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
所以現在能夠實行的,我以為是(一)制定羅馬字拼音(趙元任〔4〕的太繁,用不來的);(二)做更淺顯的白話文,採用較普通的方言,姑且算是向大眾語去的作品,至于思想,那不消說,該是「進步」的;(三)仍要支持歐化文法,當作一種後備。
還有一層,是文言的保護者,現在也有打了大眾語的旗子的了,他一方面,是立論極高,使大眾語懸空,做不得;別一方面,藉此攻擊他當面的大敵——白話。這一點也須注意的。要不然,我們就會自己繳了自己的械。專此布復,即頌時綏。
迅上。八月二日。
CC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四年八月上海《社會月報》第一卷第三期。
一九三四年五月,汪懋祖在南京《時代公論》周刊第一一○號發表《禁習文言與強令讀經》一文,鼓吹文言,提倡讀經。當時吳研因在南京、上海報紙同時發表《駁小學參教文言中學讀孟子》一文,加以反駁。於是在文化界展開了關於文言與白話的論戰。同年六月十八、十九日《申報·自由談》先後刊出了陳子展的《文言——白話——大眾語》和陳望道的《關於大眾語文學的建設》二文,提出了有關語文改革的大眾語問題;隨後各報刊陸續發表不少文章,展開了關於大眾語問題的討論。七月二十五日,當時《社會月報》編者曹聚仁發出一封徵求關於大眾語的意見的信,信中提出五個問題:「一、大眾語文的運動,當然繼承著白話文運動國語運動而來的;究竟在現在,有沒有劃分新階段,提倡大眾語的必要?二、白話文運動為什麼會停滯下來?為什麼新文人(五四運動以後的文人)隱隱都有復古的傾向?三、白話文成為特殊階級(知識分子)的獨占工具,和一般民眾並不發生關涉;究竟如何方能使白話文成為大眾的工具?四、大眾語文的建設,還是先定了標準的一元國語,逐漸推廣,使方言漸漸消滅?還是先就各大區的方言,建設多元的大眾語文,逐漸集中以造成一元的國語?五、大眾語文的作品,用什麼方式去寫成?民眾所慣用的方式,我們如何棄取?」魯迅這一篇雖分五點作答,但並不針對曹聚仁來信所提的問題。他在同年七月二十九日致曹聚仁的另一信中曾針對這五個問題作了答覆(見《魯迅書信集》)。
〔2〕曹聚仁(1900—1972)浙江浦江人,作家,曾任暨南大學教授和《濤聲》周刊主編。
〔3〕羅馬字拼音泛指用拉丁字母(即羅馬字母)拼音。一九二八年,國民黨政府教育部(當時稱大學院,蔡元培任院長)公布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這個文字改革方案由「國語羅馬字研究委員會」的部分會員及劉復等人制定,趙元任是主要製作人。這種方案用拼法變化表示聲調,有繁細的拼調規則,比較難學。一九三一年,吳玉章等又擬定了「拉丁化新文字」,它不標聲調,比較簡單;一九三三年起各地相繼成立各種團體,進行推廣。
〔4〕趙元任江蘇武進人,語言學家。歷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中央研究院語言研究所專任研究員。著有《現代英語之研究》、《國語羅馬字常用字表》等。 韋君素園〔2〕之墓。
君以一九又二年六月十八日生,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卒。嗚呼,宏才遠志,厄於短年。文苑失英,明者永悼。弟叢蕪,友靜農,霽野〔3〕立表;魯迅書。
CC
〔1〕本篇寫成於一九三四年四月,據作者一九三四年三月二十七日致臺靜農信:「素兄墓誌,當於三四日內寫成寄上」;又作者同年四月三日日記:「以所書韋素園墓表寄靜農。」
〔2〕韋素園(1902—1932)安徽霍丘人,未名社成員。譯有果戈理中篇小說《外套》、俄國短篇小說集《最後的光芒》、北歐詩歌小品集《黃花集》等。
〔3〕叢蕪韋叢蕪(1905—1978)安徽霍丘人,未名社成員。譯有陀思妥也夫斯基長篇小說《窮人》、《罪與罰》等。靜農,即臺靜農,安徽霍丘人,未名社成員。著有短篇小說集《地之子》、《建塔者》等。霽野,即李霽野,安徽霍丘人,未名社成員。著有短篇小說集《影》,譯有安特列夫劇本《往星中》、《黑假面人》等。 原問——
一、蘇聯的存在與成功,對於你怎樣(蘇維埃建設的十月革命,對於你的思想的路徑和創作的性質,有什麼改變)?
二、你對於蘇維埃文學的意見怎樣?
三、在資本主義的各國,什麼事件和種種文化上的進行,特別引起你的注意?
一,先前,舊社會的腐敗,我是覺到了的,我希望著新的社會的起來,但不知道這「新的」該是什麼;而且也不知道「新的」起來以後,是否一定就好。待到十月革命後,我才知道這「新的」社會的創造者是無產階級,但因為資本主義各國的反宣傳,對於十月革命還有些冷淡,並且懷疑。現在蘇聯的存在和成功,使我確切的相信無階級社會一定要出現,不但完全掃除了懷疑,而且增加許多勇氣了。但在創作上,則因為我不在革命的旋渦中心,而且久不能到各處去考察,所以我大約仍然只能暴露舊社會的壞處。
二,我只能看別國——德國,日本——的譯本。我覺得現在的講建設的,還是先前的講戰鬥的——如《鐵甲列車》,《毀滅》,《鐵流》〔2〕等——於我有興趣,並且有益。我看蘇維埃文學,是大半因為想紹介給中國,而對於中國,現在也還是戰鬥的作品更為緊要。
三,我在中國,看不見資本主義各國之所謂「文化」;我單知道他們和他們的奴才們,在中國正在用力學和化學的方法,還有電氣機械,以拷問革命者,並且用飛機和炸彈以屠殺革命群眾。
CC
〔1〕本篇最初發表於《國際文學》一九三四年第三、四期合刊,發表時題為《中國與十月》,同年七月五日蘇聯《真理報》曾予轉載。《國際文學》,雙月刊,國際革命作家聯盟的機關刊物,以俄、德、英、法等文字在蘇聯出版,原名《外國文學消息》,一九三○年十一月改稱《世界革命文學》,一九三三年改名為《國際文學》。〔2〕《鐵甲列車》全名《鐵甲列車第14—69號》,伊凡諾夫著,侍桁譯,系魯迅所編《現代文藝叢書》之一,一九三二年神州國光社出版;《毀滅》,法捷耶夫作,魯迅譯,一九三一年三閒書屋出版;《鐵流》,綏拉菲摩維支作,曹靖華譯,一九三一年三閒書屋出版。這些都是以蘇聯國內戰爭為題材的長篇小說。 這是小峰出給我的一個題目。
這題目並不出得過分。半農〔2〕去世,我是應該哀悼的,因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這是十來年前的話了,現在呢,可難說得很。
我已經忘記了怎麼和他初次會面,以及他怎麼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3〕投稿之後,由蔡孑民〔4〕先生或陳獨秀〔5〕先生去請來的,到了之後,當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個戰士。他活潑,勇敢,很打了幾次大仗。譬如罷,答王敬軒的雙鐄信〔6〕,「她」字和「牠」字的創造〔7〕,就都是的。這兩件,現在看起來,自然是瑣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單是提倡新式標點,就會有一大群人「若喪考妣」,恨不得「食肉寢皮」的時候,所以的確是「大仗」。現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約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單是剪下辮子就會坐牢或殺頭的了。然而這曾經是事實。
但半農的活潑,有時頗近於糙率,勇敢也有失之無謀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襲擊敵人的時候,他還是好夥伴,進行之際,心口並不相應,或者暗暗的給你一刀,他是決不會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為沒有算好的緣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開一次編輯會,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時最惹我注意的是陳獨秀和胡適之。假如將韜略比作一間倉庫罷,獨秀先生的是外面豎一面大旗,大書道:「內皆武器,來者小心!」但那門卻開著的,裡面有幾枝槍,幾把刀,一目了然,用不著提防。適之先生的是緊緊的關著門,門上粘一條小紙條道:「內無武器,請勿疑慮。」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這樣的人——有時總不免要側著頭想一想。半農卻是令人不覺其有「武庫」的一個人,所以我佩服陳胡,卻親近半農。
所謂親近,不過是多談閒天,一多談,就露出了缺點。幾乎有一年多,他沒有消失掉從上海帶來的才子必有「紅袖添香夜讀書」的艷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給我們罵掉了。但他好像到處都這麼的亂說,使有些「學者」皺眉。有時候,連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於寫稿,但試去看舊報去,很有幾期是沒有他的。那些人們批評他的為人,是:淺。
不錯,半農確是淺。但他的淺,卻如一條清溪,澄澈見底,縱有多少沉渣和腐糙,也不掩其大體的清。倘使裝的是爛泥,一時就看不出它的深淺來了;如果是爛泥的深淵呢,那就更不如淺一點的好。
但這些背後的批評,大約是很傷了半農的心的,他的到法國留學,我疑心大半就為此。我最懶於通信,從此我們就疏遠起來了。他回來時,我才知道他在外國鈔古書,後來也要標點《何典》〔8〕,我那時還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說了幾句老實話,事後,才知道半農頗不高興了,「駟不及舌」〔9〕,也沒有法子。另外還有一回關於《語絲》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10〕。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會上見過一回面,那時候,我們幾乎已經無話可談了。
近幾年,半農漸漸的據了要津,我也漸漸的更將他忘卻;但從報章上看見他禁稱「蜜斯」〔11〕之類,卻很起了反感:我以為這些事情是不必半農來做的。從去年來,又看見他不斷的做打油詩,弄爛古文,〔12〕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長嘆。我想,假如見面,而我還以老朋友自居,不給一個「今天天氣……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許會弄到衝突的罷。
不過,半農的忠厚,是還使我感動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後來有人通知我,半農是要來看我的,有誰恐嚇了他一下,不敢來了。這使我很慚愧,因為我到北平後,實在未曾有過訪問半農的心思。
現在他死去了,我對於他的感情,和他生時也並無變化。我愛十年前的半農,而憎惡他的近幾年。這憎惡是朋友的憎惡,因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農,他的為戰士,即使「淺」罷,卻於中國更為有益。我願以憤火照出他的戰績,免使一群陷沙鬼將他先前的光榮和死屍一同拖入爛泥的深淵。八月一日。
CC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四年十月上海《青年界》月刊第六卷第三期。
〔2〕半農劉半農(1891—1934),名復,江蘇江陰人。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院長等。他曾參加《新青年》的編輯工作,是新文學運動初期重要作家之一。後留學法國,研究語音學。著有《半農雜文》、詩集《揚鞭集》以及《中國文法通論》、《四聲實驗錄》等。
還有一層,是文言的保護者,現在也有打了大眾語的旗子的了,他一方面,是立論極高,使大眾語懸空,做不得;別一方面,藉此攻擊他當面的大敵——白話。這一點也須注意的。要不然,我們就會自己繳了自己的械。專此布復,即頌時綏。
迅上。八月二日。
CC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四年八月上海《社會月報》第一卷第三期。
一九三四年五月,汪懋祖在南京《時代公論》周刊第一一○號發表《禁習文言與強令讀經》一文,鼓吹文言,提倡讀經。當時吳研因在南京、上海報紙同時發表《駁小學參教文言中學讀孟子》一文,加以反駁。於是在文化界展開了關於文言與白話的論戰。同年六月十八、十九日《申報·自由談》先後刊出了陳子展的《文言——白話——大眾語》和陳望道的《關於大眾語文學的建設》二文,提出了有關語文改革的大眾語問題;隨後各報刊陸續發表不少文章,展開了關於大眾語問題的討論。七月二十五日,當時《社會月報》編者曹聚仁發出一封徵求關於大眾語的意見的信,信中提出五個問題:「一、大眾語文的運動,當然繼承著白話文運動國語運動而來的;究竟在現在,有沒有劃分新階段,提倡大眾語的必要?二、白話文運動為什麼會停滯下來?為什麼新文人(五四運動以後的文人)隱隱都有復古的傾向?三、白話文成為特殊階級(知識分子)的獨占工具,和一般民眾並不發生關涉;究竟如何方能使白話文成為大眾的工具?四、大眾語文的建設,還是先定了標準的一元國語,逐漸推廣,使方言漸漸消滅?還是先就各大區的方言,建設多元的大眾語文,逐漸集中以造成一元的國語?五、大眾語文的作品,用什麼方式去寫成?民眾所慣用的方式,我們如何棄取?」魯迅這一篇雖分五點作答,但並不針對曹聚仁來信所提的問題。他在同年七月二十九日致曹聚仁的另一信中曾針對這五個問題作了答覆(見《魯迅書信集》)。
〔2〕曹聚仁(1900—1972)浙江浦江人,作家,曾任暨南大學教授和《濤聲》周刊主編。
〔3〕羅馬字拼音泛指用拉丁字母(即羅馬字母)拼音。一九二八年,國民黨政府教育部(當時稱大學院,蔡元培任院長)公布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這個文字改革方案由「國語羅馬字研究委員會」的部分會員及劉復等人制定,趙元任是主要製作人。這種方案用拼法變化表示聲調,有繁細的拼調規則,比較難學。一九三一年,吳玉章等又擬定了「拉丁化新文字」,它不標聲調,比較簡單;一九三三年起各地相繼成立各種團體,進行推廣。
〔4〕趙元任江蘇武進人,語言學家。歷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中央研究院語言研究所專任研究員。著有《現代英語之研究》、《國語羅馬字常用字表》等。 韋君素園〔2〕之墓。
君以一九又二年六月十八日生,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卒。嗚呼,宏才遠志,厄於短年。文苑失英,明者永悼。弟叢蕪,友靜農,霽野〔3〕立表;魯迅書。
CC
〔1〕本篇寫成於一九三四年四月,據作者一九三四年三月二十七日致臺靜農信:「素兄墓誌,當於三四日內寫成寄上」;又作者同年四月三日日記:「以所書韋素園墓表寄靜農。」
〔2〕韋素園(1902—1932)安徽霍丘人,未名社成員。譯有果戈理中篇小說《外套》、俄國短篇小說集《最後的光芒》、北歐詩歌小品集《黃花集》等。
〔3〕叢蕪韋叢蕪(1905—1978)安徽霍丘人,未名社成員。譯有陀思妥也夫斯基長篇小說《窮人》、《罪與罰》等。靜農,即臺靜農,安徽霍丘人,未名社成員。著有短篇小說集《地之子》、《建塔者》等。霽野,即李霽野,安徽霍丘人,未名社成員。著有短篇小說集《影》,譯有安特列夫劇本《往星中》、《黑假面人》等。 原問——
一、蘇聯的存在與成功,對於你怎樣(蘇維埃建設的十月革命,對於你的思想的路徑和創作的性質,有什麼改變)?
二、你對於蘇維埃文學的意見怎樣?
三、在資本主義的各國,什麼事件和種種文化上的進行,特別引起你的注意?
一,先前,舊社會的腐敗,我是覺到了的,我希望著新的社會的起來,但不知道這「新的」該是什麼;而且也不知道「新的」起來以後,是否一定就好。待到十月革命後,我才知道這「新的」社會的創造者是無產階級,但因為資本主義各國的反宣傳,對於十月革命還有些冷淡,並且懷疑。現在蘇聯的存在和成功,使我確切的相信無階級社會一定要出現,不但完全掃除了懷疑,而且增加許多勇氣了。但在創作上,則因為我不在革命的旋渦中心,而且久不能到各處去考察,所以我大約仍然只能暴露舊社會的壞處。
二,我只能看別國——德國,日本——的譯本。我覺得現在的講建設的,還是先前的講戰鬥的——如《鐵甲列車》,《毀滅》,《鐵流》〔2〕等——於我有興趣,並且有益。我看蘇維埃文學,是大半因為想紹介給中國,而對於中國,現在也還是戰鬥的作品更為緊要。
三,我在中國,看不見資本主義各國之所謂「文化」;我單知道他們和他們的奴才們,在中國正在用力學和化學的方法,還有電氣機械,以拷問革命者,並且用飛機和炸彈以屠殺革命群眾。
CC
〔1〕本篇最初發表於《國際文學》一九三四年第三、四期合刊,發表時題為《中國與十月》,同年七月五日蘇聯《真理報》曾予轉載。《國際文學》,雙月刊,國際革命作家聯盟的機關刊物,以俄、德、英、法等文字在蘇聯出版,原名《外國文學消息》,一九三○年十一月改稱《世界革命文學》,一九三三年改名為《國際文學》。〔2〕《鐵甲列車》全名《鐵甲列車第14—69號》,伊凡諾夫著,侍桁譯,系魯迅所編《現代文藝叢書》之一,一九三二年神州國光社出版;《毀滅》,法捷耶夫作,魯迅譯,一九三一年三閒書屋出版;《鐵流》,綏拉菲摩維支作,曹靖華譯,一九三一年三閒書屋出版。這些都是以蘇聯國內戰爭為題材的長篇小說。 這是小峰出給我的一個題目。
這題目並不出得過分。半農〔2〕去世,我是應該哀悼的,因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這是十來年前的話了,現在呢,可難說得很。
我已經忘記了怎麼和他初次會面,以及他怎麼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3〕投稿之後,由蔡孑民〔4〕先生或陳獨秀〔5〕先生去請來的,到了之後,當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個戰士。他活潑,勇敢,很打了幾次大仗。譬如罷,答王敬軒的雙鐄信〔6〕,「她」字和「牠」字的創造〔7〕,就都是的。這兩件,現在看起來,自然是瑣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單是提倡新式標點,就會有一大群人「若喪考妣」,恨不得「食肉寢皮」的時候,所以的確是「大仗」。現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約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單是剪下辮子就會坐牢或殺頭的了。然而這曾經是事實。
但半農的活潑,有時頗近於糙率,勇敢也有失之無謀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襲擊敵人的時候,他還是好夥伴,進行之際,心口並不相應,或者暗暗的給你一刀,他是決不會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為沒有算好的緣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開一次編輯會,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時最惹我注意的是陳獨秀和胡適之。假如將韜略比作一間倉庫罷,獨秀先生的是外面豎一面大旗,大書道:「內皆武器,來者小心!」但那門卻開著的,裡面有幾枝槍,幾把刀,一目了然,用不著提防。適之先生的是緊緊的關著門,門上粘一條小紙條道:「內無武器,請勿疑慮。」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這樣的人——有時總不免要側著頭想一想。半農卻是令人不覺其有「武庫」的一個人,所以我佩服陳胡,卻親近半農。
所謂親近,不過是多談閒天,一多談,就露出了缺點。幾乎有一年多,他沒有消失掉從上海帶來的才子必有「紅袖添香夜讀書」的艷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給我們罵掉了。但他好像到處都這麼的亂說,使有些「學者」皺眉。有時候,連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於寫稿,但試去看舊報去,很有幾期是沒有他的。那些人們批評他的為人,是:淺。
不錯,半農確是淺。但他的淺,卻如一條清溪,澄澈見底,縱有多少沉渣和腐糙,也不掩其大體的清。倘使裝的是爛泥,一時就看不出它的深淺來了;如果是爛泥的深淵呢,那就更不如淺一點的好。
但這些背後的批評,大約是很傷了半農的心的,他的到法國留學,我疑心大半就為此。我最懶於通信,從此我們就疏遠起來了。他回來時,我才知道他在外國鈔古書,後來也要標點《何典》〔8〕,我那時還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說了幾句老實話,事後,才知道半農頗不高興了,「駟不及舌」〔9〕,也沒有法子。另外還有一回關於《語絲》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10〕。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會上見過一回面,那時候,我們幾乎已經無話可談了。
近幾年,半農漸漸的據了要津,我也漸漸的更將他忘卻;但從報章上看見他禁稱「蜜斯」〔11〕之類,卻很起了反感:我以為這些事情是不必半農來做的。從去年來,又看見他不斷的做打油詩,弄爛古文,〔12〕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長嘆。我想,假如見面,而我還以老朋友自居,不給一個「今天天氣……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許會弄到衝突的罷。
不過,半農的忠厚,是還使我感動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後來有人通知我,半農是要來看我的,有誰恐嚇了他一下,不敢來了。這使我很慚愧,因為我到北平後,實在未曾有過訪問半農的心思。
現在他死去了,我對於他的感情,和他生時也並無變化。我愛十年前的半農,而憎惡他的近幾年。這憎惡是朋友的憎惡,因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農,他的為戰士,即使「淺」罷,卻於中國更為有益。我願以憤火照出他的戰績,免使一群陷沙鬼將他先前的光榮和死屍一同拖入爛泥的深淵。八月一日。
CC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四年十月上海《青年界》月刊第六卷第三期。
〔2〕半農劉半農(1891—1934),名復,江蘇江陰人。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院長等。他曾參加《新青年》的編輯工作,是新文學運動初期重要作家之一。後留學法國,研究語音學。著有《半農雜文》、詩集《揚鞭集》以及《中國文法通論》、《四聲實驗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