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關中易主,郭嘉傷亡最少,卻獲利最大。

  誰讓郭嘉兵馬最強呢?

  返程的路上,郭嘉想著心事,劉協最後幾乎是用乞求的語氣讓他為漢室出一份力,郭嘉答應了,卻口是心非。

  就算郭嘉想要真的效忠劉協,他麾下的文臣武將全都不會答應。

  益州的官員也不會答應。

  因為利益。

  在郭嘉這裡,他們只有一個主公,郭嘉效忠了劉協,他們不但地位降低,更要被無數士族壓在頭上,他們怎會答應?

  “主公,去冀州送信的人回來了。”甘寧策馬來到郭嘉身旁,發現郭嘉精神不佳,低聲稟報了消息。

  郭嘉隨意地問道:“袁紹怎麼說?”

  甘寧搖頭道:“袁紹沒有表態。”

  長長一嘆,郭嘉對這位袁本初實在是無語得很哪。

  在擊潰南匈奴,得知天子回到洛陽後,郭嘉就派人去冀州給袁紹送信,希望袁紹將天子接到冀州去。

  論屬地,拿下了并州的袁紹是距離洛陽最近的,可迎接天子豈是兒戲?袁紹在并州的屬下就算得知消息,也未必敢自作主張。

  決斷,還是得由袁紹來做,這樣一來,實際上在許昌的曹操就更近。

  袁紹沒有張燕所率黑山賊騷擾,崛起之路平坦無阻,已經將公孫瓚逼入絕境,袁紹無疑是強大的,如果挾天子令諸侯的是袁紹,是不是袁紹就更加強大?

  郭嘉不這麼想,天子帶著百官,在洛陽是苟延殘喘,但是如果到了諸侯那裡,就成了強大的政治集團。

  帝黨一派的士族會與擁立諸侯一派的士族產生激烈衝突。

  真要是迎了天子的袁紹,他掌控不了局面,就以現在袁紹將他三個兒子分別派去三個州的作為,郭嘉就認定了袁紹絕不是一個能夠主宰大局的人物。

  三個兒子去三個州,是制衡嗎?

  不

  是隱患兄弟不服,禍起蕭牆

  相反,曹操是出色的政治家,他能夠從容把天子當做一面號令諸侯的大纛,又能壓制住局面。

  歷史上帝黨一派士族在曹操眼皮底下玩過不少陰謀詭計,但都被曹操輕而易舉地化解。

  郭嘉現在所認知的曹操,可以直接說曹操太虛偽了

  曹操一面不承認廢了舉孝廉,一面又唯才是舉,數度下達求賢令。

  典型掛羊頭賣狗肉。

  而若是讓他將天子握於掌中,對外打著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旗號,實際上卻是給曹家自已打江山,這樣的人,不虛偽嗎?

  不過,他正是名副其實的梟雄

  對郭嘉而言,派人去給袁紹送信,是希望袁紹將天子迎去鄴城,這樣,既能限制袁紹,又能遏制曹操,一舉兩得。

  關鍵就是,袁紹怎麼做

  袁紹在冀州鄴城頭疼呢。

  鄴城州牧府中,袁紹坐在主位上,堂下文武齊至。

  送走了郭嘉送信的使者後,袁紹就下令文武來鄴城議事。

  “你們說,郭嘉是什麼意思?天子逃回洛陽,既然郭嘉得知,並且已經親自前往洛陽,他為何派人來給我報信?為什麼他不將天子迎去成都?”

  袁紹曾經想要擁立劉虞為帝,因為他覺得他能掌控劉虞,這樣他就能站在政治制高點上打壓異己,而後等蕩平四海後,再行禪讓,名正言順讓袁家君臨天下。

  可現在,他捉摸不定劉協會不會被他掌控,尤其是劉虞是漢室宗親,卻不是帝王正統,劉協是先帝血脈,雖說是董卓廢立扶植起來的天子,可天下人始終認為劉協是正統皇帝,作為四世三公的袁家,袁紹面對劉虞可以從容不迫,面對劉協的話,骨子裡的君臣之別,讓他畏首畏尾。

  再加上袁紹想不通郭嘉為什麼把這個機會送給他,是好意呢,還是包藏禍心呢?

  堂下謀士中一人出列,斯文謙和,頗具儒風,正是沮授。

  沮授不同其他舉孝廉出身的士族,他是舉茂才出仕,茂才,是一州之地每年一個名額,從等級上是比孝廉要高出很多。

  沮授胸懷大志,擅長謀略,早在投效袁紹時就給袁紹進獻過一統河北的戰略。

  其中就包括一統冀州,青州,并州,幽州,先後次序就是先拿下冀州,再攻伐青州,拿下并州後揮師北上幽州統一河北。

  按照這個戰略,袁紹十年不到的時間裡,從一個渤海太守,即將成為屬地天下第一廣的諸侯。

  並且在這一戰略中,沮授早已對袁紹說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計劃。

  不過,沮授用的是“挾”,毛玠給曹操獻策是用“奉”,一字之差,判若雲泥,從政治角度來看,就是高低之間。

  此時沮授面帶微笑,他料想袁紹當年對他的策略十分滿意,現在機會來了,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一統天下指日可待。

  “主公,此乃天賜良機,可不能坐失啊。郭嘉不敢挾天子令諸侯,是因郭嘉出身卑微,屬地不過區區一個益州,就算他拿下了關中,可關中荒無人煙,在初期,他甚至要分兵據守益州與關中,實力不升反降,所以,他要是挾天子令諸侯,恐怕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可是主公不同,主公屬地之廣,兵馬錢糧之多,天下誰人能比?主公將天子接到鄴城,天下諸侯又有誰敢說三道四?”

  沮授的分析十分精準,袁紹迎天子,名正言順,也沒有諸侯敢質疑袁紹。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