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除了函谷關映shè的弘農與河東兩郡已經徹底宣告在今年chun天不可能恢復生產外,三輔之地周邊的郡縣仍舊有條不亂的加快恢復生息的步伐。

  此時此刻,正是智術之士勞心勞力的時候,實幹能力的高低就在這個時候體現的淋漓盡致。

  能不能在非常之時安撫好一方百姓,是考驗一個地方父母官的能力。

  郭齊調至長安,作為御史台長安的高官,他最近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考察各地官員在長安的政績。

  一個chun天,恰逢戰亂,能不能坐穩官位,就憑本事了。

  按常理來說,郭嘉此刻若不退回益州求得自保,至少也應呆在長安城內,可他卻下令率軍出長安前往東面鄭縣,打算在鄭縣安營下寨。

  他的目的很簡單,一方面是不讓戰火燒至三輔之地,另一方面是根據他計劃中的決戰地點而做出的決定,並且鄭縣距離函谷關和武關能讓情報來回減少一日。

  鎧甲披身,英姿颯爽的郭嘉騎上烈焰駒,率領大軍從長安東門而出。

  他把全部兵馬都調離長安,長安空虛,他不在意,這個關頭,長安對他而言,有沒有都一樣。

  袁紹和曹cào打入關中,沒了函谷關,等同沒有了長安。

  韓遂和馬騰如果趁機來犯,只要攻克陳倉,切斷郭嘉的糧道,長安會陷入孤立無援的處境之中。

  所以他在關中的兵馬傾巢而出,分兵守城是不智之舉。

  西面扶風郡有吳班與孟達所率一萬兵馬嚴防西北兩頭惡狼。

  東面函谷關有張遼三萬兵馬,東南的武關有嚴顏一萬兵馬。

  郭嘉自己所率,有錦帆軍兩萬,許褚典韋共一萬,陷陣營四千。

  這加起來滿共就八萬四的兵馬,實際上能夠投入對陣袁紹與曹cào的戰鬥中,只有七萬四。

  而袁紹和曹cào,加起來有二十五萬

  兵力對比上,對方是在郭嘉三倍以上。

  郭嘉怕嗎?怕也要打,既然怎樣都免不了一場大戰,那就豁出去打一次。

  勝了,他就是關西的無冕之王,威加四海

  敗了,灰溜溜回益州,過去五年的蟄伏付諸東流。

  隊形如龍,蜿蜒漫長,緩緩向東。

  郭嘉策馬在軍隊旁側,身邊同樣有三人騎馬在旁。

  甄豫,張續,張欽三人前來送行,此時此刻,頗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感慨。

  袁紹和曹cào的兵馬那麼多,郭嘉守不守得住關中,三人心裡都沒底。

  看著不斷向東的軍隊,三人不勝唏噓,多少有點兒憐憫的心情,或多或少都認為他們這是去送死。

  閒話不談,正事要緊。

  張續朝郭嘉拱手道:“使君吩咐的事情,商業協會已經辦妥,糧草皆以交給徐大人,至於使君要求的第二件事,那些工匠與勞力也已經在法大人的安排下前往華yin。第三件事,在下也已經吩咐周全,只要戰事一開,河北和荊州就會齊齊發動。”

  益州豪族們或許從未同心協力與一位君主共同拒當外敵,他們也是迫不得已,總不能眼看他們在關中投下的血本都打水漂了。

  他們帶來的糧草,都賣給了郭嘉充當軍糧,並且陸陸續續還在往長安運送。

  他們帶來修建豪宅和商鋪的工匠勞力,儘管不知道郭嘉要這些人做什麼,但還是聽從安排把這些人送去華yin,工錢比平常高五成,畢竟華yin距離潼關不遠,潼關再往東,就是函谷關。

  現在益州豪族漸漸變成了孤注一擲,如果郭嘉敗了,關中丟了,他們的損失是難以想像的巨大。

  富貴險中求。

  要是郭嘉能ting過這一關,好歹郭嘉與益州豪族算是同甘共苦過,兩方關係能夠更加緊密,利益結合也更加牢固。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今日諸位施以援手,嘉銘記一生。”

  平心而論,郭嘉儘管知道兩方沒什麼感情可談,如果不是出於利益,益州豪族也不可能現如今眾志成城地站在他這一邊,但他還是要記住他們的好。

  記人之善,忘人之過。

  沒有什麼冤讎解不開,也沒有人是天生的死對頭。

  反正益州豪族現如今也明白,跟著郭嘉hun,總比跟著其他諸侯強。

  袁紹名頭很大,手下士族豪族林立,卻不見得益州豪族被袁紹統治就能過上比現在更好的日子,階級都是一層壓一層,權勢也是強壓弱,高臨低,沒有低層的人,也就沒有所謂高層的群體。

  就好比關中日後興起新的豪族,底蘊與勢力,顯然就不如益州豪族。

  “使君言重了,時局緊迫,我等也就不耽誤使君的時間了,在下謹代表益州商業協會祝使君一戰功成,令關中免遭豪強荼毒。”

  張續面lu鄭重之sè,甄豫與張欽也帶著幾分緊張的表情。

  他們都怕打仗,而不是每天做著發國難財美夢的jiān商,和氣生財才是他們追求的環境。

  郭嘉也不多言,拱手還禮後策馬揚長而去。

  蒼茫天幕下,三萬四千人的軍隊jing神抖擻,戰意盎然地想著東面

  i近。

  在關中,郭嘉只有四位謀士可用,法正,龐統,賈詡,徐庶。

  徐庶留在長安,雖說長安不設防,卻也要有人維持大局。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