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大馬士革的埃米爾費塞爾在巴黎也同樣得不到信任。他相信自己率領阿拉伯起義與協約國一道抗擊奧斯曼帝國後,就能得到協約國的支持。然而,他的訴求與法國對敘利亞的野心產生了衝突。

  1919年1月,費塞爾將阿拉伯獨立的主張正式提交給巴黎和會的最高會議。考慮到亨利·麥克馬洪爵士在與謝里夫海珊的通信中,曾許諾給予阿拉伯人大片領土,費塞爾在和會上提出的要求已算非常節制。他希望在大敘利亞地區(相當於現在的敘利亞、黎巴嫩、約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當局)與漢志即刻建立完全獨立的阿拉伯王國,由他的父親海珊出任國王。他可以接受外國勢力對巴勒斯坦一事進行斡旋,以解決阿拉伯和猶太復國主義者之間的矛盾。他認可英軍對美索不達米亞的主張,但同時也表明自己相信這些領土最終會併入獨立的阿拉伯王國,而他希望與會人士能批准阿拉伯人建立這樣一個國家。

  雖然哈希姆家族認為自己要求的比英國盟友曾經答應的要少,但費塞爾在和會上的主張還是超出了英國的能力範圍。勞合·喬治需要法國點頭,才能確保英國對美索不達米亞和巴勒斯坦的控制權。況且戰爭一開始,法國便擺明想要敘利亞。由於無法調和法國和阿拉伯人的領土主張,英國便選擇支持它的重要盟友—法國,費塞爾只能自求多福。

  1919年11月1日,英國從敘利亞撤軍,將該地區交由法軍掌控。針對這一舉動,費塞爾的支持者和來自大敘利亞不同地區的代表共同舉行了敘利亞全體代表大會,並於1920年3月8日宣布敘利亞獨立,推舉費塞爾為王。然而,費塞爾的敘利亞王國註定不會長久。法國從黎巴嫩派遣一支殖民地部隊前去占領大馬士革。在途中一座山關,他們遭遇費塞爾約2000人的餘部。1920年7月24日,法軍在可汗麥塞隆(Khan Maysalun)輕而易舉地擊潰費塞爾有名無實的部隊,隨後推進至大馬士革,推翻了曇花一現的敘利亞王國,中途再未遇到任何抵抗。最終,費塞爾本人帶著他破碎的阿拉伯起義幻夢開始亡命生涯。

  費塞爾在大馬士革設立的政府一經淪陷,巴勒斯坦便將直接受到英軍占領,以及《貝爾福宣言》帶來的後果。巴勒斯坦的地方政要在敘利亞全體代表大會上曾發揮了重要作用。1919年夏,巴黎和會派來美國調查委員會,當地百姓在委員會成員面前明確闡明了自己的觀點。在6月10日至7月21日期間,金—克蘭委員會到訪大敘利亞的各個地區,一邊搜集證據,一邊考察當地民眾如何看待該地區的政治未來。很顯然,絕大多數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希望巴勒斯坦能在費塞爾的阿拉伯王國治下。況且,金—克蘭委員會報告中稱,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對整個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持反對意見”,“這是巴勒斯坦民眾意見最一致的事”。[24]

  受《貝爾福宣言》的鼓勵,猶太人開始大量移民。到了1920年,巴勒斯坦局勢開始緊張起來。1919到1921年間,約有1.85萬名猶太復國主義者移居巴勒斯坦。在1920年4月的第一周,耶路撒冷爆發騷亂,致使5名猶太人和4名阿拉伯人死亡,超過200人受傷。1921年,暴力升級,阿拉伯市民在五一遊行時,介入了雅法港猶太共產黨人和復國運動者之間的一場鬥爭。在接下來的暴亂中,47名猶太人和48名阿拉伯人遇害,200多人受傷。《貝爾福宣言》所引起的矛盾—即試圖為猶太人建國,同時不損害非猶太人的權益—已暴露無遺。

  伊拉克的政治精英一邊關注著埃及和敘利亞的動態,一邊愈發為自己的未來擔憂。1918年,英法兩國曾發表宣言,承諾支持在阿拉伯土地上通過自決的方式“成立國家政府和行政機構”,這給伊拉克的政治家們吃了一顆定心丸。然而事隔數月,當初承諾的自治政府仍毫無進展,伊拉克人日漸起疑。1920年4月,有消息傳來,稱協約國已經在聖雷莫將伊拉克作為託管地交與英國,這正是伊拉克人最擔心的事。[25]

  1920年6月底,伊拉克舉國爆發了抵制英國統治的運動。過程井然有序,組織嚴密,對駐巴斯拉、巴格達和摩蘇爾的英軍構成了威脅。其中心位於幼發拉底河中游的什葉派聖城,那裡也正是一戰中奮起抵抗奧斯曼軍的地方。隨著起義不斷蔓延,英軍不得不調派更多的兵力進駐美索不達米亞,四處鎮壓決意抵抗到底的伊拉克人。從印度趕來的援軍,加上曾參與美索不達米亞戰役但還未解散的6萬兵力,英軍規模至10月已達10萬人。猛烈的空襲和炮擊,英軍運用焦土政策擊潰了抵禦力量,重新征服幼發拉底河中游地區。一名納傑夫的記者在1920年10月寫道:“近日來,流血事件不斷發生,繁華城鎮陸續被毀,朝拜聖地頻頻遭襲,這一切都令人為之落淚。”到10月底起義被鎮壓時,英軍宣稱自身損失2200人,並估計約有8450名伊拉克人死亡或受傷。[26]

  當時,謝里夫海珊已經是漢志之王。他密切關注著敘利亞、巴勒斯坦和伊拉克動向,越發覺得自己遭到背叛。他保留著與亨利·麥克馬洪爵士的每一封通信,發現英國人背棄了當初許下的每一條承諾。當年,海珊立志成為阿拉伯之王,現在他只能囿於漢志,甚至或許連漢志也保不住。阿拉伯半島中部與之競爭的另一位國王—阿卜杜勒·阿齊茲·沙特,在西方又稱伊本·沙特—威脅要踏平漢志。更令海珊氣憤的是,英國與伊本·沙特簽有條約,每個月還給他撥一大筆款項。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