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頁
袁世凱一見薩鎮冰和陳定書走進來,來待他倆行軍禮,就熱絡地迎上來,樂呵呵地說:“鼎銘啊,可把您給盼來了!我盼望你來猶如大旱之助雲霓啊!哈哈哈!”
薩鎮冰沒有被他戴上炭簍子,分寸有加地說:“卑職惶恐。卑職王命在身,豈取懈怠。”
陳定書行禮道:“卑職給大帥請安。”他用的是滿人的禮儀,恰到分寸。
袁世凱笑呵呵地揮揮手,說:“家不敘常禮免了。”
薩鎮冰向來治軍嚴厲,說:“定書是卑職,豈能無禮?”
袁世凱解釋道:“不必責怪他,他是本帥的丫姑爺。”
薩鎮冰不解,問:“什麼丫姑爺?”
袁世凱笑道:“鼎銘有所不知,定書落難的時候,路過寒舍,我和他談得很投契,我便將我的書房丫頭秋菊送給他當如夫人,這算袁某人對海軍聊表的寸心。”
薩鎮冰說:“多謝大帥對海軍的倚重。”
袁世凱順水行舟地說:“鼎銘,此番漢口克復,海軍功居首位。陸軍馮總統官、段總統官都交口稱讚。日內陸軍將乘勝進擊武昌,還要借重海軍了。”
薩鎮冰壓不住內心的義憤,說:“大帥,漢口一役,馮總統官下令縱火,造成生靈塗炭、屋舍成灰,如此作戰,不是軍人應有之理。”
袁世凱替馮國璋打掩護,說:“馮總統官的確太過份了,本帥已經責難他了,事後他也很後悔,追悔當初因無奈之舉而留下的遺憾。”
薩鎮冰見他一味偏袒,便三緘其口了。
袁世凱見話不投機,就另起話題,說他已經下令發給海軍將弁、官兵人人雙餉,戰後還要論功行賞。
薩鎮冰依舊三緘其口。
袁世凱自討沒趣,但是大戰在即,他又不得不依靠海軍,耐著性子說:“鼎銘,不日開戰,不知海軍可否依畀?”
薩鎮冰推託地說:“從武昌到青山兩岸二十里,亂軍設有克虜伯大炮百餘尊,而且江水日淺,兵艦溯江出戰,諸多不利。”
袁世凱話鋒一轉,問:“定書大人,你有可高見?”
陳定書不敢衝撞薩鎮冰,也不敢拂了袁世凱的命令,只好機敏地說:“回大帥,薩統制所言不無道理,不過兵艦艦炮的射程比亂軍的大炮射程遠,可以以遠打近,以虛避實。”
袁世凱大為欣賞,說:“不愧是皇家海軍的後起之秀!堪當大任!堪當大任!”
陳定書連聲推諉:“大帥過獎,卑職豈敢。”
袁世凱掃了薩鎮冰一眼,突然厲聲命令:“薩鎮冰,陳定書聽令!”
薩鎮冰和陳定書躬身抱拳,齊聲道:“卑職接令!”
袁世凱強硬地說:“命令海軍各艦協助陸軍進攻武昌,若有半點疏失挨延,當以軍法論處!”
“喳!”薩鎮冰和陳定書接下命令。
走出本廂的時候,薩鎮冰明白了,袁世凱借進攻無非是壓製革命軍,二是向朝廷恃功邀賞,讓兩邊都落入他的掌控之中。
薩鎮冰的心,陷入了無底的痛苦深淵。
4
第二天,薩鎮冰眼見拖延誤戰耽擱不下去了才命令艦隊向武昌的革命軍打空炮,炮彈都落到長江的水面上,沒有造成損失。袁世凱見海軍如此助戰,氣得暴跳如雷,七竅生煙。但是他知道,如果再催逼薩鎮冰,反而會將海軍副向革命黨。於是他打電報給北京的軍諮府,請將陳定書的如夫人秋菊派往武昌監督陳定書,防止海軍生變。
黎元洪給薩鎮冰寫了第二封信,乃由陳定劍轉呈。
第二十九章 1下
更新時間 2012-05-24 14:19:29字數 7233
信一開頭提到他因為第一封信沒有得到回音而坐臥不安:“夫子大人函丈:前肅一函,早邀約鑒,然至今未奉訓諭,心中惕悚莫安!”接著黎元洪以誠懇的筆調轉入正文,道出肺腑之言:“洪當武昌變起之時,所部各軍,均已出防。空營獨守,束手無策。黨軍驅瑞都\[督\]出城後,即率隊來洪營,合圍搜索。洪換便衣避匿室後,當被索執,責以大義。其時槍炮環列,萬一不從,立即身首異處。洪只得權為應允。吾師素知洪最謹厚,何敢倉促出此。雖任事數日,未敢輕動,蓋不知究竟同志若何,團體若何,事機若何……今已視師八日,萬眾一心,同仇敵愾……而連日各省紛紛之士,大都留學東西各國各種專門學校及世代簪纓,學有專長,閱歷極富;並本省官紳人等,故外交著手,各國已認為交戰團體,確守中立。黨軍亦並無侵外人及一私人財產之事,不但在中國歷史上視為創見,即各國革命史,亦難有文明若此。可知清國氣運既衰,不能任用賢俊,至使聰明才智之士,四方畢集,豈又洪一人之力所能致哉!……洪有鑑於此,識事機大有可為,乃誓師宣言,矢志恢復漢土,改革專制政體,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洪受業於師,學識淺陋,不能擔負重任,已向同志宣告,將以黨軍之所要挾者,倩諸先生,登輪要求師憲。昔人謂謝安云:斯人不出,如蒼生何?同胞萬聲一氣,謂吾師不出,如四萬萬同胞何?刻下局勢,只要吾師肯出,拯救四萬萬同胞,則義旗所至,山色改觀……洪非為私事干求函丈,實為四萬萬同胞請命。滿漢存亡,繫於師台一身。齊王反手,洪計之已熟。否則同胞視為反對此志之人,即以滿奴相待,雖洪亦不能禁止其不邀擊也。”
薩鎮冰沒有被他戴上炭簍子,分寸有加地說:“卑職惶恐。卑職王命在身,豈取懈怠。”
陳定書行禮道:“卑職給大帥請安。”他用的是滿人的禮儀,恰到分寸。
袁世凱笑呵呵地揮揮手,說:“家不敘常禮免了。”
薩鎮冰向來治軍嚴厲,說:“定書是卑職,豈能無禮?”
袁世凱解釋道:“不必責怪他,他是本帥的丫姑爺。”
薩鎮冰不解,問:“什麼丫姑爺?”
袁世凱笑道:“鼎銘有所不知,定書落難的時候,路過寒舍,我和他談得很投契,我便將我的書房丫頭秋菊送給他當如夫人,這算袁某人對海軍聊表的寸心。”
薩鎮冰說:“多謝大帥對海軍的倚重。”
袁世凱順水行舟地說:“鼎銘,此番漢口克復,海軍功居首位。陸軍馮總統官、段總統官都交口稱讚。日內陸軍將乘勝進擊武昌,還要借重海軍了。”
薩鎮冰壓不住內心的義憤,說:“大帥,漢口一役,馮總統官下令縱火,造成生靈塗炭、屋舍成灰,如此作戰,不是軍人應有之理。”
袁世凱替馮國璋打掩護,說:“馮總統官的確太過份了,本帥已經責難他了,事後他也很後悔,追悔當初因無奈之舉而留下的遺憾。”
薩鎮冰見他一味偏袒,便三緘其口了。
袁世凱見話不投機,就另起話題,說他已經下令發給海軍將弁、官兵人人雙餉,戰後還要論功行賞。
薩鎮冰依舊三緘其口。
袁世凱自討沒趣,但是大戰在即,他又不得不依靠海軍,耐著性子說:“鼎銘,不日開戰,不知海軍可否依畀?”
薩鎮冰推託地說:“從武昌到青山兩岸二十里,亂軍設有克虜伯大炮百餘尊,而且江水日淺,兵艦溯江出戰,諸多不利。”
袁世凱話鋒一轉,問:“定書大人,你有可高見?”
陳定書不敢衝撞薩鎮冰,也不敢拂了袁世凱的命令,只好機敏地說:“回大帥,薩統制所言不無道理,不過兵艦艦炮的射程比亂軍的大炮射程遠,可以以遠打近,以虛避實。”
袁世凱大為欣賞,說:“不愧是皇家海軍的後起之秀!堪當大任!堪當大任!”
陳定書連聲推諉:“大帥過獎,卑職豈敢。”
袁世凱掃了薩鎮冰一眼,突然厲聲命令:“薩鎮冰,陳定書聽令!”
薩鎮冰和陳定書躬身抱拳,齊聲道:“卑職接令!”
袁世凱強硬地說:“命令海軍各艦協助陸軍進攻武昌,若有半點疏失挨延,當以軍法論處!”
“喳!”薩鎮冰和陳定書接下命令。
走出本廂的時候,薩鎮冰明白了,袁世凱借進攻無非是壓製革命軍,二是向朝廷恃功邀賞,讓兩邊都落入他的掌控之中。
薩鎮冰的心,陷入了無底的痛苦深淵。
4
第二天,薩鎮冰眼見拖延誤戰耽擱不下去了才命令艦隊向武昌的革命軍打空炮,炮彈都落到長江的水面上,沒有造成損失。袁世凱見海軍如此助戰,氣得暴跳如雷,七竅生煙。但是他知道,如果再催逼薩鎮冰,反而會將海軍副向革命黨。於是他打電報給北京的軍諮府,請將陳定書的如夫人秋菊派往武昌監督陳定書,防止海軍生變。
黎元洪給薩鎮冰寫了第二封信,乃由陳定劍轉呈。
第二十九章 1下
更新時間 2012-05-24 14:19:29字數 7233
信一開頭提到他因為第一封信沒有得到回音而坐臥不安:“夫子大人函丈:前肅一函,早邀約鑒,然至今未奉訓諭,心中惕悚莫安!”接著黎元洪以誠懇的筆調轉入正文,道出肺腑之言:“洪當武昌變起之時,所部各軍,均已出防。空營獨守,束手無策。黨軍驅瑞都\[督\]出城後,即率隊來洪營,合圍搜索。洪換便衣避匿室後,當被索執,責以大義。其時槍炮環列,萬一不從,立即身首異處。洪只得權為應允。吾師素知洪最謹厚,何敢倉促出此。雖任事數日,未敢輕動,蓋不知究竟同志若何,團體若何,事機若何……今已視師八日,萬眾一心,同仇敵愾……而連日各省紛紛之士,大都留學東西各國各種專門學校及世代簪纓,學有專長,閱歷極富;並本省官紳人等,故外交著手,各國已認為交戰團體,確守中立。黨軍亦並無侵外人及一私人財產之事,不但在中國歷史上視為創見,即各國革命史,亦難有文明若此。可知清國氣運既衰,不能任用賢俊,至使聰明才智之士,四方畢集,豈又洪一人之力所能致哉!……洪有鑑於此,識事機大有可為,乃誓師宣言,矢志恢復漢土,改革專制政體,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洪受業於師,學識淺陋,不能擔負重任,已向同志宣告,將以黨軍之所要挾者,倩諸先生,登輪要求師憲。昔人謂謝安云:斯人不出,如蒼生何?同胞萬聲一氣,謂吾師不出,如四萬萬同胞何?刻下局勢,只要吾師肯出,拯救四萬萬同胞,則義旗所至,山色改觀……洪非為私事干求函丈,實為四萬萬同胞請命。滿漢存亡,繫於師台一身。齊王反手,洪計之已熟。否則同胞視為反對此志之人,即以滿奴相待,雖洪亦不能禁止其不邀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