棄軍逃亡,自已把自已淘汰出局。所以,在此時人們的心目中,“慕容垂”和“天下無敵”差不多就是同義詞,即使對拓跋珪來說,也是如此。當他驚悉此次是慕容垂親征,並且燕軍前鋒已逼近雲中時,嚇得不知所措,準備棄盛樂逃走,但問題是他能往哪兒逃?
從他派駐各部的心腹們回報的情況來看,答案實在很不樂觀!拓跋珪雖為一代雄主,雄才大略,但他待下刻薄寡恩,部下忠於他主要是出於恐懼而非出於愛戴,一旦碰上一個比他更厲害的對手,他的部下的忠誠度很難保證。在知道“可怕的慕容垂來了,那個厲害不得了的拓跋虔一仗就被打死了”的消息後,原本被拓跋珪打服的各部皆生二心,已經把盛樂的魏王當成了垃圾股,只要燕軍一到就有可能清倉大甩賣,以至一時之間,拓跋珪竟找不到可供避難的地方。
這是繼窟咄之亂後,拓跋珪遭遇的最大一次危機,或者可以說,比上次還要糟糕,上次至少還可以找到一個可供投奔的地方。在那幾天,拓跋珪可謂備受煎熬,深切體會到,什麼叫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的感覺了。
然而,或許就象古人認為的那樣,有天命的人總能逢凶化吉,遇難呈祥,拓跋珪在山窮水盡疑無路中無奈地苦撐了幾天,竟讓他再次迎來了柳暗花明又一村,和過去的不同點在於,上次救他的是慕容垂,這次救他的,則更具權威性,是老天爺!
在取得了一生中的最後一次大捷之後,慕容垂沒有絲毫的輕鬆與喜悅,他要去參合陂,去親自設奠祭祀死難將士,去呼喚倒在異鄉的孩子們回家……
如血殘陽映照下的參合陂,一副枯藤老樹昏鴉的慘澹景象,刨開淺淺的浮土,無數尚未完全腐爛的屍骨露了出來,山上山下呼親喚朋的哭聲頓時響成一片,聲震山谷。在哭聲中,後燕的將士們見到他們敬愛的老皇帝,那個曾象高山一樣讓人感到堅不可摧的偉岸身影,此刻卻只能在侍從的攙扶之下,蹣跚地走上祭壇。滿頭被風霜染白的鬚髮在清冷的晚風中微微顫抖,混濁的老淚靜靜地漫過眼角,沿著磨難刻在蒼老面龐上的一道道皺紋,滴落在血染的草原上。
落日餘輝
三月二十六日,慕容垂不待抓住平規,便利用平叛為掩護,秘密調轉馬頭,北上伐魏。由於燕軍是倉促集結,再加上冀州軍的反叛,此次後燕的北征部隊較之此時的北魏軍隊,在實力上已處劣勢。因此慕容垂認為此戰要儘量出奇制勝,打拓跋珪一個措手不及。
拓跋珪對後燕可能發動的二次北伐是有準備的,他特意派出頭號猛將拓跋虔率重兵座鎮平城(今山西大同,此時北魏最大的城市,兩年後將成為北魏都城),自己座鎮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策應,可根據實際情況,或進而攻,或退而守。同時,他還派出了不少哨騎,在各要道出沒巡弋,隨時注意燕軍的動向。
不過,按照一般情況推想,剛遭受重創的後燕若想再次出兵,說什麼也該準備個一、兩年吧?後來,又聽說後燕發生了大規模叛亂,這種想法就顯得更有道理了。內不安,豈能攘外?因此,北魏真正的防備,並不會象部署上看起來尋麼嚴密。
魯迅先生說過:這個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慕容垂沒有聽過這句話,但他為了避開魏軍的耳目實施戰略奇襲,成功的實踐了這條真理。為了保密,他不走最常走的馬邑道和幽州道,引兵西奔太行山,避開所有人煙稠密的道路與城鎮,沿太行山麓北上。翻越青嶺(今河北易縣西南)到達天門(今河北淶源縣南),率軍士鑿山開道,打出一條通路,翻越太行山,然後偷渡桑乾川,越過獵嶺(今山西代縣東北夏層山),於次月十二日突然出現在平城城下。
魏國的陳留公拓跋虔大吃一驚,實在不能理解這些燕軍是怎麼冒出來的,但他自峙驍勇,仍倉促率軍出城迎戰。有了百戰百勝的老帥指揮,高陽王慕容隆所率的龍城駐防軍奮勇衝殺,大破準備不足的北魏軍隊,連勇武過人的拓跋虔也被燕軍斬殺於陣上,其部全軍覆沒,所下轄的三萬餘戶部眾全部投降,平城隨後被燕軍攻克,此時距離參合陂之戰的結束,僅有五個月。隨後,慕容垂以慕容寶和慕容隆為前鋒(即使到這個時候,慕容垂仍然沒有放棄給慕容寶立功的機會),繼續向盛樂推進。
奇襲平城是慕容垂的又一項軍事傑作,在需要開山築路的情況下(這種工程如果策劃不精確,是最容易事倍功半的),燕軍僅用了十六天就從魯口進至平城,完成了這次神不知鬼不覺的千里轉進,體現出了高超的組織協調能力和對地形地勢的瞭然於胸,水平明顯高於曹操北征烏桓和鄧艾偷渡陰平。
拓跋珪在猛然得到平城大敗,拓跋虔陣亡的消息後,驚痛交加,慟哭良久。自從以近乎完美的指揮藝術擊滅西燕之後,慕容垂的軍事聲望達到了一個令人恐懼的高度,當時已經沒有人敢同他本人交手。唯一一個曾在戰場上挫敗過慕容垂,素來果勇敢戰的劉牢之,在慕容垂對東晉發動征罰性打擊時,竟然已不敢接招;百戰老將平規不顧侄兒的苦勸執意造反,如此大的決心僅因為見到慕容垂出戰,便棄軍逃亡,自已把自已淘汰出局。所以,在此時人們的心目中,“慕容垂”和“天下無敵”差不多就是同義詞,即使對拓跋珪來說,也是如此。當他驚悉此次是慕容垂親征,並且燕軍前鋒已逼近雲中時,嚇得不知所措,準備棄盛樂逃走,但問題是他能往哪兒逃?
從他派駐各部的心腹們回報的情況來看,答案實在很不樂觀!拓跋珪雖為一代雄主,雄才大略,但他待下刻薄寡恩,部下忠於他主要是出於恐懼而非出於愛戴,一旦碰上一個比他更厲害的對手,他的部下的忠誠度很難保證。在知道“可怕的慕容垂來了,那個厲害不得了的拓跋虔一仗就被打死了”的消息後,原本被拓跋珪打服的各部皆生二心,已經把盛樂的魏王當成了垃圾股,只要燕軍一到就有可能清倉大甩賣,以至一時之間,拓跋珪竟找不到可供避難的地方。
這是繼窟咄之亂後,拓跋珪遭遇的最大一次危機,或者可以說,比上次還要糟糕,上次至少還可以找到一個可供投奔的地方。在那幾天,拓跋珪可謂備受煎熬,深切體會到,什麼叫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的感覺了。
然而,或許就象古人認為的那樣,有天命的人總能逢凶化吉,遇難呈祥,拓跋珪在山窮水盡疑無路中無奈地苦撐了幾天,竟讓他再次迎來了柳暗花明又一村,和過去的不同點在於,上次救他的是慕容垂,這次救他的,則更具權威性,是老天爺!
在取得了一生中的最後一次大捷之後,慕容垂沒有絲毫的輕鬆與喜悅,他要去參合陂,去親自設奠祭祀死難將士,去呼喚倒在異鄉的孩子們回家……
如血殘陽映照下的參合陂,一副枯藤老樹昏鴉的慘澹景象,刨開淺淺的浮土,無數尚未完全腐爛的屍骨露了出來,山上山下呼親喚朋的哭聲頓時響成一片,聲震山谷。在哭聲中,後燕的將士們見到他們敬愛的老皇帝,那個曾象高山一樣讓人感到堅不可摧的偉岸身影,此刻卻只能在侍從的攙扶之下,蹣跚地走上祭壇。滿頭被風霜染白的鬚髮在清冷的晚風中微微顫抖,混濁的老淚靜靜地漫過眼角,沿著磨難刻在蒼老面龐上的一道道皺紋,滴落在血染的草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