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頁
謝里夫納希爾從一開始便投身哈希姆家族起義事業,現代表自稱阿拉伯國王的麥加謝里夫海珊入主大馬士革。與他同行的還有兩位極具影響力的貝都因酋長—奧達·阿布·塔伊和努里·沙蘭,他們帶領約1500名貝都因士兵支持費塞爾的戰事。大馬士革民眾將哈希姆部隊看做解放者,走上街頭歡迎他們的到來。不過,當地的商家卻擔心自己要遭殃。事實也正如他們所擔心的,貝都因人進城後不久便開始四處劫掠。英軍和其他協約國部隊緊接著也進入解放了的大馬士革。興高采烈的人群將奧斯曼軍的撤退看做這場漫長惡戰的終結,如此情感也將占領軍感染。[35]
接下來的兩天裡,艾倫比抵達大馬士革,埃米爾費塞爾也於10月3日到達,期間整座城市一直沉浸在歡慶的氣氛之中。在阿拉伯起義中被派去支援T. E. 勞倫斯的英國軍官休伯特·揚,開著一輛利曼·馮·桑德斯遺棄在大馬士革的紅色大奔馳,前來與費塞爾見面。他看見費塞爾這位阿拉伯王子“騎馬走在一大隊騎手前面”,“穿過狹窄的街道,街上擠滿熱情洋溢的大馬士革人”。休伯特提出要載費塞爾去市中心,但費塞爾拒絕了,他寧願騎阿拉伯戰馬,而不是坐德國豪車進入大馬士革。
費塞爾騎馬徑直朝維多利亞旅館走去,在那裡他與艾倫比將軍舉行了歷史性的首次會面。這本該是歡慶的時刻,卻被分治的政治話題蒙上一層陰影。藉此機會,艾倫比在勞倫斯的翻譯下,向埃米爾費塞爾告知新的管治安排。根據《貝爾福宣言》,阿拉伯政府對巴勒斯坦並不享有控制權。為遵從《賽克斯—皮克特協定》給予法國的利益,阿拉伯政府應將黎巴嫩交由法國管理。遵照法國意願,費塞爾要確保謝里夫的旗幟從貝魯特的公共建築上撤下。最後,只要戰爭仍在持續,艾倫比就對協約國占領的阿拉伯領土享有最高統治權。[36]
結束了與艾倫比的會面後,費塞爾移步前往市政大廳接受大馬士革公眾的歡迎。但與艾倫比見面後再被擁戴為大馬士革的解放者,不知道費塞爾對此會作何感想。
餘下的這個月裡,英軍對奧斯曼軍窮追猛打,占領敘利亞和黎巴嫩的所有重要城市。自9月19日英軍開始行動後,奧斯曼軍從未成功築起防線阻擋敵軍前進的腳步。10月26日阿勒頗的陷落標誌著戰役結束,英軍至此實現了所有戰略目標。奧斯曼軍在敘利亞的軍隊被摧毀後,帝國將被迫退出一戰。協約國以極其微小的代價—5666人陣亡、受傷或失蹤—完成了這一目標。土耳其人的死傷情況並無官方記載,但據英軍稱,他們俘獲了7.5萬名戰俘。[37]
隨著奧斯曼軍在敘利亞失利,同盟國也最終覆滅。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協約國陣營。1917年7月1日,希臘對同盟國宣戰。8月,中國也向同盟國宣戰。南美諸國不是對德宣戰,就是與其斷交。不過,美國遠征軍的加入才真正讓協約國徹底扭轉乾坤。在對德宣戰18個月後,美軍規模從原先的10萬人激增至400萬,其中200萬士兵被派到海外作戰。而另一邊,德國及其盟友經歷了四年的血雨腥風,再無多餘兵力和物力來迎接美國的挑戰。
保加利亞第一個宣布戰敗,1918年9月30日在薩洛尼卡與法軍指揮官達成停戰協議。保加利亞的投降使土耳其和德國之間交通中斷,令支撐奧斯曼軍戰事至今的德國武器和補給無法運抵帝國境內。德國的末日也就在眼前。協約國部隊在西線取得一連串勝利,迫使德軍節節敗退。當聽聞德國向時任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表態,希望他能在德國與英法兩國之間斡旋時,青年土耳其黨人知道他們除了同樣求和,已別無選擇。
在伊斯坦堡,奧斯曼政府陷入一片混亂。以塔拉特帕夏為首的聯合派內閣於10月8日集體辭職。大維齊爾塔拉特、戰爭大臣恩維爾,以及前敘利亞最高指揮官兼海軍大臣傑馬勒—這三大執政巨頭對奧斯曼帝國的戰時決策負有共同責任。若由此三人前去與戰勝的協約國展開談判,只會讓事態更為複雜。整整一星期,奧斯曼帝國處於無政府狀態,找不到一位德高望重的政治家帶領帝國上下宣布投降。最終,曾指揮奧斯曼高加索軍的艾哈邁德·伊澤特帕夏同意組建新政府,簽署和約。
新政府派出級別最高的戰俘前去與英國協商停戰事宜。查爾斯·湯申德將軍,曾任庫特阿馬拉英軍指揮官的他在圍困結束後,一直在馬爾馬拉海王子群島上的一處別墅里安度餘下的戰爭時光。由於接受了奧斯曼軍的優待—尤其是考慮到其他庫特倖存者的悲慘遭遇—湯申德一度威名掃地。現在,他被派往萊斯沃斯島,傳達奧斯曼帝國退出戰爭的決定。[38]
英國地中海分艦隊指揮官,薩默賽特·高夫—考爾索普上將,邀請奧斯曼帝國代表團前往利姆諾斯島接受停戰條款。選擇這個地點實在是往奧斯曼帝國的傷口上撒鹽:該島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割讓給希臘,加里波利戰役期間,島上的穆茲羅斯港還曾被英國用作軍事基地。經過四天的談判,英國和奧斯曼帝國代表終於敲定了停戰條款。10月30日,雙方在經歷過加里波利戰役、傷痕累累的“阿伽門農”號上簽訂了停戰協議。
停戰條款本身並不苛刻。考爾索普上將只負責確保奧斯曼帝國完全投降,更為嚴苛的和約條款則留給政治人士去擬定。根據雙方達成的停戰協議,奧斯曼帝國應對協約國艦隊開放海峽,在密布水雷的海域清掃出一條安全通道,並將達達尼爾海峽的各個要塞交由協約國控制。奧斯曼帝國士兵即刻全部復員,所有海軍船隻交給英法兩國。交通通訊網絡,包括鐵軌、電報及無線電設施都將由協約國負責監督。德國和奧地利部隊有一個月時間撤出奧斯曼帝國領土。之前被俘獲的協約國人員以及任何被關押的亞美尼亞人都應運至伊斯坦堡,“無條件交給”協約國,但奧斯曼戰俘將繼續被協約國關押。[39]
接下來的兩天裡,艾倫比抵達大馬士革,埃米爾費塞爾也於10月3日到達,期間整座城市一直沉浸在歡慶的氣氛之中。在阿拉伯起義中被派去支援T. E. 勞倫斯的英國軍官休伯特·揚,開著一輛利曼·馮·桑德斯遺棄在大馬士革的紅色大奔馳,前來與費塞爾見面。他看見費塞爾這位阿拉伯王子“騎馬走在一大隊騎手前面”,“穿過狹窄的街道,街上擠滿熱情洋溢的大馬士革人”。休伯特提出要載費塞爾去市中心,但費塞爾拒絕了,他寧願騎阿拉伯戰馬,而不是坐德國豪車進入大馬士革。
費塞爾騎馬徑直朝維多利亞旅館走去,在那裡他與艾倫比將軍舉行了歷史性的首次會面。這本該是歡慶的時刻,卻被分治的政治話題蒙上一層陰影。藉此機會,艾倫比在勞倫斯的翻譯下,向埃米爾費塞爾告知新的管治安排。根據《貝爾福宣言》,阿拉伯政府對巴勒斯坦並不享有控制權。為遵從《賽克斯—皮克特協定》給予法國的利益,阿拉伯政府應將黎巴嫩交由法國管理。遵照法國意願,費塞爾要確保謝里夫的旗幟從貝魯特的公共建築上撤下。最後,只要戰爭仍在持續,艾倫比就對協約國占領的阿拉伯領土享有最高統治權。[36]
結束了與艾倫比的會面後,費塞爾移步前往市政大廳接受大馬士革公眾的歡迎。但與艾倫比見面後再被擁戴為大馬士革的解放者,不知道費塞爾對此會作何感想。
餘下的這個月裡,英軍對奧斯曼軍窮追猛打,占領敘利亞和黎巴嫩的所有重要城市。自9月19日英軍開始行動後,奧斯曼軍從未成功築起防線阻擋敵軍前進的腳步。10月26日阿勒頗的陷落標誌著戰役結束,英軍至此實現了所有戰略目標。奧斯曼軍在敘利亞的軍隊被摧毀後,帝國將被迫退出一戰。協約國以極其微小的代價—5666人陣亡、受傷或失蹤—完成了這一目標。土耳其人的死傷情況並無官方記載,但據英軍稱,他們俘獲了7.5萬名戰俘。[37]
隨著奧斯曼軍在敘利亞失利,同盟國也最終覆滅。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協約國陣營。1917年7月1日,希臘對同盟國宣戰。8月,中國也向同盟國宣戰。南美諸國不是對德宣戰,就是與其斷交。不過,美國遠征軍的加入才真正讓協約國徹底扭轉乾坤。在對德宣戰18個月後,美軍規模從原先的10萬人激增至400萬,其中200萬士兵被派到海外作戰。而另一邊,德國及其盟友經歷了四年的血雨腥風,再無多餘兵力和物力來迎接美國的挑戰。
保加利亞第一個宣布戰敗,1918年9月30日在薩洛尼卡與法軍指揮官達成停戰協議。保加利亞的投降使土耳其和德國之間交通中斷,令支撐奧斯曼軍戰事至今的德國武器和補給無法運抵帝國境內。德國的末日也就在眼前。協約國部隊在西線取得一連串勝利,迫使德軍節節敗退。當聽聞德國向時任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表態,希望他能在德國與英法兩國之間斡旋時,青年土耳其黨人知道他們除了同樣求和,已別無選擇。
在伊斯坦堡,奧斯曼政府陷入一片混亂。以塔拉特帕夏為首的聯合派內閣於10月8日集體辭職。大維齊爾塔拉特、戰爭大臣恩維爾,以及前敘利亞最高指揮官兼海軍大臣傑馬勒—這三大執政巨頭對奧斯曼帝國的戰時決策負有共同責任。若由此三人前去與戰勝的協約國展開談判,只會讓事態更為複雜。整整一星期,奧斯曼帝國處於無政府狀態,找不到一位德高望重的政治家帶領帝國上下宣布投降。最終,曾指揮奧斯曼高加索軍的艾哈邁德·伊澤特帕夏同意組建新政府,簽署和約。
新政府派出級別最高的戰俘前去與英國協商停戰事宜。查爾斯·湯申德將軍,曾任庫特阿馬拉英軍指揮官的他在圍困結束後,一直在馬爾馬拉海王子群島上的一處別墅里安度餘下的戰爭時光。由於接受了奧斯曼軍的優待—尤其是考慮到其他庫特倖存者的悲慘遭遇—湯申德一度威名掃地。現在,他被派往萊斯沃斯島,傳達奧斯曼帝國退出戰爭的決定。[38]
英國地中海分艦隊指揮官,薩默賽特·高夫—考爾索普上將,邀請奧斯曼帝國代表團前往利姆諾斯島接受停戰條款。選擇這個地點實在是往奧斯曼帝國的傷口上撒鹽:該島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割讓給希臘,加里波利戰役期間,島上的穆茲羅斯港還曾被英國用作軍事基地。經過四天的談判,英國和奧斯曼帝國代表終於敲定了停戰條款。10月30日,雙方在經歷過加里波利戰役、傷痕累累的“阿伽門農”號上簽訂了停戰協議。
停戰條款本身並不苛刻。考爾索普上將只負責確保奧斯曼帝國完全投降,更為嚴苛的和約條款則留給政治人士去擬定。根據雙方達成的停戰協議,奧斯曼帝國應對協約國艦隊開放海峽,在密布水雷的海域清掃出一條安全通道,並將達達尼爾海峽的各個要塞交由協約國控制。奧斯曼帝國士兵即刻全部復員,所有海軍船隻交給英法兩國。交通通訊網絡,包括鐵軌、電報及無線電設施都將由協約國負責監督。德國和奧地利部隊有一個月時間撤出奧斯曼帝國領土。之前被俘獲的協約國人員以及任何被關押的亞美尼亞人都應運至伊斯坦堡,“無條件交給”協約國,但奧斯曼戰俘將繼續被協約國關押。[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