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2頁
——————————
朔風呼號,冰寒刺骨,萬里西伯利亞大地霜雪厚積,茫茫皚皚,其蒼涼蕭瑟仿佛是被上帝所遺棄的凍土荒原。然而人類所創造的工業成就,卻是戰勝了這片冰封雪國的惡劣風天。在悠長的汽笛聲中,一列火車正在三座車頭的牽引下向東隆隆疾馳,首尾相連的40餘節車廂仿佛一條灰色的長龍般綿延壯觀。列車跨越崇峻山嶺,駛過莽莽平原,途中沒有因為冬日肆虐的風雪而出現任何的停滯當慘白色的紅日從東方群山里第六次升起時,海參崴的指路標牌已近在眼前。
12月8日,這趟專列從莫斯科出發,沿西伯利亞鐵路向東徑直前行:列車上乘滿了荷槍實彈的德軍士兵,並連同運載了近30節車廂的貨品。在德國、帝俄、和西伯利亞國三方的內部人士眼中,這無疑是德軍向遠東投送軍力的再正常不過的行動:一年之前。柏林已經同鄂目斯克簽訂了互助條約。沙皇時代建立的西伯利亞鐵路由此向德國軍隊敞開。唯一和之前所不同的。便是德軍對這條鐵路的使用是從隱秘轉成了公開:啟程的官兵不再穿戴西伯利亞國的軍服,而發車的趟次也再不為了掩人耳目而進行限制。畢竟當前德日之間的戰端已開,而這條鐵路則是德國在遠東形成陸地和空中戰力的理想捷徑:“只”需走完莫約1.3萬公里的征途,便能對敵軍發起猛烈的攻擊。
然而在萬里之外的柏林,清英、埃克曼、和曼施坦因三人卻是對這趟專列傾注了全所未有的關注之情。因為在這趟看似普通的專列之上,裝載著6枚3萬噸當量的小型化鈽彈頭,這已經占到了當前德國現有核武庫總量的接近三分之一。儘管西伯利亞國已經在與滿洲交界的國土上部署了頗為雄厚的兵力,其中還包括兩個在前期秘密抵達的德國師。但由於西伯利亞鐵路的末端與滿洲極為接近,有些地段距離國境線甚至還不足10公里,如此運輸情況便委實無法令人感到放心。如果日軍大舉北進,這條鐵路線便會有被切斷的危險而一旦這種情況出現,德軍也就只能改變計劃,通過空運的方式來讓這些高危物品抵達海參崴。雖然空中運輸聽起來要遠較列車運輸來的方便快捷,但在風雪咆哮的東西伯利亞山地進行近3000公里的長途空運卻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一旦出現意外,損失核彈是小,讓日本感到警覺,才是令意圖短時間內結束戰爭的德國政府所難以接受的!
不過幸運的是。日本已經在大陸戰場上被牽制了太多的兵力,而國內新徵召的士兵還在訓練當中以他們當前在滿洲地區所部署的力量。很難再向北方開闢第二戰場。此外,德國所實施的嚴格保密措施,也讓日軍大本營對自己在海參崴建立飛彈發射基地的暗動一無所知,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日本對來自北方的威脅的警惕性。在日軍大本營看來,鄂木斯克雖然已經和柏林狼狽為奸,在滿洲邊境陳兵數十萬嚴陣以待,但卻畢竟沒有向自己宣戰當前自己的首要任務是在東亞和南洋方面取得勝利,沒有必要再向北面發起攻擊,維持現狀對日本的整體戰略是當前自己最樂意見到的局面。
經過了近兩天緊張忐忑的行程之後,這輛運載著核彈頭的專列終於在15日凌晨抵達了西伯利亞大鐵路的東方末端。站台上閃爍起了有規律的明黃色燈光,這是德軍飛彈基地派來的運載卡車所通過車燈發出的接頭暗語雙方很快就確定了彼此的身份,並將核彈混雜在其他貨物當中卸載到了這些卡車上面。30分鐘後,車隊駛進了一座戒備森嚴的山谷基地當中,迎面前來驗貨的赫然是一名身著西伯利亞**服的德軍中將過不多時,一則加密的暗語便通過無線電波重重傳遞到了近萬公里外的柏林,一直處於緊張等待的清英等人也為之長舒了一口氣。
殘月淡隱,星辰絕跡,黎明時分,6枚核彈頭便都被裝上了v4飛彈的頂端。晨曦的陽光燦爛耀眼,將這些全重超過40噸的參天巨柱映得熠熠生輝。經過佩內明德基地相關技術人員廢寢忘食的努力,這種中程飛彈終於在四個月前宣告服役,比預定的時間提早了接近半年欣喜振奮的清英很快下令將該型飛彈運往海參崴基地,等到核彈頭到來之後,便可一舉融合成為能改變世界的宙斯之錘。當前,這些飛彈早在一個多月前便由散件在基地現場組裝完畢,就等著至為關鍵的彈頭從本土運來了。而清英之所以不在戰爭爆發前就將核彈頭運送到位,也是出于謹慎穩妥的考慮如果因情報泄露而導致日軍主力進攻此地,那麼德國丟給對方的只是一些彈體空殼,而一旦連核彈頭也落入敵手的話,那麼整個局勢都會有被翻轉過來的巨大風險!不過現在,這件終極兵器終於部署就緒而相比於幾年前由轟炸機進行投放的方式,其與彈道飛彈的結合才是至為恐怖的戰爭手段!
柏林時間15日清晨,德國政府向日本發出了嚴正通告:日本民眾必須在12個小時以內從大阪、橫濱等十餘座工業城市撤離,前往人口稀疏的鄉村避難,否則就將遭到天崩地裂般的末日浩劫。此時的日本國內仍舊沉浸在一周前奇襲馬尼拉港“大勝”的喜慶氛圍當中:根據海軍向大本營發回的戰報,他們共擊沉獨空母2艘、獨戰艦1艘、獨驅逐7艘,重挫敵方遠東艦隊。由於日本陸海軍之間長期存在的隔閡敵對,使得包括首相和陸軍大臣在內的政府高層,都不清楚海軍航空兵在這場不成功的突襲中損失慘重的事實而即便是海軍自掃顏面將所有實情和盤托出,日軍大本營也不會因此就改變自己對戰爭的態度。
朔風呼號,冰寒刺骨,萬里西伯利亞大地霜雪厚積,茫茫皚皚,其蒼涼蕭瑟仿佛是被上帝所遺棄的凍土荒原。然而人類所創造的工業成就,卻是戰勝了這片冰封雪國的惡劣風天。在悠長的汽笛聲中,一列火車正在三座車頭的牽引下向東隆隆疾馳,首尾相連的40餘節車廂仿佛一條灰色的長龍般綿延壯觀。列車跨越崇峻山嶺,駛過莽莽平原,途中沒有因為冬日肆虐的風雪而出現任何的停滯當慘白色的紅日從東方群山里第六次升起時,海參崴的指路標牌已近在眼前。
12月8日,這趟專列從莫斯科出發,沿西伯利亞鐵路向東徑直前行:列車上乘滿了荷槍實彈的德軍士兵,並連同運載了近30節車廂的貨品。在德國、帝俄、和西伯利亞國三方的內部人士眼中,這無疑是德軍向遠東投送軍力的再正常不過的行動:一年之前。柏林已經同鄂目斯克簽訂了互助條約。沙皇時代建立的西伯利亞鐵路由此向德國軍隊敞開。唯一和之前所不同的。便是德軍對這條鐵路的使用是從隱秘轉成了公開:啟程的官兵不再穿戴西伯利亞國的軍服,而發車的趟次也再不為了掩人耳目而進行限制。畢竟當前德日之間的戰端已開,而這條鐵路則是德國在遠東形成陸地和空中戰力的理想捷徑:“只”需走完莫約1.3萬公里的征途,便能對敵軍發起猛烈的攻擊。
然而在萬里之外的柏林,清英、埃克曼、和曼施坦因三人卻是對這趟專列傾注了全所未有的關注之情。因為在這趟看似普通的專列之上,裝載著6枚3萬噸當量的小型化鈽彈頭,這已經占到了當前德國現有核武庫總量的接近三分之一。儘管西伯利亞國已經在與滿洲交界的國土上部署了頗為雄厚的兵力,其中還包括兩個在前期秘密抵達的德國師。但由於西伯利亞鐵路的末端與滿洲極為接近,有些地段距離國境線甚至還不足10公里,如此運輸情況便委實無法令人感到放心。如果日軍大舉北進,這條鐵路線便會有被切斷的危險而一旦這種情況出現,德軍也就只能改變計劃,通過空運的方式來讓這些高危物品抵達海參崴。雖然空中運輸聽起來要遠較列車運輸來的方便快捷,但在風雪咆哮的東西伯利亞山地進行近3000公里的長途空運卻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一旦出現意外,損失核彈是小,讓日本感到警覺,才是令意圖短時間內結束戰爭的德國政府所難以接受的!
不過幸運的是。日本已經在大陸戰場上被牽制了太多的兵力,而國內新徵召的士兵還在訓練當中以他們當前在滿洲地區所部署的力量。很難再向北方開闢第二戰場。此外,德國所實施的嚴格保密措施,也讓日軍大本營對自己在海參崴建立飛彈發射基地的暗動一無所知,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日本對來自北方的威脅的警惕性。在日軍大本營看來,鄂木斯克雖然已經和柏林狼狽為奸,在滿洲邊境陳兵數十萬嚴陣以待,但卻畢竟沒有向自己宣戰當前自己的首要任務是在東亞和南洋方面取得勝利,沒有必要再向北面發起攻擊,維持現狀對日本的整體戰略是當前自己最樂意見到的局面。
經過了近兩天緊張忐忑的行程之後,這輛運載著核彈頭的專列終於在15日凌晨抵達了西伯利亞大鐵路的東方末端。站台上閃爍起了有規律的明黃色燈光,這是德軍飛彈基地派來的運載卡車所通過車燈發出的接頭暗語雙方很快就確定了彼此的身份,並將核彈混雜在其他貨物當中卸載到了這些卡車上面。30分鐘後,車隊駛進了一座戒備森嚴的山谷基地當中,迎面前來驗貨的赫然是一名身著西伯利亞**服的德軍中將過不多時,一則加密的暗語便通過無線電波重重傳遞到了近萬公里外的柏林,一直處於緊張等待的清英等人也為之長舒了一口氣。
殘月淡隱,星辰絕跡,黎明時分,6枚核彈頭便都被裝上了v4飛彈的頂端。晨曦的陽光燦爛耀眼,將這些全重超過40噸的參天巨柱映得熠熠生輝。經過佩內明德基地相關技術人員廢寢忘食的努力,這種中程飛彈終於在四個月前宣告服役,比預定的時間提早了接近半年欣喜振奮的清英很快下令將該型飛彈運往海參崴基地,等到核彈頭到來之後,便可一舉融合成為能改變世界的宙斯之錘。當前,這些飛彈早在一個多月前便由散件在基地現場組裝完畢,就等著至為關鍵的彈頭從本土運來了。而清英之所以不在戰爭爆發前就將核彈頭運送到位,也是出于謹慎穩妥的考慮如果因情報泄露而導致日軍主力進攻此地,那麼德國丟給對方的只是一些彈體空殼,而一旦連核彈頭也落入敵手的話,那麼整個局勢都會有被翻轉過來的巨大風險!不過現在,這件終極兵器終於部署就緒而相比於幾年前由轟炸機進行投放的方式,其與彈道飛彈的結合才是至為恐怖的戰爭手段!
柏林時間15日清晨,德國政府向日本發出了嚴正通告:日本民眾必須在12個小時以內從大阪、橫濱等十餘座工業城市撤離,前往人口稀疏的鄉村避難,否則就將遭到天崩地裂般的末日浩劫。此時的日本國內仍舊沉浸在一周前奇襲馬尼拉港“大勝”的喜慶氛圍當中:根據海軍向大本營發回的戰報,他們共擊沉獨空母2艘、獨戰艦1艘、獨驅逐7艘,重挫敵方遠東艦隊。由於日本陸海軍之間長期存在的隔閡敵對,使得包括首相和陸軍大臣在內的政府高層,都不清楚海軍航空兵在這場不成功的突襲中損失慘重的事實而即便是海軍自掃顏面將所有實情和盤托出,日軍大本營也不會因此就改變自己對戰爭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