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女兒出嫁需嫁妝,溫室建成缺種子。隨著種植面積的擴大,種子來源就成了問題。當時我在分區後勤工作會議上提出解決種子來源的“六個一點”(即:官兵休假歸隊帶一點;家屬來隊捎一點;親朋好友寄一點;上級機關發一點;附近市場買一點;自己溫室留一點)的方法,較好地解決了種子缺少的問題。我家屬來隊,每次都給邊防官兵帶些菜種。近年來,很多幹部家屬來隊,都忘不了給部隊帶菜種。

  崗巴邊防部隊戰士李偉,在高海拔地區倍嘗種菜的艱辛。為了在高海拔地區種出蔬菜,他利用休假機會,請教北京農科院杜武峰教授等10多名農科專家和技術員討學種菜技術,長時間吃住在溫室,細心調節晝夜間室內溫度,探索各類菜種的發育、生長和培育過程的規律,並善始善終地寫體會,不斷總結經驗,歸納總結了18種蔬菜培育、生長和管理的20條經驗,在海拔4800米的崗巴,征服了自然,種出了多種蔬菜,結束了過去官兵指甲凹陷、嘴唇開裂涌血的殘酷現實。他的種菜經驗和經歷在軍營傳為佳話,並稱他為高原“種菜大王”。

  位於藏西北無人區的昆木加哨所,駐地海拔4930米,四季飄雪,風沙瀰漫。哨所官兵不畏高寒缺氧的惡劣氣候,刨開厚厚的積雪,一錘一錘地敲走一米多深的凍土,又從3公里外的里孜河畔背土回填,風沙刮破了臉,嘴唇凍得發紫,手上血糊糊的裂口一道又一道,官兵們用艱辛的勞動建起了一座座半地下塑料大棚溫室,經過苦心探索、精耕細作,第一批蔬菜終于于1995年8月擺上了餐桌,官兵們曾為此激動地哭過。此後,該哨所官兵新鮮蔬菜一直自給有餘。

  現分管後勤工作的劉有林副司令員,為找出藏豬養殖“光長毛不長肉”的原因和內地豬種到西藏養殖成活率極低的原因,帶著軍需科的同志走訪民間10多名獸醫專家,刻苦鑽研分析野生動物生長規律,研究“內地豬”在高山雪嶺地的生存方式,總結歸納出修建保暖式豬圈,改善了養豬條件、產肉率大有提高。功夫不負有心人,科學終將戰勝自然。從第一座半地下溫室的建成,到玉米的種植成功,到養豬成群,再到大蒜、茄子、西紅柿等30多個蔬菜品種種植成功。這是發揚老西藏精神結出的碩果。

  近5年來,我們分區,連以上單位都建起了能保持完好的生活和生存條件的設備,自我生存和保障能力大大增強,取得了極大的經濟、社會和軍事效益。目前,北起日喀則古城,南到樟木口岸,東抵邊陲小鎮亞東,西到昆木加哨所,在1500多公里的邊防線上,一座座制式溫室和塑料大棚、保暖式豬圈、直線加方塊的農田、一間間機器轟鳴的加工房等,無不給高原軍營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組成了高原永凍層一個較為系統完善的自我生存保障體系。蔬菜自給能力達6至8個月,而且官兵能不同程度地常年吃到新鮮蔬菜。種出的各類蔬菜在旺季還拿到集市上供應。為保證冬季能有菜吃,官兵們把沙子洗淨曬乾,將蘿蔔、土豆等菜用洗淨的沙子蓋起來,以此冬儲保鮮;將大白菜、蓮花白等菜曬幾天後,存入地窖;還想法自制了泡菜、醃菜等。保證了四季均有菜吃。官兵們除了自己種菜外,還幫地方群眾搭溫室大棚、教種蔬菜技術,帶動了地方種植業的發展。

  1998年,總後和兩級軍區首長來到邊防一線,看到“生命禁區”創業無“特區”,看到奇蹟般的生機勃勃的蔬菜時,給予了讚揚。1998年日喀則分區被成都軍區評為“菜籃子工程”先進單位。

  第62章 赤心為民的典範——單傑(之一)

  賈永 劉永華 岳林才

  儘管風雪能夠包裹山川、包裹大地,卻包裹不下一位共產黨員對祖國、對西藏、對藏族人民的一片赤誠。

  儘管堅冰可以凝固千古高原,卻永遠無法凝固藏族同胞對共產黨、對“金珠瑪米”的真摯情感。

  今天,在藏東尼洋河兩岸,成千上萬富裕起來的藏胞虔誠地把一位28載奉獻雪域高原的上海籍軍人比作吉祥的化身,工布江達縣委、縣政府受他們的重託,上書中央軍委和解放軍總政治部,請求表彰這位無怨無悔赤心為民的縣武裝部部長--單傑。

  ●“不能讓藏族同胞,起來,就有愧於金珠瑪米的稱呼!”

  1988年4月,正當又一場暴風雪橫掃千里藏東高原的時候,36歲的單傑踏上了赴工布江達縣上任的行程。

  大卡車掙扎著爬上海拔4800米的米拉山口,展現在單傑面前的工布江達大地,是這樣一幅淒涼景象:成群的牛羊和飛鳥暴屍雪野,被大雪壓得幾近坍塌的一片片土坯房散落在山窪窪里。已是陽春時節,眼前的一切卻被大雪包裹著……

  從山頂到縣城120公里的冰雪路上,單傑的心也仿佛被厚厚的冰雪重重地擠壓著。翌日晨,帶著一路征塵的單傑便跟著縣上的救災隊下鄉去了。

  貧困和災情幾乎塞滿了每道山樑。見了金珠瑪米,村上人連忙獻上平時捨不得喝的酥油茶。捧著滾燙的酥油茶,單傑不由得淚就下來了。他動情地對隨行的武裝部的同志說:“藏族同胞是通過咱們解放軍認識共產黨的。當年老一輩砸碎了他們身上的枷鎖,今天,如果我們不能讓他們儘快富起來,就有愧於金珠瑪米的稱呼,就有愧於藏胞對共產黨、解放軍的一片真情。”當夜,單傑留在了鄉親們低矮的土坯房裡。借著酥油燈的亮光,他這樣寫道:“但願蒼生俱溫暖,不辭辛勞入山林;縱有千難和萬險,藏胞不富我不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