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陳壽所記的,是不是事實?倘若諸葛亮是基於防患未然的原因而置劉封於死地,這是不足以服當世之人與後世之人的。劉封還不曾有過一絲一毫想爭繼承之權的言論或行動。大膽假定某人將來可能犯罪,而立刻就殺了這個人以防免他將來犯罪,這是最不講道理、最野蠻而殘忍的事。我不知道請葛亮曾否做出這種事;我希望陳壽寫錯。倘若陳壽沒有寫錯,那我就不得不改變我對諸葛亮的欽佩了。

  也許,劉封之所以被賜死,只是因為他不救關羽,又先後與孟達及申儀處得不好,使得劉備失了荊州,又失了益州的上庸郡、房陵郡與西城郡。倘若諸葛亮真是為了“防患未然”而冤殺了劉封,那他就未免太對不起劉封了。以我所知,除了這一件有待查考的案子以外,諸葛亮並不曾做過對不起任何人的事。

  他一生為人忠厚。一個人是否忠厚,從他對家中的人的態度,就可以看出。他對黃氏夫人很好,且無論黃氏夫人是否相貌平常。

  他對養子諸葛喬與親生子諸葛瞻,一視同仁,很細心地教育他們。諸葛喬是諸葛瑾的第二個兒子,於諸葛亮還沒有親生的兒子以前,過繼了給他。其後,諸葛瞻出世。渚葛亮仍舊以諸葛喬為嫡子、武鄉侯爵位的繼承人。這便是諸葛亮十分對得起諸葛瑾與諸葛喬之處。他不肯更改諸葛喬這個“養子”的繼承人地位,怎麼會像陳壽所寫,使出殺人辣手去幹掉劉備的養子劉封呢?

  諸葛喬於諸葛亮北伐之時,隨軍到漢中,被指定帶了五六百兵,幫助轉運軍糧,與其他達官貴人的子弟一起在山谷之中奔走吃苦。

  不幸諸葛喬在建興六年病故,年紀只有二十五歲,他留下了一個兒子,諸葛攀。諸葛攀其後做了“行護軍、翊軍將軍”。諸葛攀於諸葛瑾的大兒子諸葛恪在東吳倒楣,遭受滅族之禍以後,轉回東吳,做了“諸葛瑾之後”,延續諸葛瑾的“香火”,作為祭祀諸葛瑾的人(武鄉侯的爵位,已經改由諸葛亮的親生兒子諸葛瞻繼承)。

  諸葛瞻繼承武鄉侯的爵位時才兩歲。十五個年頭以後,諸葛瞻娶了後主的女兒,成為駙馬;次年,官拜“羽林中郎將”,其後歷升至侍中、尚書僕射、軍師將軍、行都護、衛將軍,與董厥(共)平尚書事(諸葛亮去世已久,不曾見到諸葛瞻的成長與成就。諸葛亮去世之時,諸葛瞻的年紀尚幼)。諸葛瞻於三十七歲的時候,和自己的長於諸葛尚一起在綿竹對鄧艾的軍隊作戰,壯烈犧牲。

  諸葛瞻的小兒子諸葛京,因為年紀太小,不夠資格參加作戰,倖免於難。這是天佑吉人,使得渚葛亮不致絕後。諸葛京其後長大成人,在晉朝做了郡縣的縣令,調升東宮舍人,最後做到了廣州刺史。

  諸葛瑾的一支,前面已經說過,於諸葛恪滅族之後,因諸葛攀由益州回了東吳,也免於絕後。

  諸葛瑾與諸葛亮是同胞兄弟,諸葛亮是弟。另一位弟弟是諸葛均,跟隨諸葛亮到了益州,做官做到了“長水校尉”。

  他們的父親是諸葛珪。在東漢末年做過太山郡的郡丞(太守的副手)。諸葛珪早死,他們跟隨叔父諸葛玄,先到(江西)豫章郡,後到荊州南陽郡。

  諸葛玄在豫章郡為太守,時間很短。他是袁術所派的人;漢朝在長安的朝廷另外派了一個朱皓來(朱皓其後死在笮融之手;笮融為揚州刺史劉繇所破;劉繇控制不了豫章郡,朝廷又派了華歆為太守。孫策帶兵打來,華歆投降,隨孫策回江東,當孫策的上賓;過了相當時期以後,華歆去了許縣,轉入曹操的門下)。

  話說回來,諸葛玄在荊州南陽郡鄧縣,把諸葛瑾、諸葛亮、諸葛均,以及諸葛亮的“小姊”養大成人,把這位小姊嫁給了襄陽縣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當時的鄧縣縣城不在今天的河南省,而在湖北省襄陽縣之北)。

  請葛瑾於孫權在江東繼承了孫策以後,拜別叔父諸葛玄,奉了繼母(諸葛珪的後妻),離開鄧縣,轉往江東,經孫權的姐夫弘咨推薦,作了孫權的部下。從此,諸葛瑾一輩子忠心於孫權,不存“跳槽”、換老闆的念頭。

  諸葛亮與諸葛均,由於命運的安排,先後作了劉備的部下,與諸葛瑾天各一方,各事其主。他們三人在私底下的兄弟骨肉之情,完全不曾因“政治立場”不同而有改變,依然是休戚相關的同胞。同時,他們也絕不因為是同胞兄弟,而試圖互相勾引,使對方不忠於其主。這不是容易做到的事,而他們做到了。

  晉武帝司馬炎,叫陳壽編訂諸葛亮的文集。編成之後,陳壽呈獻給晉武帝,附上了一篇“表”。陳壽在這一篇“表”里,暢論諸葛亮的一生如何多彩多姿,也強調了他死後粱、益二州的人民,“至今”仍十分對他懷念,“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

  “表”中的“至今”二字,是指的“直到晉武帝泰始十年”(公元274年),上表的一年,距離諸葛亮去世的一年(後主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已經有了四十個年頭。

  後來的歷史證明了諸葛亮不僅被懷念了四十年,而且已經被懷念了一千七百多年,直到我們的今天;不僅被梁、益兩州的人民懷念,也被全中國的人懷念(東漢與蜀漢只設益州,沒有梁州。梁州是魏國朝廷,把漢中即陝南等地,從益州分出來設置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