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
1948年春,由於東北野戰軍副政委羅榮桓組建二線兵團,將新兵源源不斷地送往前線,東北*聯軍總兵力達到100多萬人,其中野戰軍70多萬人,而東北國民黨軍為50萬人,被分割在長春、瀋陽、錦州三個互不相連的地區內,解放軍在兵員數量上已占絕對優勢。3月上旬,*指揮部隊將長春10萬國民黨軍圍困起來,守軍內無糧草,外無援兵,士氣低落。4月中旬,*在哈爾濱主持東北局會議,討論今後作戰問題。並於4月18日將結果報告毛澤東等,認為“對作戰的根本意見”是打長春,計劃從5月中旬開始,採取攻城打援手段,進行長春戰役,先掃清長春外圍之敵,“進行攻城作業和各種攻城準備”,“極力吸引瀋陽敵人北上增援。如敵增援,則主力南下,在四平附近野戰中展開大規模的反擊,殲滅敵人;如敵不增援,則我軍即對長春發動全面總攻,計劃在十天半月左右的時間內全部結束戰鬥。”
但東北野戰軍於5月外圍戰失利後,*認為,長春守軍的戰鬥力和防禦攻勢,都比原來估計的要強,奪取條件還不成熟。因此於5月29日致電軍委:“我們建議改變硬攻長春的決心。”6月5日,未等軍委回電,他又提出東北野戰軍三個行動方案,認為目前即正式進攻長春,“成功的可能較少,不成功的可能則較多”,最可行的是“對長春採取較長的圍城打援然後攻城的辦法。時間準備兩個月到四個月。……這一行動除多費去幾個月的時間以外,沒有其他壞處,但能有把握的殲滅敵人和拿下長春”。毛澤東於6月7日復電基本同意*的方案,並要求“精心組織這次戰役”。
但到9月12日,長春被圍困了半年後依然沒有攻下來。出現了東北野戰軍70餘萬大軍被10萬國民黨軍牽制於長春地區,同守軍對峙的僵局,攻撤兩難。蔣介石用一座孤城“鉗制*大批主力南下”的企圖竟得以實現。
此一階段,關內各戰場上的野戰軍在處於兵力劣勢情況下,頻頻主動反擊國民黨軍。粟裕向軍委建議集中主力在江北打大殲滅戰。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率華東野戰軍10萬餘人於1948年6月至7月發起豫東戰役,殲滅國民黨軍近10萬人,改變了中原戰局。*聞訊後,說:“取勝把握至多五成,在這麼困難的條件下,打了這麼大的勝仗,不簡單。”9月,粟裕又率華東野戰軍全軍32萬人發起濟南戰役,攻克國民黨重兵把守、堅固設防的山東省會濟南城,殲滅國民黨軍萬人。蔣介石對美國人說,“過去不惜任何犧牲以堅守堅固據點或主要城市的老戰略必須改變”。濟南戰役以前,美國輿論界說,“共產黨的軍事力量尚未達到奪取國民黨任何一個防守較強的城市中心的程度”。現在,他們說:“自今而後,共產黨要到何處,就到何處,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沒有什麼阻擋了。”
抗美援朝第一司令員人選(17)
直至1948年10月19日,彈盡糧絕、突圍無望的長春守軍才被迫投誠。至此,孤城長春在重重包圍下堅守了7個月。
最能讓毛澤東下決心首選粟裕的原因,還在於林粟二人分別在遼瀋戰役和淮海戰役決戰中的表現。
遼瀋戰役中,*指揮東北野戰軍以70餘萬對國民黨軍55萬,在兵力上占絕對優勢,殲滅國民黨軍萬人。從戰役的設想到戰役的實施,毛澤東一開始即盯著錦州,以關住東北的陸上大門,將東北國民黨軍就地殲滅。而*對錦州這個戰局關鍵的認識是比較滯後的。早在1948年7月30日,毛澤東即電示*攻占錦州,電報說:“關於你們新的作戰計劃,我們覺得你們應當首先考慮對錦州、唐山作戰,只要有可能就應攻取錦州、唐山。”一個月後,毛澤東又指示*確立兩個“決心”,即“確立攻占錦(州)、榆(關)(山海關)、唐(山)三點並全部控制該線的決心”,“確立打你們前所未有的大殲滅戰的決心”。*則在攻打錦州還是攻打長春問題上多次猶豫、反覆,毛澤東於10月3日連發兩份措辭嚴厲的電報予以批評,其中17時電稱:“在五個月前(即四、五月間),長春之敵本來好打,你們不敢打;在兩個月前(即七月間),長春之敵同樣好打,你們又不敢打。現在攻錦部署業已完畢,錦西、灤縣線之第八第九兩軍亦已調走,你們卻因新五軍從山海關、九十五師從天津調至葫蘆島一項並不很大的敵情變化,又不敢打錦州,又想回去打長春,我們認為這是很不妥當的。”10月4日,毛澤東又致電*:“你們決定以4縱和11縱全部及熱河兩個獨立師對付錦西、葫蘆島方面之敵,以1、2、3、7、8、9共六個縱隊攻錦州,以5、6、10、12共四個縱隊對付瀋陽援錦之敵,以九個獨立師對付長春之敵,這是完全正確的。你們這樣做,方才算是把作戰重點放在錦州、錦西方面,糾正了過去長時間內南北平分兵力沒有重點的錯誤(回頭打長春那更是絕大的錯誤想法,因為你們很快就放棄了此項想法,故在事實上未生影響)。我們過去一個月中曾有多次電報叫你們如此做,你們到現在才想通這一重要點,不是平分兵力,而是以主力放在兩錦方面。雖然在時間上應當一開始就如此做,從你們部隊開始行動起到今天差不多已有一個月之久,你們才把攻擊重點問題弄清楚,重新增加兩個縱隊到兩錦方面去,可能對於作戰要受一些影響(是否有影響及影響之大小,要看作戰結果如何才能定),但是平分兵力的錯誤算是糾正了。從這件事你們應取得兩個教訓:第一個教訓是,你們的指揮所應先於部隊移動到達所欲攻擊的方向去(這一點我們在很早就向你們指出了),由於你們沒有這樣做,致使你們的眼光長期受到限制;第二個教訓是,在通常的情況下必須集中主力攻擊一點,而不要平分兵力。”此後,*才率軍於10月5日至15日攻克錦州。東北野戰軍副政委陳雲在1983年8月9日的一次談話中指出:“如果按照*的打法,主力圍困長春不得南下,以後占領了義縣又不打錦州,而要回師長春,那就不會有遼瀋戰役,東北的勝利就不可能來得這麼大,這麼快。”
但東北野戰軍於5月外圍戰失利後,*認為,長春守軍的戰鬥力和防禦攻勢,都比原來估計的要強,奪取條件還不成熟。因此於5月29日致電軍委:“我們建議改變硬攻長春的決心。”6月5日,未等軍委回電,他又提出東北野戰軍三個行動方案,認為目前即正式進攻長春,“成功的可能較少,不成功的可能則較多”,最可行的是“對長春採取較長的圍城打援然後攻城的辦法。時間準備兩個月到四個月。……這一行動除多費去幾個月的時間以外,沒有其他壞處,但能有把握的殲滅敵人和拿下長春”。毛澤東於6月7日復電基本同意*的方案,並要求“精心組織這次戰役”。
但到9月12日,長春被圍困了半年後依然沒有攻下來。出現了東北野戰軍70餘萬大軍被10萬國民黨軍牽制於長春地區,同守軍對峙的僵局,攻撤兩難。蔣介石用一座孤城“鉗制*大批主力南下”的企圖竟得以實現。
此一階段,關內各戰場上的野戰軍在處於兵力劣勢情況下,頻頻主動反擊國民黨軍。粟裕向軍委建議集中主力在江北打大殲滅戰。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率華東野戰軍10萬餘人於1948年6月至7月發起豫東戰役,殲滅國民黨軍近10萬人,改變了中原戰局。*聞訊後,說:“取勝把握至多五成,在這麼困難的條件下,打了這麼大的勝仗,不簡單。”9月,粟裕又率華東野戰軍全軍32萬人發起濟南戰役,攻克國民黨重兵把守、堅固設防的山東省會濟南城,殲滅國民黨軍萬人。蔣介石對美國人說,“過去不惜任何犧牲以堅守堅固據點或主要城市的老戰略必須改變”。濟南戰役以前,美國輿論界說,“共產黨的軍事力量尚未達到奪取國民黨任何一個防守較強的城市中心的程度”。現在,他們說:“自今而後,共產黨要到何處,就到何處,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沒有什麼阻擋了。”
抗美援朝第一司令員人選(17)
直至1948年10月19日,彈盡糧絕、突圍無望的長春守軍才被迫投誠。至此,孤城長春在重重包圍下堅守了7個月。
最能讓毛澤東下決心首選粟裕的原因,還在於林粟二人分別在遼瀋戰役和淮海戰役決戰中的表現。
遼瀋戰役中,*指揮東北野戰軍以70餘萬對國民黨軍55萬,在兵力上占絕對優勢,殲滅國民黨軍萬人。從戰役的設想到戰役的實施,毛澤東一開始即盯著錦州,以關住東北的陸上大門,將東北國民黨軍就地殲滅。而*對錦州這個戰局關鍵的認識是比較滯後的。早在1948年7月30日,毛澤東即電示*攻占錦州,電報說:“關於你們新的作戰計劃,我們覺得你們應當首先考慮對錦州、唐山作戰,只要有可能就應攻取錦州、唐山。”一個月後,毛澤東又指示*確立兩個“決心”,即“確立攻占錦(州)、榆(關)(山海關)、唐(山)三點並全部控制該線的決心”,“確立打你們前所未有的大殲滅戰的決心”。*則在攻打錦州還是攻打長春問題上多次猶豫、反覆,毛澤東於10月3日連發兩份措辭嚴厲的電報予以批評,其中17時電稱:“在五個月前(即四、五月間),長春之敵本來好打,你們不敢打;在兩個月前(即七月間),長春之敵同樣好打,你們又不敢打。現在攻錦部署業已完畢,錦西、灤縣線之第八第九兩軍亦已調走,你們卻因新五軍從山海關、九十五師從天津調至葫蘆島一項並不很大的敵情變化,又不敢打錦州,又想回去打長春,我們認為這是很不妥當的。”10月4日,毛澤東又致電*:“你們決定以4縱和11縱全部及熱河兩個獨立師對付錦西、葫蘆島方面之敵,以1、2、3、7、8、9共六個縱隊攻錦州,以5、6、10、12共四個縱隊對付瀋陽援錦之敵,以九個獨立師對付長春之敵,這是完全正確的。你們這樣做,方才算是把作戰重點放在錦州、錦西方面,糾正了過去長時間內南北平分兵力沒有重點的錯誤(回頭打長春那更是絕大的錯誤想法,因為你們很快就放棄了此項想法,故在事實上未生影響)。我們過去一個月中曾有多次電報叫你們如此做,你們到現在才想通這一重要點,不是平分兵力,而是以主力放在兩錦方面。雖然在時間上應當一開始就如此做,從你們部隊開始行動起到今天差不多已有一個月之久,你們才把攻擊重點問題弄清楚,重新增加兩個縱隊到兩錦方面去,可能對於作戰要受一些影響(是否有影響及影響之大小,要看作戰結果如何才能定),但是平分兵力的錯誤算是糾正了。從這件事你們應取得兩個教訓:第一個教訓是,你們的指揮所應先於部隊移動到達所欲攻擊的方向去(這一點我們在很早就向你們指出了),由於你們沒有這樣做,致使你們的眼光長期受到限制;第二個教訓是,在通常的情況下必須集中主力攻擊一點,而不要平分兵力。”此後,*才率軍於10月5日至15日攻克錦州。東北野戰軍副政委陳雲在1983年8月9日的一次談話中指出:“如果按照*的打法,主力圍困長春不得南下,以後占領了義縣又不打錦州,而要回師長春,那就不會有遼瀋戰役,東北的勝利就不可能來得這麼大,這麼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