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0頁
“乖,我的好燕兒!”李世民緊緊抱著文安,差點也湧出一些淚來。
三天以後,御醫急報,太上皇怕是不行了。
李世民帶著家人趕到,齊齊跪於榻前。
李适迴光返照,支起一隻手來:“皇帝……”
“兒臣在此!”李世民急忙上前,握住了李适的手。李适的眼睛只能睜開一道兒縫了,渾濁的看著皇帝:“我終於是要走了,解脫了……不管怎麼樣,謝謝你這些年來的厚待和照顧。你是我們老李家的驕傲,是天下人的好皇帝。我過去見到了老祖宗們,會告訴他們。你很出色,很不錯。”
“嗯……”李世民無言以對,只能緊緊握著李适地手。
“快立儲吧……”李适艱難的轉過頭來。看向跪在榻前的那些孫兒們,說道,“太子乃國之根基,當早立以正人望。別再像我當年那樣糊塗啦……早點立下太子,培養其威望德性,有助於人心穩固江山穩定。”
李世民心中飛快地一動,彎上腰來輕聲道:“父皇,兒臣當立誰為儲?”
李适停頓了半晌,用極低的聲音說道:“景興太平盛世,需要的是文治賢明之君。來延續你取得的輝煌。其實,只要你用心。以你的能力和你的妃子們的德行。從現在開始著手,哪個皇子都能培養成合格的儲君,你並沒必要為難的去選擇。亂世立賢。盛世立長,唯此而已……”
“嗯,兒臣知道了……”李世民緩緩抬起頭來,看向跪在身前的妃子兒女們,宣布道。“朕宣布。立皇長子李鐸,為東宮太子。李鐸之母獨孤墨衣。為皇后。”
“好、好……好啊!”李适連連說了三個好字,突然一下頓住,手就軟了下來。
李世民大聲呼喊:“父皇!----”李誦和文安更是大聲哭號起來。
太極宮和大明宮地鐘鼓樓,響起了悽愴悠長的鐘聲。整座皇城,籠罩在了一片哀怨之中。
大唐景興五年十月十七,太上皇李适駕崩於大吉殿,享年五十四歲。舉國哀慟,廢朝半月操辦喪事。
與此同時,皇帝立下長子李鐸為東宮地消息,也不捷而走。有人歡慶,有人失落,不一而足。
大唐景興五年地這一年,註定要被載進史冊。就在這一年,大唐北伐、西征。拿下了草原、收復了河隴、擊敗了吐蕃。然後,太上皇駕崩,皇帝立下國儲。
為何要立長子鐸為太子?
這個問題,無數人思考了千百遍,得出千百種理由和結論。包括李世民自己,也思考了千萬次,有過千萬次不同的想法。
到最後,萬宗歸一,結局和事實就是,李鐸成了皇太子,入主東宮成為儲君。孤獨墨衣榮升為皇后,母儀天下統領後宮。
太上皇的喪事,辦得極盡哀榮。雖然他曾經不是什麼好皇帝,可是現在皇族地威信已經深入人心,普天之下的臣民們還是給足了皇帝面子,都一起來哀悼太上皇。
半個月後,李适風光出殯,厚葬於崇陵。按照大唐皇族禮制,在崇陵邊修了房子,讓李誦等人居住在此為父守孝。李世民因為是皇帝,可以不必守墓,但也必須守孝丁憂。
尋常人家為父母守孝,要棄官歸故土守墓。帝王守孝,除不可納妃外倒沒有別的特別限制。畢竟國事為大,犯不著皇帝都不當了去守著一塊黃土。
不過,李世民偏偏借題發揮,要在宮中吃齋念佛為太上皇祈福守孝,讓剛剛冊立的太子李鐸監國。
這一消息傳出,滿朝驚愕。但是,皇帝的決定,無人可以更改。
隔天,宦官俱文珍就將年僅五六歲監國太子,抱到了高大地龍椅之上----李鐸監國!
群臣幾乎都要瘋了,不知道皇帝這樣做所為何事。
此時地李世民,卻是安然盤坐在凌煙閣里。燃一壺好香,柄一盞青燈,念一本古佛。面前,就是太上皇李适的全身畫像。當年,李适身為皇太子時因為平亂有功,圖像也是配進了凌煙閣地。
下朝之後,朝臣們蜂擁朝凌煙閣闖來,要見皇帝。等待他們的,卻是一個冷麵寒霜的大將軍房慈。
房慈往眾人面前一站,正色說道:“陛下有旨,眾卿各安本份守職守責即可。天下仍是那個天下,朝廷也亂不了。”
眾大臣一起愕然,只好垂頭喪氣的回去了。
“諸位大人就請回吧!”房慈說道,“武伯蒼大人請留步!”
眾人複雜的眼神一起朝武元衡投了過來,然後三三兩兩的退去。
“武大人,皇帝有旨。只召見你一人。”
“好吧。微臣去見駕……”
凌煙閣的大門打開,武元衡脫掉鞋子,跪行走了進去。來到皇帝身邊。
李世民本來是端坐於畫像前,手捧佛珠輕念經文,這時突然停住,說道:“伯蒼,你來了。”
“嗯,正是微臣……”武元衡也不知道說什麼才好了。
李世民轉頭看了武元衡一眼,不由得笑了:“武元衡,你跟了朕十多年了,可從來沒有出現過這樣地神情。你不會是擔心,朕無心國事了想要遁入空門吧?”
“不。微臣並不是擔心這個。”武元衡說道,“陛下是古往今來少見的聖明之君。是絕對不會犯這種錯誤的。微臣只是擔心。陛下讓年幼地皇太子監國,會耽誤許多的大事。而且,這樣容易滋長權臣、權宦、形成惡劣黨爭。讓後宮的勢力也不斷滲透到朝廷中來。一但如此,悔之晚矣!”
三天以後,御醫急報,太上皇怕是不行了。
李世民帶著家人趕到,齊齊跪於榻前。
李适迴光返照,支起一隻手來:“皇帝……”
“兒臣在此!”李世民急忙上前,握住了李适的手。李适的眼睛只能睜開一道兒縫了,渾濁的看著皇帝:“我終於是要走了,解脫了……不管怎麼樣,謝謝你這些年來的厚待和照顧。你是我們老李家的驕傲,是天下人的好皇帝。我過去見到了老祖宗們,會告訴他們。你很出色,很不錯。”
“嗯……”李世民無言以對,只能緊緊握著李适地手。
“快立儲吧……”李适艱難的轉過頭來。看向跪在榻前的那些孫兒們,說道,“太子乃國之根基,當早立以正人望。別再像我當年那樣糊塗啦……早點立下太子,培養其威望德性,有助於人心穩固江山穩定。”
李世民心中飛快地一動,彎上腰來輕聲道:“父皇,兒臣當立誰為儲?”
李适停頓了半晌,用極低的聲音說道:“景興太平盛世,需要的是文治賢明之君。來延續你取得的輝煌。其實,只要你用心。以你的能力和你的妃子們的德行。從現在開始著手,哪個皇子都能培養成合格的儲君,你並沒必要為難的去選擇。亂世立賢。盛世立長,唯此而已……”
“嗯,兒臣知道了……”李世民緩緩抬起頭來,看向跪在身前的妃子兒女們,宣布道。“朕宣布。立皇長子李鐸,為東宮太子。李鐸之母獨孤墨衣。為皇后。”
“好、好……好啊!”李适連連說了三個好字,突然一下頓住,手就軟了下來。
李世民大聲呼喊:“父皇!----”李誦和文安更是大聲哭號起來。
太極宮和大明宮地鐘鼓樓,響起了悽愴悠長的鐘聲。整座皇城,籠罩在了一片哀怨之中。
大唐景興五年十月十七,太上皇李适駕崩於大吉殿,享年五十四歲。舉國哀慟,廢朝半月操辦喪事。
與此同時,皇帝立下長子李鐸為東宮地消息,也不捷而走。有人歡慶,有人失落,不一而足。
大唐景興五年地這一年,註定要被載進史冊。就在這一年,大唐北伐、西征。拿下了草原、收復了河隴、擊敗了吐蕃。然後,太上皇駕崩,皇帝立下國儲。
為何要立長子鐸為太子?
這個問題,無數人思考了千百遍,得出千百種理由和結論。包括李世民自己,也思考了千萬次,有過千萬次不同的想法。
到最後,萬宗歸一,結局和事實就是,李鐸成了皇太子,入主東宮成為儲君。孤獨墨衣榮升為皇后,母儀天下統領後宮。
太上皇的喪事,辦得極盡哀榮。雖然他曾經不是什麼好皇帝,可是現在皇族地威信已經深入人心,普天之下的臣民們還是給足了皇帝面子,都一起來哀悼太上皇。
半個月後,李适風光出殯,厚葬於崇陵。按照大唐皇族禮制,在崇陵邊修了房子,讓李誦等人居住在此為父守孝。李世民因為是皇帝,可以不必守墓,但也必須守孝丁憂。
尋常人家為父母守孝,要棄官歸故土守墓。帝王守孝,除不可納妃外倒沒有別的特別限制。畢竟國事為大,犯不著皇帝都不當了去守著一塊黃土。
不過,李世民偏偏借題發揮,要在宮中吃齋念佛為太上皇祈福守孝,讓剛剛冊立的太子李鐸監國。
這一消息傳出,滿朝驚愕。但是,皇帝的決定,無人可以更改。
隔天,宦官俱文珍就將年僅五六歲監國太子,抱到了高大地龍椅之上----李鐸監國!
群臣幾乎都要瘋了,不知道皇帝這樣做所為何事。
此時地李世民,卻是安然盤坐在凌煙閣里。燃一壺好香,柄一盞青燈,念一本古佛。面前,就是太上皇李适的全身畫像。當年,李适身為皇太子時因為平亂有功,圖像也是配進了凌煙閣地。
下朝之後,朝臣們蜂擁朝凌煙閣闖來,要見皇帝。等待他們的,卻是一個冷麵寒霜的大將軍房慈。
房慈往眾人面前一站,正色說道:“陛下有旨,眾卿各安本份守職守責即可。天下仍是那個天下,朝廷也亂不了。”
眾大臣一起愕然,只好垂頭喪氣的回去了。
“諸位大人就請回吧!”房慈說道,“武伯蒼大人請留步!”
眾人複雜的眼神一起朝武元衡投了過來,然後三三兩兩的退去。
“武大人,皇帝有旨。只召見你一人。”
“好吧。微臣去見駕……”
凌煙閣的大門打開,武元衡脫掉鞋子,跪行走了進去。來到皇帝身邊。
李世民本來是端坐於畫像前,手捧佛珠輕念經文,這時突然停住,說道:“伯蒼,你來了。”
“嗯,正是微臣……”武元衡也不知道說什麼才好了。
李世民轉頭看了武元衡一眼,不由得笑了:“武元衡,你跟了朕十多年了,可從來沒有出現過這樣地神情。你不會是擔心,朕無心國事了想要遁入空門吧?”
“不。微臣並不是擔心這個。”武元衡說道,“陛下是古往今來少見的聖明之君。是絕對不會犯這種錯誤的。微臣只是擔心。陛下讓年幼地皇太子監國,會耽誤許多的大事。而且,這樣容易滋長權臣、權宦、形成惡劣黨爭。讓後宮的勢力也不斷滲透到朝廷中來。一但如此,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