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荀攸的計策就是讓曹操主動去為這兩兄弟卸下心理包袱。

  依曹操現在的兵力與糧草,他不可能將河北直接吞下,攻打黎陽是虛張聲勢,打給這兩兄弟看,而後撤軍便是一個信號,是曹操久攻不下三軍疲敝無力再戰的信號,這樣的話,袁氏兄弟心裡頭等大敵曹操的威脅會降低不少,外部威脅降低,那麼就是內部矛盾爆發的時候。

  “此計甚妙,不過我還想做個修改,我攻不下黎陽,而後撤軍向南,佯攻荊州!”

  曹操咧嘴大笑,荀攸淺笑不語。

  眼角餘光瞧見正在心無旁騖練字的曹沖,曹操收起笑意怔怔出神。

  荀攸起身告辭,曹操回過神來與荀攸一同出門。

  走在府中庭院過道上,荀攸本不是一個多嘴的人,但是看到曹操這幅心事重重的樣子,也忍不住多口問了一句。

  “主公有何心事?”

  曹操不答反問。

  “我命人去請司馬家的仲達,去的人回來了嗎?”。

  荀攸趕緊說道:“此事下官疏忽,昨日就已回復,不過,那個司馬懿稱病不就。”

  曹操嘴角泛起冷笑,仰天望去,淡淡道:“年輕氣盛,不識時務。”

  若以士族而論,司馬家可謂稱得上在大漢建國前後便已立足中原,他們的祖先是在楚漢相爭之時便已有王爵,大漢四百年的歷史長河中,司馬家出過不少位高權重的高官,但在士族結黨營私形成龐大政治集團,門閥勢力的東漢末年,司馬家比不上在這個時期走上巔峰的袁家四世三公,而在朝綱**帝王昏庸的漢末,司馬家沒有趁勢而起,反倒是朝著有些沒落的趨勢在發展。

  幫助司馬家止住這個趨勢的人,是曹操。

  在曹操治下,不管是荀家還是太傅楊彪或是鍾家等等有名的士族,論底蘊與歷史,都比不上司馬家。

  司馬家與曹家的淵源,或者說與曹操本人的直接關係非常重要,曹操早年仕途坎坷,幾經沉浮,外放內調,升遷遭貶等等,在這個時期,曹操看透了漢室朝廷的風氣,同時也嘗遍人情冷暖,在這個時候,司馬家幫過曹操,曹操能夠出任洛陽城尉就是司馬家的司馬防舉薦!

  司馬防的兒子司馬朗現在在曹操手下當官,司馬家也重新走上正軌,並沒有湮沒在天下大亂的驚濤駭浪中,而現在,曹操親自命人去請司馬防另一個兒子司馬懿出山。

  司馬懿如今是個二十出頭的年輕小伙,本人才名不小,曹操能聽到他的名字,不是來源民間,而是荀彧舉薦。

  別人舉薦的人或許有提拔羽翼的嫌疑,但荀彧從不輕易在曹操面前舉薦人才,但凡他開口,那麼此人必定有過人之才,曹操肯定重視。

  只是沒想到司馬懿竟然拒絕了曹操。

  官渡之戰雖然曹操擊敗了袁紹,可從一開始便對曹操有偏見的文人墨客仍舊對曹操口誅筆伐,袁紹即便死了,也好似為國赴難慷慨就義,曹操反倒是坐實了國賊的名頭。

  平情而論,很多名士不願為郭嘉效力,與不願為曹操效力的理由都是一樣的。

  撇開那些迂腐的儒生一家之言,很多聰明人都瞧得出來郭嘉與曹操的野心,他們名為漢臣,實為漢賊。

  既然有野心,那麼就是在巧立名目拉攏人才為己效力,到了時機成熟時,必然會代漢自立,這樣的話,跟在郭嘉和曹操後面的文臣武將,就是一群亂黨,成了或許流芳百世,不成就遺臭萬年,所以沽名釣譽的名士才子們,寧可保留著些許微薄的好名聲,也不想冒險成為史書上被後來人斥罵抨擊的人。

  “他不願出仕,我也不強人所難了。”

  曹操這個時候並沒有為司馬懿的拒絕而惱怒或失落,司馬懿終究也只是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在眼下曹操身邊有不少出色謀士的時候,曹操還不會為了司馬懿而去三請四請。

  送走荀攸之後,曹操折返回書房,站在門邊,曹操望著專注練字的曹沖,心情突然複雜起來。

  天下至少五成人罵他是逆賊。

  可現在的他已經沒有了退路。

  往前是峰巔榮耀,往後是萬丈深淵。

  大漢四百年來一個又一個權臣最終是什麼下場?哪怕盛極一時最終也擺脫不了家破人亡的結局。

  曹操縱然想要交出軍政大權,讓曹家做一個漢室的忠臣英魂,但沒有了軍隊之後,曹家拿什麼來跟政敵周旋?那些被曹家壓迫打擊的官僚階級會像餓狼一樣將曹家吞噬。

  縱然身後洪水滔天,死後背負萬世罵名,此生註定不會泯然眾人,那麼,就朝著那條光芒萬丈的道路走下去吧。

  沉寂了兩年之後,中原和河北的戰事再一次爆發。

  這一次,與兩年前袁紹意氣風發揮軍南下不同,而是曹操揮軍十萬北上!

  大戰在即,一觸即發。

  關東戰歌再起,在曹操主攻河北一個月後,關西風雲突變!

  韓遂率領麾下八部將傾巢而出,從武威發兵直搗金城!

  馬超從去年秋天便開始防備韓遂,足足防備了將近半年時間,偏偏在春夏更迭之時,馬超放下了防備,卻在此時,被韓遂殺了個措手不及。

  金城向北以西的屬地全部淪陷,韓遂的部將燒殺搶掠,首先重創了馬超在金城北面的駐軍,而後集中兵力逐個擊破馬超在金城周邊的防線,最後兵臨金城,對金城形成了圍城之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