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齊達在家裡休息了一天。張華謹守著步步為營的準則,噓寒問暖,卻絕不過於接近,倒也沒有造次。

  接下來,因為已經有了上一次的經驗,除了選種是齊達親力親為外,往後的事情都有做熟了的役夫動手,齊達倒也沒有怎麼操勞。

  倒是田野山地里的野稻,如今正是開始生長的時候,所以齊達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到了這裡。而張華,每每公事之餘,便陪著齊達滿山野的跑,有時候一去就是好幾天,兩人便駕著馬車帶著乾糧歇在野外。

  只是,齊達晚上歇息的時候依舊不接受別人的近身。每每有人靠近,便立時驚醒。有時候,張華逼得緊了,夜夜故意親近,便會見到齊達半夜翻來覆去夢魘的樣子。

  張華有時候也忍不住嗟嘆,不過他經歷過齊達在京庾隱環伺在側、而他鞭長莫及只能對月嗟嘆的日子,所以耐性十足。

  這樣兩個多月下來,齊達的試驗田裡斷斷續續的多出了百十株野稻禾,而庾隱後來送來的種子種下去的稻穀也成熟了,收穫了大量種子。不過,這一回因為只是想要育種,並沒有雜交的環節,所以齊達還要在西邊相較乾旱的試驗田裡進行種子試驗。

  而張華,終於慢慢的獲得了齊達潛意識的認可。至少,偶爾的近身行為,不會再遭遇到齊達警惕的閃避乃至反擊行為。

  ——————

  雜交水稻的事情,到底沒有那麼容易。通常是,當季野生稻與占城稻雜交,然後產量突然增加,次季再種,產量便開始良莠不齊了。再往下,便幾乎沒有沒有什麼良種了。如此,齊達不說,張華在一邊看著就替他氣餒不已。

  齊達不得已,只得在得到良種之後,反反覆覆的試種然後進行淘汰。為了保證種子不是因為再次的雜交而變異,每次試種不同的種子之間都得遠遠隔開,好在這裡天氣通年適宜,所以齊達便將相鄰的田地之間種植的稻穀時間錯開,倒也硬是被他把一百畝的土地利用得一片空地不留。

  不過,也是因此,齊達幾乎通年不得休息。如果不是張華堅持,還有齊又左成的挽留,齊達幾乎就要搬到外邊試驗田邊上居住去了。

  在試驗之外,齊達還按照出京前一年三次估計的時間,給皇帝送去最新出來的,他認為比較好的稻穀種子,每樣十斤左右,保證皇帝在試種之外還有一頓吃的。

  每月月中的時候,齊達會收到庾隱從京中寄來的信。信里寥寥數筆或者記錄京里新近發生的趣事,或者說一些官場起落,有時候還會隨信附送一些精巧的小禮物,不甚值錢,卻費足心思。

  張華曾經趁齊達不留意的時候偷偷翻過幾回那些書信,見除了一些軼事趣聞之外,確實沒有什麼詆毀挑撥的話,想想庾隱那麼個驕傲的人,應該也不屑於做這種小人姿態,於是也就放下不再管了。

  雖然庾隱極少說到他自己的情況,然後齊達還是可以從那、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偶爾露出的隻言片語看出庾隱現如今在京城的處境並不怎麼好。

  當初庾隱借著無意中齊達這裡得到的消息幫助庾氏躲過了皇帝的清洗,然後挾此功與裴氏的支持,取得了庾氏內部的絕對控制權。但是,也僅止於取得而已。庾氏在野多年,憑藉經商勉強維持家族不敗,但是彼此之間早已離心,一個個眼底都只剩下了孔方,若不是庾隱手段高超,庾氏只怕早在皇帝初初動手的時候就死在了沙灘上。而庾隱正是乘此危機,挾大功與裴氏助力,方才獲得了庾氏內部的絕對掌控權。

  如今危機已過,庾隱也失卻了裴氏那邊的助力,甚至,裴氏為了報被迫和離之仇,還聯合其他世家孤立庾隱,所以如今庾隱在庾氏內部的情況,雖不至於舉步維艱,可也實在不妙。

  可是,就算是猜出庾隱處境不妙又如何,齊達現在,都還不知道該拿什麼臉去見庾隱。而且,對於庾隱的問題,他一個從小生長在鄉下,見過的最大的家庭也不過是自己家裡養的那一群以母兔為核心的百十隻兔子家庭。對庾隱的那一隊爛攤子,他根本給不出任何有建設性的意見。

  所以,就當做不知道吧。

  每到年節的時候,齊達就給庾隱送一些這邊的特產,諸如珊瑚玳瑁珍珠什麼的,反正這些也花不了多少錢,然後送過去。也算是一片心意。

  當然,還有田雨俊俊李度等人也不能漏下。

  至於入了宮的毛穎,卻是只能當她不存在了。

  ——————*

  種子雖然還沒有成功,但是張華以交州刺史的身份,請求齊達每年把他做種子試驗多出來的種子拿給當地農民試種。雖然不能留種,但是齊達試驗田裡出來的種子,當季的產量卻是保證的。而跟著齊達的役夫全是本地人,都是他們自己做的事情,對於齊達的種子,他們自然是知道的。所以,不需要張華下什麼告農書,只得齊達一聲允許,他們立時便領了種子回家種。而他們的鄰居村人之類的,也是早就聽他們念叨炫耀過無數回的,所以也是半信半疑的領著種子回家種了。

  一季過後,齊達的種子在合浦附近迅速走俏。第二季的時候,齊達差點連自己留種試驗的都不夠。不得已之下,張華又辟了二百畝官田專門給齊達培養種子。

  達培育的雜交稻還沒有面世,可是名聲卻已經在交州傳揚開來了。

  第92章

  就在齊達名聲漸顯的同時,張華的在交州的努力也逐漸顯出他的成果來。

  交州本來就多銀銅礦脈,之前這些一直把在士家手裡,朝廷除了眼饞之外什麼也做不了。可是現在,這些都到了朝廷手裡。有了錢,做事可就方便多了。

  此外,還有齊達的水稻,雖然現在名聲還沒有傳到外邊去,可是交州農人從中間得到了無數好處卻是真的,連帶著張華這個刺史也被人傳頌不已。先前迫於局勢而不得不從他的交州世族還是真心的倒向朝廷這邊,同時為了得到齊達的水稻良種,一個個爭相向張華示好,試圖通過張華搭上齊達然後獲取種子的秘密。

  這個時候,齊達便奇貨可居了。張華把齊達深深藏在院子裡,就是出去也是重重保護。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是同樣住在府衙里吏舍的屬官小吏們想見齊達一面都不容易,更別提其他外人了。想要見齊達,就非得大出血不可!

  那段時日,張華與齊達每天最大的樂趣就是天色將晚時候,坐在偏院的小院中,一樣一樣的數那些人又都送來了什麼禮物。然後,好看的、實用的、值錢的就都留下。其餘的就扔給齊又他們去玩。當然,鑑於送禮的都是些世族大戶人家,所以這裡的禮物,都跑不出上面那三種的範疇,於是兩人不得不把那“好看”、“實用”、“值錢”的標準往上提了提。

  而就在這樣的活動中,兩人的關係開始拉近。張華再度開始在齊達的偏院裡安下身來。每天晚上,“抵足夜談”已經成了張華必定要用的藉口。

  齊達也由開始的警惕,變成了後來的麻木。當然,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張華的君子,或者說,深藏不露?

  交州學宮已經重新開了,而且出教的人都是交州本地一些較有名望的士子。不過,因為士家的死忠派還在,所以齊達仍然不放齊又出去,而是請了先生到刺史府上專門教授齊達與何西,後者是順帶的,不過何西依然很感激。

  這日,一份特別的禮物被送到了齊達面前——數升稻穀與一把秧苗。稻穀比起尋常稻穀要細長得多。張華掬起一把送到鼻子前聞聞,有一股淡淡的香味。

  “李家的香稻。”張華肯定的說。

  在他剛剛來到交趾的時候,就聽說過李家的香稻。據說是早年時候李家的祖先從暹羅帶來的谷種與本地的稻穀一起雜交後培育出來的良種,因為米粒剔透晶瑩,煮出來的米飯香味撲鼻——據說宅子裡煮飯,整個房子都可以聞得到香味,如果屋子小些,屋外甚至都可以聞得到香味——所謂稱之為香稻。

  香稻素來為李家專有。就是當年士家當政,也沒能從李家逼迫出每年一百石穀子之外的其他了。而且,也不知道他們家交出糧食時做了什麼手腳,外人愣是無法拿他們交出的那些穀子種出一樣的稻穀。而且,一百顆穀子撒下去,能夠發芽的只有十來顆。所以,久而久之,就再也沒有人試圖窺探他李家的香稻了。交州的士人已經默認了香稻是屬於李家獨有的東西。

  這個時候獻上香稻,李家的想法可想而知。畢竟,香稻雖然有著種種優點,但卻有一個致命缺點,那就是產量極低。一般的情況下,過去的時候,一畝地一次能種出十到十二石稻穀,具體數字看個人勤勞程度而定。這裡一般一年種兩次,一畝地也就能出到二十石左右的糧食。可是香稻,一年據說只能種一次,而且一畝地最多可以種出十石。

  所以,如今齊達的雜交稻出來,一畝地一次差不多可以出到十五到二十石,這還是照看的人不夠細心的緣故。據說齊達自己試驗地里出產的更高,一畝地可以達到三十石。雖然有著田地的優勢,可是這樣大的差距,也難怪李家的人心動。

  齊達對於這裡的局勢並不了解。以他的本意,糧種這種東西,自然還是授予大家的好,畢竟,他跑來這裡研究這個,本來就是為了天下眾生的。藏私實在沒什麼意思。不過,畢竟這裡的局勢還不夠穩定,也許張華有自己的想法,所以便把目光轉向了張華,“怎麼辦?”

  “他想見你,你就抽個空和他說兩句話吧。”張華淡淡的一笑,“不過,我聽說外人拿了他們李家的香稻也是種不出來的,不如看看我們‘神農’手腳怎樣,能不能破了這個限制?”神農是齊達的種子在合浦附近鄉鎮傳開後,當地士人給他取的雅號。

  “這個和雜交水稻?”齊達若有所思。他弄出來的雜交水稻雖然產量上去了,可是味道口感,不得不說,比起以前的實在有些差。如果可以的話,他自然是想自己的水稻口感更好一些的。而且,聽張華說,這香稻,原本也是早年時候由別的地方的稻穀與這本地的交合而成,可是居然能留種這麼多年而不變異,確實值得研究一下。

  眼看著齊達又開始陷入自己的思維里,張華無語的伸手在他肩上敲了一記,“不是現在就要去吧,好歹陪我說兩句話。”

  齊達摸摸鼻子,“那,等等,我先把這個禾苗放進水裡養著先。”其實以現在的天氣,就算是扔在外面院子裡放一夜也沒事,不過齊達看樣子真是對這個上心了,所以要養起來。

  “對了,你剛剛說什麼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