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頁
馬里安停了下來,用力喘氣,他的唇色有些發青,看來長時間連續說話對他來說是件很吃力的事情。其他三個人沒有開口,靜靜等待下文。說實話,他們根本無法將眼前這片死寂的景象同馬里安描繪的人間樂土對應起來,它們完全就是兩個世界。
“第二個實驗很簡單,只是在原來的基礎上做了一點兒小小的改變,你們可以把它看作另一種條件下的生物圈實驗。七十多天之前我加入進來,替換了一名原有的實驗者。我只做了一件事情:摁下開關,將外壁的透明度調整為原來的百分之五十,研究在低光照強度下生物圈的運行,然後天空就變成現在這種亮度。當然,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必須根據計算機測算的結果模擬地球的散熱,將一部分熱量排放出去,因為地球的上空可沒有什麼納米玻璃絕熱層。很快,我們就發現自己成了收屍者。最多的時候,我們一天需要清理幾千隻死亡的動物。當然,現在我們已經掌握了相關的數據,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實驗是成功的。”
“才七十多天,影響就這麼大?”張司長有些吃驚地問,轉頭望著冷淮,眼裡是難以置信的神色。
冷淮苦笑了一聲,“是這樣,剛才馬里安說了,他們調低了一半的光照,這屬於一種壓力測試,就好比做藥物實驗時給實驗動物的用藥量是正常劑量的許多倍。自然界發生的改變也許起初不會這麼劇烈,但時間上卻長得多。
其實很多植物在微弱的光照條件下也能生長,經過幾十億年自然選擇的生命自有它堅強的一面。但如果設想一下,冬天不是三個月,而是持續三萬個月……”“你說什麼?三萬個月的冬天?”張司長驚嘆了一聲。
“我只是打個比喻,不過你以後會發現,真正的數字可能還會擴大一萬倍。”冷淮接著說,“那麼很明顯,整體氣溫將降到非常非常低的水平。屆時,即使光照強度不算太糟,植物也已無法生存了。根據計算,即使只將正常光照強度調低百分之五並維持這個狀態,植物的生長過程就會停滯。植物抵抗嚴寒的能力取決於植物所處的時令和所習慣的氣溫,像加拿大北部和西伯利亞這些傳統的低溫地帶,幼芽可以忍受零下八十攝氏度的低溫,但前提是在它們冬眠的狀態下。如果是在它們的生長季節,只要溫度低於零下十攝氏度,它們就會被凍死。像中國那樣的溫帶地區,冬眠的幼芽最低可耐零下二十五攝氏度;而在春季或夏季,一旦這些幼芽遇到零度以下的溫度,立刻就會被凍死。而熱帶植物所能忍受的最低溫度為零上五攝氏度。地球上的各種植物、動物和微生物中,有三分之二生活在赤道兩側二十五攝氏度的範圍之內,那麼很顯然,幾乎全部的動植物都無法在冰期里正常生存。當然,不少植物有一個特性,那就是它們的種子能夠經歷異常殘酷的環境,時間可以長達成千上萬年,這也正是地球在經歷多次冰期之後能夠重新繁榮的重要原因。”
冷淮這番話是說給杜原和張司長聽的。對於馬里安而言,這顯然是他知識體系內的東西,但他還是聽得很認真,並不時點頭認同。
杜原回了回神,“我明白了,第二個實驗其實是在模擬冰河期。”
“那在你們的實驗裡,農作物的情況怎樣?”張司長轉頭望向馬里安,這是他最關心的問題,這次部里給他安排的任務就是考察長期低溫天氣對農業的影響。
“世界主要農作物都不耐寒。根據我們的實驗,水稻在十三攝氏度以下生長就會受影響。玉米和黃豆對十攝氏度以下的溫度很敏感。如果氣溫低於零下五攝氏度,處於生長期的小麥就會立刻死亡。還有就是耕地,土壤有機體並不直接受陽光和光合作用的影響,通常可以長期保持休眠狀態,所以它們受光照的影響相對會少一些,但卻容易受到酷寒的傷害。一旦失去植被的保護,土壤很快就會被風和冰川侵蝕,最後剩下的只是一片岩石裸露的不毛之地。”
馬里安俯身用手中的小錘敲擊地面,發出“噹噹”的聲音,“我們控制這一片的降水,結果形成凍土帶。在大冰期中,這相對於冰川來說算是好一些的生存環境了,一般的淡水源都會凍到兩米深。你們不妨多看看,進入冰期一百年後,這便是世界各大陸的普遍景觀。陸地、河流、湖泊都將被厚厚的冰層覆蓋,淡水水生物種會廣泛滅絕。當冰川擴大到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時,那裡的動物、鳥類和魚類均不具備耐寒能力,滅絕的過程會非常快而徹底。”
“海洋里的情況應該會好些吧?”張司長問。
“海洋植物和動物受到海洋巨大熱慣性的保護,生存的機會,準確說是冰期早期的生存機會多一些。根據測算,即使完全失去一年的日照,海洋的平均溫度也只會降低兩度左右,但這只是平均溫度。實際上,由於只有海洋上層才是適合大多數生物生存的溫水區,其總量不到海洋總體的十分之一,所以雖然海洋總體平均溫度下降緩慢,但溫水區的溫度卻會急劇下降,造成大多數海洋生物死亡。要知道,冰河期的降溫過程會持續幾百萬年至幾千萬年。總之,根據我們的實驗,即使在強度一般的冰期,草食動物也將很快因饑荒而驟然減少,肉食動物也會普遍滅絕,而如果冰期達到或是超過二疊紀大冰期的強度……”馬里安突然止住不講。張司長焦急地追問:”那會怎樣?”
“第二個實驗很簡單,只是在原來的基礎上做了一點兒小小的改變,你們可以把它看作另一種條件下的生物圈實驗。七十多天之前我加入進來,替換了一名原有的實驗者。我只做了一件事情:摁下開關,將外壁的透明度調整為原來的百分之五十,研究在低光照強度下生物圈的運行,然後天空就變成現在這種亮度。當然,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必須根據計算機測算的結果模擬地球的散熱,將一部分熱量排放出去,因為地球的上空可沒有什麼納米玻璃絕熱層。很快,我們就發現自己成了收屍者。最多的時候,我們一天需要清理幾千隻死亡的動物。當然,現在我們已經掌握了相關的數據,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實驗是成功的。”
“才七十多天,影響就這麼大?”張司長有些吃驚地問,轉頭望著冷淮,眼裡是難以置信的神色。
冷淮苦笑了一聲,“是這樣,剛才馬里安說了,他們調低了一半的光照,這屬於一種壓力測試,就好比做藥物實驗時給實驗動物的用藥量是正常劑量的許多倍。自然界發生的改變也許起初不會這麼劇烈,但時間上卻長得多。
其實很多植物在微弱的光照條件下也能生長,經過幾十億年自然選擇的生命自有它堅強的一面。但如果設想一下,冬天不是三個月,而是持續三萬個月……”“你說什麼?三萬個月的冬天?”張司長驚嘆了一聲。
“我只是打個比喻,不過你以後會發現,真正的數字可能還會擴大一萬倍。”冷淮接著說,“那麼很明顯,整體氣溫將降到非常非常低的水平。屆時,即使光照強度不算太糟,植物也已無法生存了。根據計算,即使只將正常光照強度調低百分之五並維持這個狀態,植物的生長過程就會停滯。植物抵抗嚴寒的能力取決於植物所處的時令和所習慣的氣溫,像加拿大北部和西伯利亞這些傳統的低溫地帶,幼芽可以忍受零下八十攝氏度的低溫,但前提是在它們冬眠的狀態下。如果是在它們的生長季節,只要溫度低於零下十攝氏度,它們就會被凍死。像中國那樣的溫帶地區,冬眠的幼芽最低可耐零下二十五攝氏度;而在春季或夏季,一旦這些幼芽遇到零度以下的溫度,立刻就會被凍死。而熱帶植物所能忍受的最低溫度為零上五攝氏度。地球上的各種植物、動物和微生物中,有三分之二生活在赤道兩側二十五攝氏度的範圍之內,那麼很顯然,幾乎全部的動植物都無法在冰期里正常生存。當然,不少植物有一個特性,那就是它們的種子能夠經歷異常殘酷的環境,時間可以長達成千上萬年,這也正是地球在經歷多次冰期之後能夠重新繁榮的重要原因。”
冷淮這番話是說給杜原和張司長聽的。對於馬里安而言,這顯然是他知識體系內的東西,但他還是聽得很認真,並不時點頭認同。
杜原回了回神,“我明白了,第二個實驗其實是在模擬冰河期。”
“那在你們的實驗裡,農作物的情況怎樣?”張司長轉頭望向馬里安,這是他最關心的問題,這次部里給他安排的任務就是考察長期低溫天氣對農業的影響。
“世界主要農作物都不耐寒。根據我們的實驗,水稻在十三攝氏度以下生長就會受影響。玉米和黃豆對十攝氏度以下的溫度很敏感。如果氣溫低於零下五攝氏度,處於生長期的小麥就會立刻死亡。還有就是耕地,土壤有機體並不直接受陽光和光合作用的影響,通常可以長期保持休眠狀態,所以它們受光照的影響相對會少一些,但卻容易受到酷寒的傷害。一旦失去植被的保護,土壤很快就會被風和冰川侵蝕,最後剩下的只是一片岩石裸露的不毛之地。”
馬里安俯身用手中的小錘敲擊地面,發出“噹噹”的聲音,“我們控制這一片的降水,結果形成凍土帶。在大冰期中,這相對於冰川來說算是好一些的生存環境了,一般的淡水源都會凍到兩米深。你們不妨多看看,進入冰期一百年後,這便是世界各大陸的普遍景觀。陸地、河流、湖泊都將被厚厚的冰層覆蓋,淡水水生物種會廣泛滅絕。當冰川擴大到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時,那裡的動物、鳥類和魚類均不具備耐寒能力,滅絕的過程會非常快而徹底。”
“海洋里的情況應該會好些吧?”張司長問。
“海洋植物和動物受到海洋巨大熱慣性的保護,生存的機會,準確說是冰期早期的生存機會多一些。根據測算,即使完全失去一年的日照,海洋的平均溫度也只會降低兩度左右,但這只是平均溫度。實際上,由於只有海洋上層才是適合大多數生物生存的溫水區,其總量不到海洋總體的十分之一,所以雖然海洋總體平均溫度下降緩慢,但溫水區的溫度卻會急劇下降,造成大多數海洋生物死亡。要知道,冰河期的降溫過程會持續幾百萬年至幾千萬年。總之,根據我們的實驗,即使在強度一般的冰期,草食動物也將很快因饑荒而驟然減少,肉食動物也會普遍滅絕,而如果冰期達到或是超過二疊紀大冰期的強度……”馬里安突然止住不講。張司長焦急地追問:”那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