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
頂好啊,頂好!
人們還在生活,婚喪嫁娶,柴米油鹽。這就是人民,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即使在暴虐戰火中仍然固執的渴求著幸福的人民,他們被爭取、被利用、被保護、被犧牲。他們漫無目的,盲目生長,他們無知無畏,在暴力面前軟弱無能隨波逐流,他們貪圖安逸,對身邊的危機無動於衷麻木不仁。
然而,我卻寧願相信他們,因為到最後,總是他們在選擇前進的方向。他們就像是泥土,一直被踐踏卻總能開出鮮艷的花。他們會永遠存在著,所有看似偉大的會留下名字的人都將死去,只有他們永遠活著。
談判桌邊有八個腦袋在聲嘶力竭的叫嚷著,說:聽我的!
我卻相信最後人民會挑選出最適合的那一個,這片土地會找到最適合的人,那個人可能不高貴也不年青,他不會像虞嘯卿那樣風骨綽絕,也不像小書蟲子那麼中國少年,他不會是張立憲,也不會是龍文章,但是他可以給出和平。
所以我累了,我覺得我可以休息了。
鮮紅的血從我的手腕上流出來,一滴一滴的滲進泥土裡,這些年,我們用鮮血與身體澆灌這片土地,我們的土地。
這片沉默的土地與這土地之上平淡的生活,讓不計其數的人為它犧牲。
比如我,比如張立憲,比如龍文章,比如我所有死去的兄弟們……我們為了它灰飛煙滅,為了它被人利用,當作籌碼,推來換去,用自己的全部身家性命,過去未來的希望與喜悅,換成地圖上的一寸河山,一串數字,一份閃閃發光的功業,然後放到某一個人的頭上。
我們被利用,然而,我們心甘情願!
我閉上眼睛,我不知道,在我看不到的某一個地方,某個剛滿了月的孩子在滿桌的物件里抓起了一支筆,身邊的長輩們歡呼著抱起他,說這娃娃長大怕是要學文章,要做大事呢。
我只看到我的眼前慢慢亮起來,空氣里瀰漫著滇西邊疆小城裡特有的溫熱的潮濕,午後的陽光明媚無比,張立憲雙手扶在腰帶上從陡坡下面向我走過來。
他戴著美式的寬檐帽,翻起一側邊角,襯衫的輪廓筆直分明,軍靴上打著綁腿,乾淨的要命。
我張開手臂攔住他。
他看著我笑,笑容清澈,我很想不通,他明明已經不年輕了,為什麼眼睛裡沒有一絲蒼老的痕跡。
他本應有個美好的未來,平安喜樂,心滿意足,然而他在這場戰爭中神形俱毀,心碎而死。
我看到河山破碎硝煙瀰漫,我看到黝黑的土地上在萌出新生的芽,戰爭或者還會繼續,這片土地或者還會吞沒更多的鮮血與生命,可我卻相信,那些枝芽會生長會纏繞,最後包裹我們的刀,那把鋼刀上染著我的血,那把鋼刀上也染著他的血,那把鋼刀上還染著無數侵入者的血,最後它們都融入了泥土。
我看到青的山綠的水,我看到春風又過了江南岸,我看到十萬大山揚起波濤。
我們的人生已經走完,我們這一生害死過很多人也救過很多人,我們擁有無數渴望與欲望,我們只希望最後問心可無愧。
我們都已經死去,我們沒有留下名字,我們是炮灰,然而心甘情願!
——全文完——
當我們碰上“半圓”,請看我銷魂的背影~~~~
後記
曾經我很喜歡寫後記,好像還有很多話要說,可是現在越來越沒有這種感覺了,我覺得這是個好現象,我終於不用再嘮嘮叨叨的把文中的內容重複一遍,而是可以聊一些更原始的動機與初衷這一類的東西。
龍文章有一個朋友叫華盛頓吳,他給自己改了個名字叫華盛頓。這個世界有無數的名將,無數開國元勛,然而華盛頓是特別的。我一直覺得現在的美國並非開始於《獨立宣言》,而是在那八年後的一個簡短的儀式上。
在傑弗遜設計中,華盛頓誠懇而尊重的向議會交還軍權,即使最初大陸會議給予他的只是一個空殼的司令,而現今的軍隊幾乎為他私人所有。他向議員們鞠躬而議員們只需要手觸禮帽還禮,這代表組建並領導軍隊的權利只是由民眾在特別的時刻自願交付於某一個人,那麼在特別的時期結束之後把這樣的權利交還給民眾是理所應當的,軍隊將被納入民權政府的行政分支。戰爭是特別時期的特別狀態,在槍桿子裡打出的政權不能由槍桿子統治,打江山的人並非會是坐江山的好人選,所以當戰爭過去,軍人理應把原本從民眾手中得到的,暫時統治國家的權利交還給民權的政府。
無論現在的美國是怎樣,但是在它成立的最初,它曾經有幸被一群紳士治理過,我無法用統治這樣的詞,因為那些人可能並不喜歡如此居高臨下的字眼。傑弗遜、富蘭克林……等等,他們都曾像華盛頓那樣“秉持正直的熱忱,獻身效勞國家”並相信“這個政府是自己選擇的,不曾受人影響,不曾受人威脅,是經過全盤研究和深思熟慮而建立的,它的原則和它的權力分配是完全自由的,它把安全和活力結合在一起,而且本身就含有修正其自身的規定。我們政治制度的基礎是人民有權制定和變更其政府的憲法。可是憲法在經全民採取明確和正式的行動加以修改之前,任何人都對之負有神聖的履行義務。人民有權力和權利來建立政府,可這一觀念是以每人有義務服從所建立的政府為前提的……”
作為將軍,華盛頓從未百戰百勝;作為總統,他有過很多失誤,然而作為理想者,他在道德上的光輝足光耀後世。他創造了一個罕見的奇蹟,個人的私慾與對權利的欲望難得的臣服於高貴的理想,在那個到處還是國王、君主、世襲制的時代,新興的美國在那短短的幾分鐘內奠定了基礎,也由此開始了它兩百年來的興盛。
生死線和團長都是大戲,人物眾多,為什麼會選擇這三個人來寫這篇文章,演員的移情作用當然存在,不過我也是真的特別喜歡這三個人。
龍團座是我見過的最偉大的人,並非所有人都有機會做華盛頓,有天時地利與才華機遇不折不扣的完成自己的理想,羅普大眾都是軟弱而迷茫的,於是他對前途的陰暗與不自信甚至更增添了他真實的魅力,讓他最後的堅守與寬容看來那樣難能可貴。
張立憲是我心目中的騎士,他正直,兇悍,優雅,忠誠,然而善良單純。
而龍烏鴉,我總是無法形容他,因為一提起他,我就忍不住想要流淚,我只是想說,曾經有那麼一隻烏鴉,如果他做得都是好事,我們會把他的故事說給別人聽。
有人說龍團座的對照系應該是虞嘯卿,可我卻不覺得,龍團座一生想做虞嘯卿而不得,因為他歸根到底還是個理想主義者,他與張立憲才是一類人。
這幾天反覆看了這篇文,發現最讓我有感覺的,還是張立憲哭著問團長國在哪裡。
這篇文是一邊看劇一邊寫的,起初我追著電視台的步子走,我不知道最後會發生什麼,我與團座一樣的對未來充滿了渴望與惶恐,而最後,一切應該發生的事都發生了,我的傷感與憤怒在某種意義上與龍團座也是合體的,這比較少有寫作方式,當我寫第一個字的時候,我並不知道最後會怎麼樣。
國在哪裡?
當時的感覺身臨其境,我就像那個迷茫的孩子,我是張立憲,我在想當時最讓他崩潰的是什麼?
是家國。
現在,問和平時的我們,即使我們不承認中國是某個具體的政權,具體的政黨,可是我們都知道國在哪裡,那不是一寸河山一群人,那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是它存在,它的存在本身就會給人以力量。
可是追回到當時,那樣的混亂中,誰可以明明白白的說一句,國在哪裡?
從龍文章那裡,死啦拿走了名字,那是一種責任與使命。
從張立憲這裡,死啦拿走了刺刀,這是一種武器與抗爭。
而最後,他找到了他的家國,最樸素的家國,《生死線》里有一句話我非常喜歡:活著,能救一個中國人就救一個中國人,能殺一個日本人,就殺一個日本人。
我只是希望到最後,人們戰鬥的一切目的是為了和平。
我熱愛所有不甘被奴役卻又熱愛和平的中國人。
權勢、資源、占有,贏過所有人並不會讓一個國家長久的強大,真正的強大是一種制度,這種強大不會來自於哪個英雄,而來自於某種制度下全體國民的參與和創造。
好的制度會成為一種土壤,只有在優質的土壤上才可能開出繁茂的花,華盛頓與他的朋友們固然是偉大的,可是我們也不能忽略200百年前的美國,當時的思潮,當時人們的信仰,是這樣的土壤上生長出了像華盛頓和富蘭克林這樣的人物。
所以,回到團長,回到當時的中華,我一直覺得簡單的追討虞嘯卿們是不厚道的,因為他們沒有土壤。
人們還在生活,婚喪嫁娶,柴米油鹽。這就是人民,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即使在暴虐戰火中仍然固執的渴求著幸福的人民,他們被爭取、被利用、被保護、被犧牲。他們漫無目的,盲目生長,他們無知無畏,在暴力面前軟弱無能隨波逐流,他們貪圖安逸,對身邊的危機無動於衷麻木不仁。
然而,我卻寧願相信他們,因為到最後,總是他們在選擇前進的方向。他們就像是泥土,一直被踐踏卻總能開出鮮艷的花。他們會永遠存在著,所有看似偉大的會留下名字的人都將死去,只有他們永遠活著。
談判桌邊有八個腦袋在聲嘶力竭的叫嚷著,說:聽我的!
我卻相信最後人民會挑選出最適合的那一個,這片土地會找到最適合的人,那個人可能不高貴也不年青,他不會像虞嘯卿那樣風骨綽絕,也不像小書蟲子那麼中國少年,他不會是張立憲,也不會是龍文章,但是他可以給出和平。
所以我累了,我覺得我可以休息了。
鮮紅的血從我的手腕上流出來,一滴一滴的滲進泥土裡,這些年,我們用鮮血與身體澆灌這片土地,我們的土地。
這片沉默的土地與這土地之上平淡的生活,讓不計其數的人為它犧牲。
比如我,比如張立憲,比如龍文章,比如我所有死去的兄弟們……我們為了它灰飛煙滅,為了它被人利用,當作籌碼,推來換去,用自己的全部身家性命,過去未來的希望與喜悅,換成地圖上的一寸河山,一串數字,一份閃閃發光的功業,然後放到某一個人的頭上。
我們被利用,然而,我們心甘情願!
我閉上眼睛,我不知道,在我看不到的某一個地方,某個剛滿了月的孩子在滿桌的物件里抓起了一支筆,身邊的長輩們歡呼著抱起他,說這娃娃長大怕是要學文章,要做大事呢。
我只看到我的眼前慢慢亮起來,空氣里瀰漫著滇西邊疆小城裡特有的溫熱的潮濕,午後的陽光明媚無比,張立憲雙手扶在腰帶上從陡坡下面向我走過來。
他戴著美式的寬檐帽,翻起一側邊角,襯衫的輪廓筆直分明,軍靴上打著綁腿,乾淨的要命。
我張開手臂攔住他。
他看著我笑,笑容清澈,我很想不通,他明明已經不年輕了,為什麼眼睛裡沒有一絲蒼老的痕跡。
他本應有個美好的未來,平安喜樂,心滿意足,然而他在這場戰爭中神形俱毀,心碎而死。
我看到河山破碎硝煙瀰漫,我看到黝黑的土地上在萌出新生的芽,戰爭或者還會繼續,這片土地或者還會吞沒更多的鮮血與生命,可我卻相信,那些枝芽會生長會纏繞,最後包裹我們的刀,那把鋼刀上染著我的血,那把鋼刀上也染著他的血,那把鋼刀上還染著無數侵入者的血,最後它們都融入了泥土。
我看到青的山綠的水,我看到春風又過了江南岸,我看到十萬大山揚起波濤。
我們的人生已經走完,我們這一生害死過很多人也救過很多人,我們擁有無數渴望與欲望,我們只希望最後問心可無愧。
我們都已經死去,我們沒有留下名字,我們是炮灰,然而心甘情願!
——全文完——
當我們碰上“半圓”,請看我銷魂的背影~~~~
後記
曾經我很喜歡寫後記,好像還有很多話要說,可是現在越來越沒有這種感覺了,我覺得這是個好現象,我終於不用再嘮嘮叨叨的把文中的內容重複一遍,而是可以聊一些更原始的動機與初衷這一類的東西。
龍文章有一個朋友叫華盛頓吳,他給自己改了個名字叫華盛頓。這個世界有無數的名將,無數開國元勛,然而華盛頓是特別的。我一直覺得現在的美國並非開始於《獨立宣言》,而是在那八年後的一個簡短的儀式上。
在傑弗遜設計中,華盛頓誠懇而尊重的向議會交還軍權,即使最初大陸會議給予他的只是一個空殼的司令,而現今的軍隊幾乎為他私人所有。他向議員們鞠躬而議員們只需要手觸禮帽還禮,這代表組建並領導軍隊的權利只是由民眾在特別的時刻自願交付於某一個人,那麼在特別的時期結束之後把這樣的權利交還給民眾是理所應當的,軍隊將被納入民權政府的行政分支。戰爭是特別時期的特別狀態,在槍桿子裡打出的政權不能由槍桿子統治,打江山的人並非會是坐江山的好人選,所以當戰爭過去,軍人理應把原本從民眾手中得到的,暫時統治國家的權利交還給民權的政府。
無論現在的美國是怎樣,但是在它成立的最初,它曾經有幸被一群紳士治理過,我無法用統治這樣的詞,因為那些人可能並不喜歡如此居高臨下的字眼。傑弗遜、富蘭克林……等等,他們都曾像華盛頓那樣“秉持正直的熱忱,獻身效勞國家”並相信“這個政府是自己選擇的,不曾受人影響,不曾受人威脅,是經過全盤研究和深思熟慮而建立的,它的原則和它的權力分配是完全自由的,它把安全和活力結合在一起,而且本身就含有修正其自身的規定。我們政治制度的基礎是人民有權制定和變更其政府的憲法。可是憲法在經全民採取明確和正式的行動加以修改之前,任何人都對之負有神聖的履行義務。人民有權力和權利來建立政府,可這一觀念是以每人有義務服從所建立的政府為前提的……”
作為將軍,華盛頓從未百戰百勝;作為總統,他有過很多失誤,然而作為理想者,他在道德上的光輝足光耀後世。他創造了一個罕見的奇蹟,個人的私慾與對權利的欲望難得的臣服於高貴的理想,在那個到處還是國王、君主、世襲制的時代,新興的美國在那短短的幾分鐘內奠定了基礎,也由此開始了它兩百年來的興盛。
生死線和團長都是大戲,人物眾多,為什麼會選擇這三個人來寫這篇文章,演員的移情作用當然存在,不過我也是真的特別喜歡這三個人。
龍團座是我見過的最偉大的人,並非所有人都有機會做華盛頓,有天時地利與才華機遇不折不扣的完成自己的理想,羅普大眾都是軟弱而迷茫的,於是他對前途的陰暗與不自信甚至更增添了他真實的魅力,讓他最後的堅守與寬容看來那樣難能可貴。
張立憲是我心目中的騎士,他正直,兇悍,優雅,忠誠,然而善良單純。
而龍烏鴉,我總是無法形容他,因為一提起他,我就忍不住想要流淚,我只是想說,曾經有那麼一隻烏鴉,如果他做得都是好事,我們會把他的故事說給別人聽。
有人說龍團座的對照系應該是虞嘯卿,可我卻不覺得,龍團座一生想做虞嘯卿而不得,因為他歸根到底還是個理想主義者,他與張立憲才是一類人。
這幾天反覆看了這篇文,發現最讓我有感覺的,還是張立憲哭著問團長國在哪裡。
這篇文是一邊看劇一邊寫的,起初我追著電視台的步子走,我不知道最後會發生什麼,我與團座一樣的對未來充滿了渴望與惶恐,而最後,一切應該發生的事都發生了,我的傷感與憤怒在某種意義上與龍團座也是合體的,這比較少有寫作方式,當我寫第一個字的時候,我並不知道最後會怎麼樣。
國在哪裡?
當時的感覺身臨其境,我就像那個迷茫的孩子,我是張立憲,我在想當時最讓他崩潰的是什麼?
是家國。
現在,問和平時的我們,即使我們不承認中國是某個具體的政權,具體的政黨,可是我們都知道國在哪裡,那不是一寸河山一群人,那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是它存在,它的存在本身就會給人以力量。
可是追回到當時,那樣的混亂中,誰可以明明白白的說一句,國在哪裡?
從龍文章那裡,死啦拿走了名字,那是一種責任與使命。
從張立憲這裡,死啦拿走了刺刀,這是一種武器與抗爭。
而最後,他找到了他的家國,最樸素的家國,《生死線》里有一句話我非常喜歡:活著,能救一個中國人就救一個中國人,能殺一個日本人,就殺一個日本人。
我只是希望到最後,人們戰鬥的一切目的是為了和平。
我熱愛所有不甘被奴役卻又熱愛和平的中國人。
權勢、資源、占有,贏過所有人並不會讓一個國家長久的強大,真正的強大是一種制度,這種強大不會來自於哪個英雄,而來自於某種制度下全體國民的參與和創造。
好的制度會成為一種土壤,只有在優質的土壤上才可能開出繁茂的花,華盛頓與他的朋友們固然是偉大的,可是我們也不能忽略200百年前的美國,當時的思潮,當時人們的信仰,是這樣的土壤上生長出了像華盛頓和富蘭克林這樣的人物。
所以,回到團長,回到當時的中華,我一直覺得簡單的追討虞嘯卿們是不厚道的,因為他們沒有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