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或許應該是一個令天下人都震驚的消息,但是郭嘉僅僅是一聲輕嘆。

  “伯符臨終說了什麼?”

  面對郭嘉的背影,龐統實在猜不透郭嘉在想什麼。

  這個消息可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

  孫策威猛,彷如霸王再世,而孫權還不滿二十,江東政權很有可能迎來一場動『『dàng』』,郭嘉偏偏關心孫策臨終遺言?

  孫策死前召集文武,他的話,不是秘密,尤其是傳位託孤,都不能有一絲隱瞞,假如是秘密進行,手下心懷不軌的人能做出很多文章,關鍵的地方在於,孫策有兒子,傳位給孫權,必然有阻力,所以託孤肯定要公開。

  要讓江東所有人知道,是孫策自己把位子傳給了孫權,這裡面沒有任何可質疑的。

  平情而論,龐統對孫策也有幾分敬意,他的英年早逝,的確令人忍不住扼腕嘆息。請記住的網址,如果您喜歡天天不休寫的《三國之寒門天下》

  第一百一十五章 刻璽北方

  刻璽北方

  “孫策臨終前將討逆將軍與會稽太守的印綬掛在了其弟孫權的脖子上,對孫權說舉江東之眾,決機兩陣之前,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TXT電子書下載穩定,)孫策將孫權託付給張昭,不過孫策留下一句頗為耐人尋味的話給張昭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孫策死後,張昭帶著孫權前往軍營,並且親自扶孫權上馬,巡視三軍,孫權在短時之內暫時穩住了江東局勢。”[.]

  龐統說完之後,自己也陷入了深思。

  一開始聽到這個消息,以為是好事。

  但是,一個未滿二十歲的年輕人,能夠這麼短的時間裡穩定江東六郡的大局,既沒有政變,也沒有不攻自破,這一份能力與魄力,孫權恐怕並不是一個能夠小看的人。

  “孫家的人啊,永遠不知道他們留給了後人什麼。”

  郭嘉莫名一嘆。

  他也佩服孫策,因為江東的基業,是孫策一手打拼出來的。

  跟孫堅有關係嗎?有,利弊兩面都有。

  孫堅沒有給孫策留下寸土之地,僅僅是幾個舊將與數千兵馬,這是孫策得益孫堅之處,而弊端呢,孫堅在江東結怨結仇,這些債,孫策還不完,孫權也還不完,歷史上直到東吳滅亡才算正式煙消雲散。

  恰如孫堅到死都不知道他給孫策留下了什麼,孫策到死也不知道他給張昭的一句話會帶來怎樣的後果。

  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仗打不贏,就向西歸去,不用有顧慮,西歸,歸去哪裡?自然就是許昌朝廷。

  有了孫策這句遺言,也就不怪江東在危難之時,總有為數不少的投降派。

  孫策死的時候,孫權才十八歲,孫策看不出孫權有打仗的才能,生怕在戰爭來襲之時,孫家在孫權帶領下會有覆亡的危機,也許是出於這個考慮,他才給張昭囑咐了這樣一句話。

  可是孫策錯了,孫權打仗的才能不在衝鋒陷陣之驍勇,而在運籌帷幄之智謀。

  江東驚變,郭嘉算是心中早有準備。

  “派人去江東弔唁伯符,另外再幫我帶句話給孫仲謀,江東有難之時,我若能援手必義不容辭。”

  論輩分,郭嘉是與孫堅平輩論『交』,算年紀,郭嘉也比孫權年長十年有餘,從這兩方面來看,郭嘉對孫權是長輩對小輩。

  不過彼此的地位都是諸侯,在同一個層次上,又應該是平等而論。

  龐統按照郭嘉的吩咐離去。

  官渡之戰的形勢在這個月急轉直下。

  曹操不斷『『āo』』擾袁紹後方糧道,這讓袁紹頭疼不已,於是袁紹便派了大將淳于瓊去迎糧,將糧草囤聚在烏巢鎮。

  這場戰役對決的雙方是袁紹與曹操,可真正給勝負帶來決定性變化的人,卻是一個文人。

  許攸家人犯事下獄,許攸說情遭拒,於是便叛離袁紹投往曹營,順便將袁紹屯糧的地點透露給了曹操。器:無廣告、全文字、更贏話費

  曹操大喜過望,親率虎豹騎偷襲烏巢,樂進一馬當先將淳于瓊斬落馬下。

  烏巢大火沖天,數十萬大軍所需糧草被焚燒。

  曹操精銳盡出,夏侯淵,樂進,于禁,李典,曹仁,徐晃等等大將在曹操手下都發揮出了難以估量的能力。

  糧草被燒,卻也不是一時能被燒盡。

  袁紹得知此事後,帳前大將張頜請命率軍去救烏巢。

  可是袁紹卻自以為曹操偷襲烏巢,官渡大營必定疏於防範,於是派張頜與高覽率軍直襲官渡。

  “主公!烏巢大火不滅,糧草殆盡,這數十萬大軍將不攻自破!曹操用兵如神,他偷襲烏巢以快取勝,而他的大營,定有重兵把守!”

  張頜面帶焦急,苦口婆心地勸告袁紹。

  但是袁紹卻怒意盎然地反問道“曹操有重兵!難道你等就是酒囊飯袋嗎?難道我麾下的將士都打不過曹操的兵嗎?”

  張頜勸諫袁紹無果,只好硬著頭皮與高覽率軍去攻打官渡。

  久攻不下,張頜面對曹操官渡大營重重壁壘與時刻戒備的守軍仰天長嘆“庸主叫我如何輔佐啊!”

  袁紹一如既往地在關鍵時刻犯了錯誤,烏巢起火,他若率軍去援,至少能保全幾分糧草,哪怕撤軍,也有保障。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