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平心而論,標點家如果都像汪原放那樣對於書的選擇及標點的仔細,自有相當的功勞;若僅以賺錢為目的而大拆其爛污,既對不住古人,又欺騙了讀者,雖不說應處以若干等有期徒刑,至少也應以杖叩其胚,懲一儆百,以免效尤的。

  現在且將陶樂勤標點的中國名曲第一種《桃花扇》舉出來示眾:——

  陶樂勤標點的(以後省作陶的)上冊第三十頁:貞麗「堂中女,好珠難比;·學·得·新·鶯,·恰·恰·啼·春;·鎖·重·門·人·未·知。」——(尾聲)姑不問其叶韻不叶韻,只問其通不通,若要念得下去,就應是——

  貞麗「堂中女,好珠難比;·學·得·新·鶯·恰·恰·啼,·春·鎖·重·門·人·未·知。」——(尾聲)又如陶的上冊五四頁:方域「金粉未消亡,·聞·得·六·朝·香·滿。

  ·天·涯·煙·糙·斷·人·腸,·怕·催·花·信·緊;風風雨雨,誤了春光。」——(緱山月)

  《桃花扇》裡面,每折都是一韻或互通韻到底,此折——《訪翠》是陽江韻,開頭怎麼又弄成先韻了呢?這又是陶樂勤錯了,應改作——方域「金粉未消亡,·聞·得·六·朝·香。

  ·滿·天·涯·芳·糙·斷·人·腸!

  ·怕·催·花·信·緊,風風雨雨,誤了春光。」——(緱山月)又如陶的上冊第四十九頁:(大笑著)不料這侯公子倒是知己!

  這一折是《偵戲》,原來陳定生請方密之冒辟疆兩位公子在雞鳴埭上吃酒,借阮大鋮的戲班演他的《燕子箋》,大鋮因自己編的曲自己的行頭自己的班,想聽聽他們幾位公子的批評如何,所以著人去探。最初探聽回來,幾位公子對《燕子箋》都是好評,所以大鋮很得意。但誰也不知還有位「侯公子」在座,為什麼他就說「侯公子」是知己呢?原來又是陶樂勤錯了,因為照原文應該是——

  (大笑著)不料這班公子倒是知己!

  這點陶樂勤不能推到手民誤排,雖然「班」字同「侯」字樣子差不多,但陶自己在侯字旁邊加了個引號「—」了。

  如以上所舉的小錯處,實在指不勝指;再舉幾處大錯處來請大家看看:——陶的上冊三十七頁:

  「魏家干,又是崔家干,·一·處·處·兒·同·吃。東林里丟飛箭,西廠里牽長線;

  ·怎·掩·傍·人·眼·宇,難免同氣崔田。

  ·同·氣·崔·田·熱,·兄·弟·糞·爭·嘗·癰。」陶的上冊第一百一十一至一百一十二頁:「你看中原豺虎亂如麻,都窺伺龍樓鳳闕帝王家。

  ·有·何·人·勤·王·報·主,·肯·把·糧·糙·缺·乏?一陣陣拍手喧譁,一陣陣拍手喧譁,

  百忙中教我如何答話?

  ·好·一·似·薨·薨·白·晝·鬧·旗·拿;那督帥無老將,選士皆嬌娃,

  卻教俺自撐達,

  卻教俺自撐達,

  正騰騰殺氣,

  ·這·軍·糧·又·蜂·衙!」上面抄的這兩闋,我先要問問陶樂勤「自己讀得順口不順口」?「怎麼講」?我還要請讀者憑良心說看得懂不懂,讀得下去讀不下去。如果看不懂讀不下的話,就請看下面:——

  「魏家干,又是崔家干,——一處處『兒』字難免。

  同氣崔田!

  同氣崔田,

  熱兄弟糞爭嘗癰同吮!

  東林里丟飛箭,

  西廠里牽長線,

  怎掩旁人眼!」

  又:

  「你看中原豺虎亂如麻,都窺伺龍樓鳳闕帝王家。

  有何人勤王報主,

  肯把義旗拿?

  那督帥無老將,

  選士皆嬌娃,

  卻教俺自撐達!

  卻教俺自撐達,

  正騰騰殺氣,

  這軍糧糙又早缺乏。

  一陣陣拍手喧譁,——一陣陣拍手喧譁,百忙中教我如何答話?

  好一似『薨』『薨』白晝鬧蜂衙!」

  閱者試把這兩闋同陶標點的兩闋對照一下,就可看出他大錯而特錯,就可看出陶樂勤不問自己懂不懂就亂七八糟的胡鬧了。

  為愛惜紙張起見,不再抄了。我覺得近來批評翻譯的人很多,而對於標點家大家都置之不理,一則未免辜負他們一片熱心,二則因其不問不聞,他們也就愈加猖獗,上當的人太多,所以才來當這一次義務的較對兼書記。

  我希望大家不要再上他們的當!

  附記:我所根據的是「上海梁溪圖書館」於「中華民國十三年四月十五日再版」的「全書二冊定價一元二角」「崑山陶樂勤」先生標點的《中國名曲第一種——桃花扇》,並且卷首有陶樂勤自己的《新序》,一再說過「舊本印品,差字脫句甚多,均經改正加入」,「其有錯誤者,亦經添改」了的。

  這並不是替他做GG,不過說明白「以明責任而清手續」耳。

  一九二八,三,三,於北京。

  EE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八年四月十六日《語絲》周刊第四卷第十六期,在《示眾》一文之後。

  〔2〕《桃花扇》傳奇劇本,清初孔尚任作,四卷,四十二出。寫明末名士侯方域和名jì李香君的愛情故事。 我生二十五歲了。從民國元年改用西曆起,到現在已經過了十七個新年了,——不,三十四個新年了。因為過了陽曆新年,還照例要過舊曆新年的,若按過一個新年算添一歲的話,我現在應是三十九歲了。那麼「人生七十古來稀」,在民國卻並不「稀」了。今日又是陰曆除夕,天涯淪落,頗有點身世之感。為的要排遣我的悵惆,順手將案頭的舊報拿來解悶,可是卻發見了不少的好材料。今謹分類抄粘,深盼記者先生將它公諸國人,「以期仰副大元帥昌明禮教之至意」,且表彰劉教長整頓學風之苦心云爾。

  (一)關於禮制的

  ]禮制館成立潘復等有演說京訊:禮制館於昨日銜綞斃諧閃⒗瘢笠檣⒑螅*及各閣員,均往參加。首由總裁潘復,副總裁沈瑞麟致詞,教長劉哲,亦有演說,次總纂江瀚答詞。至三時許始散。茲分錄潘沈江等演詞如下:

  (一)總裁致詞:中國以禮教立國,經世宰物,修己治人之道,莫重於禮。大而天地民物,小而視聽言動,一以禮為依歸,自禮教蜪廢,而後法治始興。然法者所以佐治之具,而非制治之本原也。民國肇建十有餘載,禮制廢置不講,誠為一大闕憾。歷年變亂不息,未始不由於此。舉其著者:如婚喪祭葬之儀,公私冠服之制,曾未明白規定,人民多無率從,何以肅觀瞻而定民志?況於古聖經邦體國之精義乎!今大元帥有鑑於此,兢兢以禮制為亟,開館延賓,羅致一時名宿,共議禮樂制度,造端宏大,規畫深遠。諸君子皆鴻儒碩彥,於古今禮俗之宜,研求有素,必能本所夙蓄,詳加稽考,發抒偉議,導揚國光。鄙人躬與盛會,易勝欣幸之至!

  (二)副總裁致詞:頃聞潘總裁所論,極為正大,鄙人不勝欽佩。緣古聖王制禮,所以範圍民物,故曰禮者,正人心定風俗明上下者也。後世禮教不明,而大亂因之以起,今日議禮訂樂,淺見者,幾以為笑談;不知根本之圖,烏可棄而不講?果使人人有正本清源之志,則離經畔道之說,何至而生?又何慮赤黨之滋蔓乎?惟禮與時為變通,當斟酌時俗所宜,定為通行之制,使耳目不至驚駭,而精意已寓乎其間。曾文正所謂用今日冠服之常,而悉符古昔仁義等殺之精是也。鄙人學識固陋,幸得與諸君子聚首一堂,敢貢其一得之愚,尚希大雅賜以教督為幸。

  (三)總纂答詞:頃聞總裁副總裁教育劉總長同抒高論,欽佩無極。共和建國以來,議訂禮制,已有四次:第一次為民國三年政事堂所設立,亦名禮制館,於五年停辦;第二次於六年夏間,由內務部禮俗司繼續編訂;第三次為九年秋間,國務院內務部會同設立之修訂禮制處,於十年冬因費絀裁撤;第四次為十四年,內務部呈准設立之禮制編纂會,至本館奉令設立後,亦告結束。計前後纂訂之案,不下十餘種,有業經公布者,有未及公布者,亦有屬稿將竣而以政變,未及呈送者。譬諸大輅,椎輪已具,依次孟晉,易觀厥成。記曰,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今大元帥思深慮遠,殷殷以議禮定樂為陶淑人心,挽回氣運之急務。遐邇聞之,孰不興感?在事同人,擬先將前纂各稿共同研究,如有疏漏,加以增改,集群策群力,務於半載之內,竟此全功,以期仰副大元帥昌明禮教之至意。所有未盡事宜,尚望總裁副總裁與諸君子隨時指導為幸。(見十六年十一月十八日《大公報》。)]北京孔教會昨日祀天禮畢,陳煥章張廷健張廷桂盪蠼簿欏#*見十二月二十四日《大公報》。)

  (二)關於考試的,其題目見逐日報端。依次列舉如下:]教育部昨日考試民國大*В氖蘊饢胺⑷緩籩恩說」。

  ]教部昨考平民大學,國文題為「與國人交止於信說」教部昨考中國大學,國文題為*懊獻右孕八島嶁校洪水猛獸並列,試申言其害之所在說」。

  ]教部昨甄別通才商專學校,題為「通商惠工」教部昨甄試中央大學,題為「禮義廉*芄奈邸薄經過這樣的考試後,聖道就發達了,斯文就不喪了,邪說也就辟了,人心也就古了,堯舜禹湯之世,也就行見於今日了。……在「輦轂之下」的小民,沐德真是無涯了。

  (三)學生與考試

  ]朝陽大學前被捕去男生孫浩潭李jú天等,業已釋出巳耍┡鈷餃乩忠鬩蟶蟛榍*節較重,一時不易釋放雲。(十六年十一月三十日《大公報》。)

  ]朝陽大學前次被軍警捕去男女學生李jú天樂毅李芙鵲仁噯耍蚩際鄖榻誆還刂匾*均已先後釋出。(十二月二十日《大公報》。)

  事實很明白的告訴我們,李jú天樂毅李芙蓉一干人被軍警捕去,監禁了二十天。罪名是「因考試情節」。整頓學風,原來如此整頓法。我生也晚,實在少見少聞。記者先生,聽說什麼地方有保障人權宣言,不知是否也只是講著玩的?

  天涯歲暮,觸景生悲,感著我生二十五歲已過了三十九個新年了,感著生命的微弱,感著我四周的漆黑一團。感著……。

  季廉。除夕。

  EE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八年三月十九日《語絲》周刊第四卷第十二期「通信」欄,在季廉來信之後。

  〔2〕法立然後知恩」語出三國蜀諸葛亮《答法正書》:「法行則知恩」。

  〔3〕成仿吾在《創造月刊》第一卷第九期(一九二八年二月)發表的《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一文中談到「語絲派」時說:「他們的標語是『趣味』;我從前說過他們所矜持的是『閒暇,閒暇,第三個閒暇』……他們是代表著有閒的資產階級,或者是睡在鼓裡面的小資產階級」。又說:「如果北京的烏煙瘴氣不用十萬兩無煙火藥炸開的時候,他們也許永遠這樣過活的罷。」「語絲派」,當時一般人對《語絲》的編者和經常撰稿人的稱呼,參看《三閒集·我和《語絲》的始終》。 在沒有談到本文以前,我有兩個聲明:第一:我也是一個已經脫離了復旦的學生。我做這篇東西,絕不參一點主觀見解替復旦無謂吹牛。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