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張頜與淳于瓊抵達函谷關已有數日,只在關前叫罵,並不下令攻城,似乎他們的叫陣只是為了走個過場。

  在武關的曹軍慘敗之前,張頜與淳于瓊的確只是給函谷關施壓,並沒有即刻攻城的打算。

  袁曹之間的戰略是奇襲武關,在武關淪陷後,函谷關的軍事力量將會大大減低,因為他們要西歸援救三輔。

  淳于瓊想要戰,張頜極力勸阻。

  張頜要等,等武關的戰報再做決定。

  可他沒有想到,等了數日,武關方面卻送來了曹軍慘敗的消息,攜殘兵敗將的夏侯兄弟仍舊在武關前進不得。

  函谷關是張遼鎮守,賈詡雖領了軍師中郎將的官職,卻並不對張遼任何軍事部署指手畫腳。

  賈詡倒是像個清閒的長者,每日在軍營帥帳中下棋看書,悠閒如故。

  這日,張遼帶著郭嘉的手書來到帳中,賈詡依舊淡然地跪坐在一旁,面前擺著棋盤,手捏黑子落定後,再捏起白子,思考半晌落了下去。

  “軍師還真是好興致。”

  張遼笑呵呵地來到賈詡面前,跪坐下來,拿過白子,看看棋局形勢,等待賈詡落黑子。

  賈詡淡淡一笑,問:“看來首戰告捷了。主公有何吩咐?”

  張遼的視線在棋盤上,輕聲回道:“主公說接下來袁紹會下令猛攻函谷關,令我等嚴加防範,至少要再拖延袁紹大軍五十日。”

  既然曹軍在武關敗了,那麼袁紹必定會下令強攻函谷關,拖延下去,袁紹每日的消耗都是天文數字。

  函谷關設在谷中,深險如函。東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號稱天險。關隘地處深險谷地,地勢險要,窄處只能容一輛馬車通行,所謂“車不方軌,馬不並轡”。而且由於這段黃河流域丘巒起伏,有中條山、崤山等阻斷,函關谷底成為附近地區唯一東西向平坦的通道,自然成為軍事要衝。==

  曾經秦國憑函谷關地利抵擋六國聯軍,函谷關的雄關之稱,非làng得虛名。

  “張頜,淳于瓊,將軍認為此二人,誰是此戰大敵?”

  賈詡始終不溫不火,不論智謀心計如何,到了他這個年紀,也算是修成正果,心緒不會大起大落,即便是意外,頂多也就是掀起微小

  o瀾。

  張遼若有所思地抬起頭,望著賈詡,輕聲道:“自然是張頜。”

  論身份地位,淳于瓊是高過張頜,在袁紹面前的分量,也是淳于瓊更勝一籌,但張遼只知道張頜是在平定黃巾時脫引而出被韓馥重用,後來袁紹入主冀州,改換門庭。

  而淳于瓊,除了政治資本高一些,本人並無突出戰績。

  打仗方面,張頜應該比淳于瓊強。

  這是張遼的看法。

  賈詡聽後,並不評論,淡淡道:“既如此,那就先消除張頜這個將軍視為大敵的人吧。”

  張遼面lu詫異之sè,繼而喜形於sè,問:“軍師可有妙計除去此人?”

  賈詡微笑著搖了搖頭道:“略施小計,可解眼前之局,卻不能永絕後患。”

  不管是解燃眉之急還是一勞永逸的計謀,張遼覺得多多益善,立即虛心請教起賈詡該怎麼做。

  袁軍南面大營

  淳于瓊得到袁紹從洛陽發來的命令,命他速戰速決,儘快拿下函谷關。

  “去請張將軍來我帳中議事。”

  淳于瓊高坐帥位,靜待張頜到來。

  從北面大營來到淳于瓊帥帳內,一表人才頗有儒將風采的張頜給淳于瓊見了禮,而後入座。

  淳于瓊廢話不說,直接將袁紹發來的軍令遞給張頜。

  張頜一邊看,一邊皺眉。

  函谷關易守難攻,這已經無須去證明。

  當年戰國七雄並立,六國聯軍都沒能攻克函谷關覆滅秦國,他與淳于瓊這六萬兵馬,要攻克函谷關是難比登天。

  不過形勢不能一概而論,郭嘉關中只有八萬兵馬,能調動的只有七萬,函谷關充其量前前後後只能有六萬兵馬。

  只要把郭嘉的兵馬消耗乾淨,函谷關自然也就能夠拿下。

  袁紹揮軍二十萬而來,曹cào有五萬兵馬的助力,總得有一方做炮灰,曹軍武關慘敗,炮灰的作用起到多少,消耗了多少太平軍?一千?三千?

  這些,張頜都不知道。

  他只知道,袁紹二十萬兵馬來打關中,即便打下來了,能剩下十萬兵馬,就是奇蹟。

  “這,淳于將軍打算如何行事?”

  張頜試探性地問淳于瓊。

  淳于瓊毫不在意地笑道:“明日便下令強攻函谷關,聽說坐鎮函谷關的是張遼,哼哼,無名小輩,不足掛齒,十日之內,我軍大旗必定豎立在函谷關城樓之上。”

  相比淳于瓊的履歷,張遼的確難以比肩。

  張頜眉頭緊鎖,淳于瓊這幅目中無人的態度,不是一個好兆頭。

  他沒有據理力爭好言相勸,因為都是徒勞。

  默默地轉身離開營帳,張頜打算還是看看明日形勢再做打算。

  如果張遼真的不知死活出關迎戰,那他倒是喜聞樂見這個局面。

  不過,這個可能性微乎其微,尤其是在見識了張遼在函谷關外的防守部署,不能說天衣無縫,可終究是阻力重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