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長孫無忌心中暗暗好笑,想:“李世民這麼胡謅出來恫嚇你的大話,怎麼你竟都放進心裡去?”見他面色發白,顯是怕得厲害,正想隨口安慰他幾句,忽腦中靈光一閃,想:“對了!這麼一個絕妙的良機,我怎麼不利用來殺掉李恪?”於是立即換上一副森然之色,道:“先皇的教誨,確是至理名言!《史記》中不是這樣說麼?‘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跡’,又有‘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國之徵也。’晉陽發生這樣的地震,必定內有因由。皇上自登基以來為政雖無大過,但近來處置李恪謀反之事卻徇私枉法,海內賢者都為此蹙眉搖首。但皇上只顧兄弟私情,對此種種民憤置之不理,才終於招此天怒啊!”

  李治驚道:“朕如此作為,只不過是為了顧全骨肉之情,兼而信守對先皇的盟誓,何以上天不解朕的一番苦心?”

  長孫無忌悠悠的道:“先皇當年要皇上立此重誓,只因那李恪為人奸險善偽,致令先皇沒能看透他的忤逆本性。如今先皇謝世不久,李恪就已凶相畢露,先皇在天之靈一定已後悔當初以此誓言約束皇上,所以用這地震之兆來向皇上彰示聖意啊!”

  李治將信將疑,道:“當真如此?”轉眼望向在一邊始終默不作聲的褚遂良和徐世績,問:“褚愛卿、徐愛卿,兩位怎麼看這事呢?”

  原來當年李世民臨死時遺命長孫無忌、褚遂良和徐世績三人為輔命大臣,共同佑助李治,李治處理各項政事都與他三人商量。

  褚遂良看了長孫無忌一眼,見他雙目炯炯的逼視著自己,目光中分明在警告:“識相的就按我的意見來說,否則……哼哼!”心中不覺一寒,本想說:“天災之禍,所在都有,皇上何必太過介懷?上天當有好生之德,皇上若能體念天心、少傷人命,就是順天行事了。”話到口邊卻成了:“這個……長孫太尉言之有理。”

  原來這褚遂良已吃過長孫無忌的苦頭了。

  早在永徽元年,褚遂良曾與長孫無忌因一件微不足道的政事發生爭執,長孫無忌一怒之下要求李治將他削職。李治問也不問一句,馬上就依言而為,貶他為同州刺史,直到永徽三年時才召回長安,徙任吏部尚書之職,並加授同中書門下三品,恢復了宰相的身份。經此一事,褚遂良寒了膽了,也終於明白了一點:這不是李世民統治的天下了,這是長孫無忌當權的天下啊!以後他再也不敢輕易違逆長孫無忌的意思。

  長孫無忌聽褚遂良這麼說,得意的微微一笑,轉眼卻見徐世績垂首斂眉,不發一言,便道:“徐司空,您說呢?”

  徐世績淡淡的道:“天意難測,臣不過是一介凡夫俗子,哪裡曉得上天的用心?”

  長孫無忌大怒,想:“你這麼說,不是在暗示我也不能知道天意如何,說的都是胡言亂語?”正要發作出來,但轉念想到:“這徐世績手握兵權,我此刻可還不能輕易與他翻面。還是暫且忍他一忍,待他日有機會慢慢剝奪他的兵權之後再對付他還不遲。”於是不動聲色的道:“徐司空這麼說就是不反對了?”

  徐世績不置可否,仍是垂首斂眉。

  長孫無忌想:“諒你還不敢跟我公然作對!”於是一振精神,朗聲對李治道:“皇上,褚中書和徐司空都贊成臣的見解,皇上豈可一意孤行?”

  李治長嘆一聲,道:“既是如此,那就依舅父所言好了。”

  長孫無忌大喜,道:“那麼臣就為皇上草擬聖旨如何?”

  李治點點頭。

  長孫無忌當下取過筆墨紙硯,寫了幾句,又停筆道:“皇上打算怎樣處死李恪?是凌遲處死、千刀萬剮,還是五馬分屍?”

  李治大為震驚,道:“舅父何出此言?朕違逆先皇所託,不得不殺了恪哥哥,心中已是萬分不安,豈可再對兄長行此慘酷之刑?”

  長孫無忌想了想,道:“皇上既是懷掛手足深情,不如就賜李恪鳩毒,命他自行了斷吧?”

  李治欣然道:“舅父此言甚善!賜恪哥哥自殺,那就是他自己了結性命,不是朕動手殺他,勉強也算沒違背當年對先皇所立之誓。”

  一直在屏風後聽李治他們說話的武媚聽到此處,不由得暗暗冷笑,想:“原來這李治跟他父親李世民沒什麼兩樣,都只是口上說得漂亮的偽君子!”

  長孫無忌又道:“還有那李恪的母親楊妃,她是楊家的子孫,又曾是李元吉的妻子,這次李恪作亂,只怕是受她唆擺,好為她楊家失了江山和李元吉被先皇所誅報仇。她唆子謀逆,罪無可恕,皇上應將她也賜死。此外,李恪有一姨母,早年嫁給突厥的突利和親。臣拷問過附逆的反賊,他們都招認那女人與李恪往來甚密,一定也有為他在外籌劃謀反之事。想來那女人為我國滅掉突厥而懷恨在心,所以才一心一意要挑起我國內亂,好讓她的夫君可以混水摸魚,乘機為突厥復國。皇上宜馬上派欽差大臣趕赴漠北,趁他們還未知悉李恪奸謀已被揭破、不加防備之時將他夫婦二人也斬草除根!”

  李治聽得腦中一陣眩昏,道:“怎……怎麼要殺的人越來越多了?不是只有恪哥哥一人犯事嗎?這當兒怎地又牽涉了這麼多人進來?這……這麼做,不是成了濫殺無辜了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