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巴頓認為,僅僅從物質上關心士兵是遠遠不夠的,人最需要的還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激勵。他曾經指出:“士兵們作戰主要有兩個因素:對指揮官的英雄崇拜和榮譽感。追求軍功和榮譽是優秀軍人的天性。”所以,巴頓十分重視用表彰等方式去激勵和保持部隊的士氣。巴頓對部隊將士的表彰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授獎授勳,這是戰時巴頓做的最多的事情之一,有相當一部分是在戰場上進行的,也有的是在傷員的病榻前進行的;二是發布新聞或戰報,大力宣傳和表揚英雄事跡。這些活動對於提高部隊的戰鬥力確實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巴頓一再表示,“我相信拿破崙的一句名言:只要有足夠的勳章,我就能夠征服世界。”

  巴頓關心愛護將士的另一個重要表現是善於團結下屬。大膽任用和保護他們。例如,巴頓的指揮機構並不是一個才華出眾的班子。但它在巴頓的領導下卻發揮出了最大的潛力,做出了優異成績。對此,巴頓的做法是:對他們的工作給以最大的信任和支持。在要求他們忠實於上級的前提下,巴頓對於下屬工作人員給以充分信任,從不干涉雞毛蒜皮的瑣事,而是放權讓他們去干,獨立地完成任務。如果他們工作出了成績,他會給以適當的表彰和嘉獎。如果有人受到了委屈和傷害,他定會挺身而出給予保護。當他們得到了晉升的機會,即使再捨不得,他也會忍痛割愛,放他們遠走高飛。因此,巴頓的指揮班子團結和睦,工作配合默契,全體人員以精誠合作的精神和求實的態度努力工作,為巴頓部隊屢創佳績做出了突出貢獻。

  在作戰方面,巴頓堪稱現代史上最傑出的戰術家之一,其主要特點是具有強烈的進攻精神。巴頓特別強調裝甲部隊的大範圍機動性,盡一切努力使部隊推進,推進,再推進。巴頓在戰鬥中的一句口頭禪是:“要迅速地,無情地、勇猛地、無休止地進攻!”正是這種一往無前的進攻精神,使得巴頓部隊在戰場上所向無敵,無往而不勝。從巴頓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表現來看,他的攻勢作戰思想主要有以下幾點。

  強調進攻是奪取勝利的唯一有效手段。巴頓對防禦嗤之以鼻,他認為:“誰也不能成功地守住什麼。部隊進入掩體就等於失敗。事實證明,任何形式的防禦都狗屁不值,這樣做的人都是笨蛋。”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他列舉了大量歷史事實,如特洛伊戰爭、馬奇諾防線等。相反,他認為,進攻是打擊敵人、保護自己的最有效的手段,“在戰爭中,只要奮勇當先,就會無往不勝,只有迅速勇猛,無休止地進攻,才能保住優勢和安全。否則,把主動權交給敵人,我們就會陷入被動挨打的境地。”

  反對側翼安全論。由於巴頓部隊推進的速度很快,以致其側翼經常暴露在敵人面前,引起許多將領的不安,他們常常為確保側翼安全而畏首畏尾,同時,也對那些一時不能攻克的城鎮而憂慮重重。對此,巴頓不以為然。他認為,在推進中不給敵人留下喘息之機是獲得大捷的重要因素,如果拘泥於側翼安全和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拖延進攻,受益者只能是敵人。他主張,不要過分考慮側翼安全問題,對那些一時不能攻克的城鎮也可以繞道而過,只要我軍大踏步前進,側翼安全自然就不會成為問題,那些孤立的敵人城鎮即使不會被困死,也會自動放棄或者繳誡投降。巴頓曾對自己的參謀人員說:“還有一件事要求你們記住,對擔心側翼這種討厭的事不要去管。讓敵人去擔心他們的側翼去吧,而我們則不。”

  注重進攻的速度。巴頓認為進攻的速度越快越好,因為“戰鬥的時間越短,我軍的損失就會越少,對敵人的打擊就能達成突然性,從而取得更加輝煌的勝利”。即使有時推進的速度和連續作戰的時間會超過人的極限,但這並不可怕,因為這對敵人更為不利,而且戰鬥勝利後,我軍自然會有充分的休整時間,否則貽誤了戰機,一切都無從談起。為了使部隊能以難以置信的速度前進,巴頓甚至不允許他的軍長、師長們撤退,甚至不允許他們停步不前。他曾經對部下說:“我不想接到電報說,我正在堅守陣地。我們什麼也不堅守,讓敵人去堅守吧。我們要頻頻出擊,大踏步前進。不論你們多麼疲勞。飢餓,敵人只會比你們更加疲勞、飢餓。”

  強調充分發揚火力優勢。在進攻戰中,巴頓始終要求部隊要充分發揮人力的優勢,不要吝惜炮彈和子彈,他認為充分發揚我軍人力可以達到幾種目的:殺傷敵人、保護自己、火力偵察和鼓舞士氣等。他指出:“你們的火力壓制了敵人的火力……我們的迫擊炮、大炮只有開火時才是先進武器,沉默時只是一堆廢鐵。步兵要接近敵人,必須運動才行,而要運動,就必須射擊。主要目標尚未發現時,所有的步兵武器火力必須用於搜索敵人可能占領區域。要利用行進間火力,它會降低敵人火力的準確性,提高我軍的信心。要向敵前沿陣地射擊,跳彈的聲音更可怕而且殺傷率更高。在火力下滯留是愚蠢行為。在火力下滯留而不反擊則是自殺行為。”

  重視後勤保障工作。為了保持裝甲部隊的連續性大規模進攻,有一個問題始終困擾著巴頓:物資供應不足,特別是油料嚴重短缺,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巴頓煞費苦心,使出了渾身解數。巴頓十分重視充分發揮後勤部門的作用。巴頓的後勤處長沃勒爾·馬勒是一位傳奇式的人物,他領導下的第3 集團軍後勤處是盟軍中工作效率最高的後勤部門。根據兵馬未到,糧草完行的原則,每次戰役之前,他總是千方百計收集各種物資,儘量多地儲存油料,以滿昆戰鬥之需,第3 集團軍所搜集的物資總要比其他部隊多出一半以上。但由於部隊在歐洲平原上超常規地大步前進,戰線迅速拉長,汽油供應不足的問題日益突出,己成為制約部隊進攻的重要因素,於是在巴頓建議下,盟軍採取了一個極富創造性的行動——“紅球快車行動”,動用大批民用車輛,日夜不停地向前線運送油料等軍需物資。後來,盟軍最高司令部出於戰略的考慮,削減了對巴頓部隊的油料供應,直接影響了巴頓部隊的進軍速度。在這種情況下,巴頓只好採取了一些“不正規”的方法,以保障汽油的供應。一是在戰場上繳獲敵人的汽油。馬勒對待這類戰利品採取了特殊處理方式,既不上報也不記錄,而是儘快發給部隊,以解燃眉之急。二是默許士兵去偷油,並對偷油有功者給予獎勵,其中最蠱惑人心的獎勵是放假3 天。這是一種缺乏紳十風度的美國牛仔式方法,然而極有成效,解決了部隊的急需。特別注意情報搜集工作。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如果不能及時、準確地獲得敵人活動的情報,指揮員就難以做出正確的判斷、制訂相應的計劃和及時地做出決定。在西歐戰場上,巴頓第3 集團軍的情報班子工作幹得非常出色。巴頓經常利用戰鬥的間隙,派出小股部隊深入敵後進行偵察或對敵實施武裝偵察,因而往往能獲得準確的情報。有時,巴頓甚至比盟軍最高司令部更早地了解敵人的動向,做出了正確的判斷和部署。比如,1944 年8 月德軍在莫爾但反攻前,巴頓通過對偵察分隊報告情況的分析,判斷敵軍將進行反攻,因而及時地變更部署,為粉碎敵軍的反攻創造了條件。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