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英布軍戰敗逃走,渡過淮河。逃跑途中英布軍又和漢軍幾次交戰,皆不順利,等到逃到長江南面,英布身邊只剩下一百多人,可謂大勢已去。

  長江以南是長沙王吳芮的地盤,吳芮正是英布的老丈人。從英布戰敗哪裡都不逃只往這裡逃來看,就是想投靠這位老丈人。

  吳芮知道女婿的意圖,他也十分體貼,立刻派人聯繫英布表示願意和女婿一同逃亡,英布深信不疑,隨同帶人來到番陽。這就是英布的生命終結站。

  英布來到和吳芮約好的民宅接頭,吳芮沒有來,來的是一群手持兇器的當地居民。居民們群毆殺死了英布。

  到死他才知道,自己是被老丈人給賣了。

  可惜英布沒看過《鹿鼎記》,否則應該知道“就算是親生老爸,有了好處也會騙你”這句經典台詞。

  現實點來說吳芮出賣英布也是情非得已,他不死,吳芮就得死。大家不要忘記,先前幾個造反的諸侯王,被誅的同時,還會被滅三族。三族分別是父族、母族、妻族。吳芮這條池魚正是妻組成員。

  長沙王吳芮最終因為賣了女婿英布,得以苟安,算是異姓王中下場較好的——壽終正寢。

  餘波

  陳造反,好比一塊石頭入水,激起層層餘波。此餘波先波及彭越,再波及英布。這二位反也反了,平也平了,事情本該了了,可餘波還不肯平息。

  同年,陳降將歸漢後,密報說在陳造反時,燕王盧綰曾經派人到陳那裡跟他密謀。

  這下矛頭又指向了盧綰。

  盧綰是在前燕王臧荼被誅後才繼任的。繼任原因:這位和劉邦的關係非常之好。

  說來頗有點神奇的味道。盧綰的父親和劉太公是至交好友,盧綰和劉邦又是同一天生,兩個好朋友同一天生兒子,這在當地被引為佳話,鄉親們專門送酒上門以示慶賀。

  之後劉邦長大了,盧綰也長大了,這兩個同日出生的孩子竟然也如他們父親那樣非常要好。相鄰們再次轟動了,更引為佳話,二次送酒上門以示慶賀。

  之後劉邦起兵造反,盧綰一直跟隨在側,但由於能力問題,這位一直都沒立什麼大功。到劉邦登基後,也不好封賞。一直到,剿滅燕王臧荼戰鬥中,盧綰終於立下軍功。這時候劉邦終於逮到機會封賞他的好友。

  盧綰搖身一變成了燕王。

  二人就是這樣好的關係,有人一說盧綰造反,劉邦立刻派辟陽侯酈食其召盧綰進京。盧綰害怕,不得不怕啊,異姓王就剩他一個了,就推說有病不來。

  酈食其回來後,詳細報告說,盧綰謀反。

  二月,高祖派樊噲、周勃帶兵討伐燕王盧綰。

  赦免了燕地參與造反的官吏與百姓。立皇子劉建為燕王。

  自此,劉邦終於消除心頭隱患,完成了漢帝國初建面臨的第一大問題,異姓王隱患。

  剷除異姓諸侯王的過程,就是劉邦擁立同姓王的過程,已經做到這樣劉邦還不放心。

  為了警示後世子孫,鞏固中央政權,劉邦和群臣刑白馬之盟下,立下“非劉氏不王”的誓約。自此國之天下終成劉氏天下。

  劉邦耗費十年時間心力剷除異姓王,自己也在平叛英布的戰役中身中流矢,最終送命,可謂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他這麼下血本,以為給後世子孫掃清障礙,劉家江山得以永固。

  可萬萬想不到,再精密的構想也只能是構想。

  正是因為劉邦分封劉姓子孫,這些皇族貴胄有了“非劉氏不王”的金牌護身,漢惠帝死後其勢力就開始積聚膨脹,他們占據大片封地,掌有封地軍政、財政大權,到了文帝時期,已成國家之患,最終在景帝時,爆發了差點顛覆漢王朝的“七國之亂”。

  這既是劉邦老人家好心辦錯事,又是歷史車輪絕不會因個人之力而停滯轉向的力證。

  第二十一章 漢初建制發展

  漢初百廢待舉,秦末的諸侯混戰使得民生凋敝,擺在劉邦面前的首要問題就是恢復經濟,只有這樣才能在根本上鞏固政權。

  人民吃飽飯了自然不會造反,國家富強別人自然不敢欺負。

  面對這一迫切要求,劉邦採用“無為而治”作為漢初治國方略。

  “休養生息、與民休息、務在寬厚、約法省刑”這四個詞可以用來概括無為而治的精義。

  無為而治出自老子道德經。

  老子說:遵循道的法則來治國的人,不明確告訴老百姓應該怎麼做,不故意表彰那些所謂的“善”事,而是(自己)要以愚民之心對待之,老百姓之所以難治,是因為他們和君主一樣有智慧,所以以自己一個人的智慧去治理國家,(隨意妄為)是國家的不幸,而不以自己的智慧去治理國家,是國家的福氣。

  老子的這番話說的就是無為而治。

  說了這麼多,那麼什麼才是無為而治呢?

  老子在《道德經》中的多半文字都是以無為而治為中心的,“無為”即不去改變道的法則,而道是無形的,人們怎麼才能遵循它的法則而不出錯呢,那就是法律。

  再結合老子提倡統治者站在人民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和人民換位思考。

  我們可以直白地解釋成:漢初的無為而治,就是制定出人性化律法,用這種律法營造出治安良好的安定環境,這樣發揮空間有了,再將人民放進這個發揮空間,就甭管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