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頁
這三人都很欣賞孫皓送來的這張降表。
王浚的船,行列有一百華里長;王浚的兵,共有八萬之多。這些兵敲著鼓,喊著、唱著,果然來到了石頭城(建業)的城下。他們抬頭看到,城牆上豎滿了降幡。
唐朝的劉禹錫,有一天航行到今天湖北省大冶縣之東的西塞山,想起了這是當年王浚帶了“樓船”所經過的地方,不免詩興大發。吟了一首“懷古”:
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從今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以前,孫堅、孫策何等英雄。孫權也不愧是一時豪傑。而今,這窩囊的孫皓丟盡了曾祖、伯祖,與祖父的檢。他捆了自己,帶了棺材,走到王浚的軍門,去聽憑處分。
王浚也像以前鄧艾對待劉後主那樣。解了孫皓的綁,燒了孫皓帶來的棺材,請孫皓進來相見。然後,點收了東吳的領土地圖與戶口冊藉。地圖上列有四個州(揚州、荊州、廣州、交州),戶口冊籍上列有五十二萬三千戶人家。
駐紮在塗口的王渾,大吃其醋,認為王浚無權受降,他王渾自己是“安東將軍”,而王浚不過是一個不三不四的“龍驤將軍”。王渾又認為,既然司馬炎曾經命令他攻塗口,可見這攻進建業的事是司馬炎準備交給他的任務。王浚分明在“越俎代庖”,而且,真正打了一次硬仗、擊潰張悌的,是他,不是王浚。他尤其生氣的是:在王浚經過(江寧峽之東的)“三山”之時,他派人請王浚到自己的軍營里“談談”,那王浚卻藉口“風大,船停不住”,竟敢不來(王浚也知道,倘若去王渾的營里,王渾一定要“節制”他,命令他暫時不要進展到建業城下)。
王浚趕緊把孫皓押送給王渾,把首功讓給王渾。王渾卻仍然向司馬炎告了王浚一狀,說王浚不受他的“節度”。
司馬炎把王渾的狀子,交給主管的臣子們審議。這些臣子竟然站在王渾的立場,建議用囚車把王浚押解來京,從嚴懲罰,像以前對鄧艾那樣(為什麼這些臣子對王渾“一面倒”呢?因為王渾的兒子王濟,娶了司馬炎的女兒常山公主。王渾與司馬炎是“親家”)。
司馬炎在這一件事的處理上,不愧為開國之君,比他的爸爸司馬昭還略高一籌。司馬炎不准把王浚用囚車押解來京,只是下了詔書,申斥王浚一番,不該違抗了王渾的節度(王浚上表申辯,說自己在三月十五日中午已經到達秣陵關,到了黃昏之時才接到王渾要他接受“節度”的命令。在命令中,王渾叫他回軍西向,圍石頭城。這時候,孫皓已經來降,實在沒有再去圍石頭城的必要)。
那位天子親家王渾,也真是夠無聊的,他又告王浚“得吳寶物”。王浚又不得不申辯,說:先走上孫皓的御船的,是王渾,不是他王浚;先進孫皓的皇宮的,不是他王浚,而是晉朝的揚州刺史周浚。
到了王浚到京覲見之時,王渾在京城的黨羽,又告他擅自燒了孫皓的船一百三十五艘,奏請司馬炎把王浚“付廷尉椎”(抓到大牢里,嚴刑拷打,看他招也不招。這是我們中國人白玉一般的文化之中,挺難看的一點微瑕)。司馬炎說:“不必如此。”
司馬炎升了王渾的爵,由京兆侯晉封為京兆公,也升了王浚的官,由龍襄將軍升為“輔國大將軍”,其後再升為“鎮軍大將軍”。
孫皓到了洛陽以後,被司馬炎封為歸命候。以前蜀漢後主到洛陽,所得到的爵位是“安樂公”。公爵,比孫皓高。魏國的末代皇帝曹奐,是在禪位以後被封為“陳留王”,王爵,比劉後主又高了一層。
司馬炎待他三人(曹奐、劉禪、孫皓)都很寬厚,讓他們安享餘年而死。
現在,我們可以略為談談分久必合的大道理了。我在三十三年前曾在重慶於演講之時說過:分久必合的必字,與合久必分的必字,都不妨“修正”為“可能”兩個字。“合久了可能分,分久了可能合”。現在,我以為這“可能”兩個字,又不妨再修正為“容易”:“合久了容易分,分久了容易合”。
原因何在?合與分,本身都各有可愛之處,也各有缺點。剛合了不久,一切新鮮,頗有“開國景象”,在上的求才若渴,在下的互慶昇平,合久了,有若干缺點就顯露了。當皇帝的以為寶座穩如泰山;當官的懶得向老百姓討好;沒有當到官的,由於爸爸或丈人不是官而似乎永遠沒有機會一過做官的癮,因此而“唯恐天下不亂”;至於一般渾渾噩噩的老百姓,過久了出汗納糧的日子,也感覺煩,倘若又遇到什麼蝗蟲、大水、乾旱、地震、土匪,那就頗有“反正是死,不如快活一下再說”的造反之意了。於是,大一統的局面土崩瓦解,慢慢地在地平線上冒出來若干割據一方的群雄。群雄互相比武,比到後來,就有幾位尖尖兒的角色,演出在時間上或長或短的“分”的局面。
分的局面,未嘗沒有它的令人嚮往之處。以讀書人而論,在戰國時代活著,確是比在明清兩代捱著,舒服得多。明清兩代有鹽商,卻沒有孟嘗君,也沒有像“稷下”那樣可以雄辯滔滔、暢所欲言的公共場所。做官的,與希望做官的,也會羨慕他們在戰國時代的老前輩:本國或另一個國家的君主不賞識他們,他們就可以走到另一個國家去活動活動。“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鳥能擇木,木豈能擇鳥?”以蘇秦而論,只要還留著“三寸不爛之舌”,不怕沒有一個可以讓他“飛黃騰達”的國家。
王浚的船,行列有一百華里長;王浚的兵,共有八萬之多。這些兵敲著鼓,喊著、唱著,果然來到了石頭城(建業)的城下。他們抬頭看到,城牆上豎滿了降幡。
唐朝的劉禹錫,有一天航行到今天湖北省大冶縣之東的西塞山,想起了這是當年王浚帶了“樓船”所經過的地方,不免詩興大發。吟了一首“懷古”:
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從今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以前,孫堅、孫策何等英雄。孫權也不愧是一時豪傑。而今,這窩囊的孫皓丟盡了曾祖、伯祖,與祖父的檢。他捆了自己,帶了棺材,走到王浚的軍門,去聽憑處分。
王浚也像以前鄧艾對待劉後主那樣。解了孫皓的綁,燒了孫皓帶來的棺材,請孫皓進來相見。然後,點收了東吳的領土地圖與戶口冊藉。地圖上列有四個州(揚州、荊州、廣州、交州),戶口冊籍上列有五十二萬三千戶人家。
駐紮在塗口的王渾,大吃其醋,認為王浚無權受降,他王渾自己是“安東將軍”,而王浚不過是一個不三不四的“龍驤將軍”。王渾又認為,既然司馬炎曾經命令他攻塗口,可見這攻進建業的事是司馬炎準備交給他的任務。王浚分明在“越俎代庖”,而且,真正打了一次硬仗、擊潰張悌的,是他,不是王浚。他尤其生氣的是:在王浚經過(江寧峽之東的)“三山”之時,他派人請王浚到自己的軍營里“談談”,那王浚卻藉口“風大,船停不住”,竟敢不來(王浚也知道,倘若去王渾的營里,王渾一定要“節制”他,命令他暫時不要進展到建業城下)。
王浚趕緊把孫皓押送給王渾,把首功讓給王渾。王渾卻仍然向司馬炎告了王浚一狀,說王浚不受他的“節度”。
司馬炎把王渾的狀子,交給主管的臣子們審議。這些臣子竟然站在王渾的立場,建議用囚車把王浚押解來京,從嚴懲罰,像以前對鄧艾那樣(為什麼這些臣子對王渾“一面倒”呢?因為王渾的兒子王濟,娶了司馬炎的女兒常山公主。王渾與司馬炎是“親家”)。
司馬炎在這一件事的處理上,不愧為開國之君,比他的爸爸司馬昭還略高一籌。司馬炎不准把王浚用囚車押解來京,只是下了詔書,申斥王浚一番,不該違抗了王渾的節度(王浚上表申辯,說自己在三月十五日中午已經到達秣陵關,到了黃昏之時才接到王渾要他接受“節度”的命令。在命令中,王渾叫他回軍西向,圍石頭城。這時候,孫皓已經來降,實在沒有再去圍石頭城的必要)。
那位天子親家王渾,也真是夠無聊的,他又告王浚“得吳寶物”。王浚又不得不申辯,說:先走上孫皓的御船的,是王渾,不是他王浚;先進孫皓的皇宮的,不是他王浚,而是晉朝的揚州刺史周浚。
到了王浚到京覲見之時,王渾在京城的黨羽,又告他擅自燒了孫皓的船一百三十五艘,奏請司馬炎把王浚“付廷尉椎”(抓到大牢里,嚴刑拷打,看他招也不招。這是我們中國人白玉一般的文化之中,挺難看的一點微瑕)。司馬炎說:“不必如此。”
司馬炎升了王渾的爵,由京兆侯晉封為京兆公,也升了王浚的官,由龍襄將軍升為“輔國大將軍”,其後再升為“鎮軍大將軍”。
孫皓到了洛陽以後,被司馬炎封為歸命候。以前蜀漢後主到洛陽,所得到的爵位是“安樂公”。公爵,比孫皓高。魏國的末代皇帝曹奐,是在禪位以後被封為“陳留王”,王爵,比劉後主又高了一層。
司馬炎待他三人(曹奐、劉禪、孫皓)都很寬厚,讓他們安享餘年而死。
現在,我們可以略為談談分久必合的大道理了。我在三十三年前曾在重慶於演講之時說過:分久必合的必字,與合久必分的必字,都不妨“修正”為“可能”兩個字。“合久了可能分,分久了可能合”。現在,我以為這“可能”兩個字,又不妨再修正為“容易”:“合久了容易分,分久了容易合”。
原因何在?合與分,本身都各有可愛之處,也各有缺點。剛合了不久,一切新鮮,頗有“開國景象”,在上的求才若渴,在下的互慶昇平,合久了,有若干缺點就顯露了。當皇帝的以為寶座穩如泰山;當官的懶得向老百姓討好;沒有當到官的,由於爸爸或丈人不是官而似乎永遠沒有機會一過做官的癮,因此而“唯恐天下不亂”;至於一般渾渾噩噩的老百姓,過久了出汗納糧的日子,也感覺煩,倘若又遇到什麼蝗蟲、大水、乾旱、地震、土匪,那就頗有“反正是死,不如快活一下再說”的造反之意了。於是,大一統的局面土崩瓦解,慢慢地在地平線上冒出來若干割據一方的群雄。群雄互相比武,比到後來,就有幾位尖尖兒的角色,演出在時間上或長或短的“分”的局面。
分的局面,未嘗沒有它的令人嚮往之處。以讀書人而論,在戰國時代活著,確是比在明清兩代捱著,舒服得多。明清兩代有鹽商,卻沒有孟嘗君,也沒有像“稷下”那樣可以雄辯滔滔、暢所欲言的公共場所。做官的,與希望做官的,也會羨慕他們在戰國時代的老前輩:本國或另一個國家的君主不賞識他們,他們就可以走到另一個國家去活動活動。“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鳥能擇木,木豈能擇鳥?”以蘇秦而論,只要還留著“三寸不爛之舌”,不怕沒有一個可以讓他“飛黃騰達”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