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頁
值得指出的是,1950年的攻台戰役和抗美援朝,粟裕兩次與蕭勁光成為搭檔,顯示出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知人善任的卓越用人藝術。
蕭勁光與粟裕可以說是老戰友了,兩人感情很好。1958年粟裕被軍委擴大會議扣上“資產階級個人主義”的帽子,遭到錯誤批判。當毛澤東向蕭勁光徵詢對粟裕的看法時,蕭勁光說:“粟裕為人正派,沒有二心”,毛澤東點頭贊同。從而使粟裕免於被進一步打成敵我矛盾。1984年粟裕逝世後,蕭勁光動情地說:“我與粟裕同志相識幾十年了,我們每次相見都十分親切,親如手足”。早在紅軍時期的1933年2月,他們即在一個指揮部共事,粟裕任紅11軍參謀長,蕭勁光為該軍政委。同年10月至11月,粟裕任紅七軍團參謀長,蕭勁光為紅七軍團政委。此後,兩人分開了。粟裕於1934年7月任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參謀長,隨尋淮州離開中央蘇區北上,而蕭勁光則被“左”傾主義領導人抓了起來,再以後隨同紅軍主力長征。粟裕主持攻台戰役期間,“實際困難為過海”。1950年3月,粟裕與奉軍委命令前來的海軍司令蕭勁光會商,兩人再度合作共事,最終決定以三野全軍50萬人分一、二梯隊攻台,其他野戰軍四個軍為預備隊。
蕭勁光又是極受毛澤東信任的將領,兩人交往很早。1920年8月,17歲的蕭勁光與好友任弼時一起,在長沙船山中學參加了毛澤東任總幹事的俄羅斯研究會,可說是毛澤東的學生。1925年,蕭勁光首次見到時任國民黨一大執委會委員的毛澤東。毛澤東鼓勵他說,中國將面臨一個大的社會變革,需要一大批同志為之奮鬥,有志者必有大作為。此後,蕭勁光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2軍6師中將軍銜的黨代表,參加了北伐戰爭。1932年12月,蕭勁光在中央根據地又一次見到了毛澤東。毛澤東當時受王明路線打擊,被解除了黨內、軍內職務,僅保留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主席一職。他聽說蕭勁光即將到紅5軍團當政委,很是高興,勉勵他好好工作。1933年,蕭勁光被博古等人打成“羅明路線在軍隊中的代表”,而這種路線實質就是毛澤東的路線。同年12月,軍團長尋淮州、政委蕭勁光率領的紅7軍團先後遭遇黎川失守、八角亭失利。“左”傾主義的領導人不去追究軍事主官尋淮州的責任,卻追究政委蕭勁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蕭勁光同毛澤東的關係不一般。他們抓住紅七軍團作戰失利大做文章,將蕭勁光撤職,並送軍事法庭公開審判。結果蕭勁光被開除黨籍、軍籍,判刑5年,且無上訴權。蕭勁光在關押期間,毛澤東派妻子賀子珍前往探視。賀子珍向蕭勁光轉達了毛澤東的話,說黎川失守是“左”傾軍事路線造成的,你應該撤退,做得對。這給了逆境中的蕭勁光很大的安慰。有人主張槍斃蕭勁光,遭到了毛澤東等人的堅決反對。毛澤東說:打擊蕭勁光是為了打擊我,是殺雞給猴看。蕭勁光因此得以保住性命。遵義會議後,蕭勁光成為一名“位高權重”的將領。抗戰期間擔任了八路軍留守兵團司令員,負責保衛陝甘寧邊區。留守兵團的兵員與出征前線的八路軍115師、120師、129師的人數不相上下,毛澤東還當著眾人的面說:“有了勁光同志,我們都可以把腦袋放到枕頭上了。”可見其信任程度之高。解放戰爭中,蕭勁光歷任東北*聯軍副總司令兼參謀長,東北野戰軍副司令員兼1兵團司令員,第四野戰軍12兵團司令員兼政委,從職務上看,長時間內是司令員*的副手。解放後,蕭勁光於1950年1月擔任海軍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期間的1967年,*的幹將李作鵬策劃打倒蕭勁光,毛澤東將蕭勁光召回北京,安慰他說:“你不要管那麼多事,誰要奪權就讓他奪去,你的任務是把身體養好,工作以後有你做的,有人要打倒你,其實是想打倒我。因為海軍的批示都是我做的。”後來毛澤東多次力保蕭勁光,說:“海軍司令還是要蕭勁光來當,蕭勁光是終身司令!”毛澤東在“*”中公開說“終身”不能打倒的,只有蕭勁光一人。
抗美援朝第一司令員人選(4)
這次抗美援朝,毛澤東為什麼又選中蕭勁光做粟裕的搭檔呢?
人民軍隊戰爭年代的各個時期,均不同程度出現過軍政首長合作不融洽的問題。比如新四軍前期的軍長葉挺與政委項英;後期的代軍長陳毅與政委饒漱石;東北*聯軍時期的總司令*與第一政委彭真等;即便是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與負責戰役指揮的副司令員粟裕之間也曾有較激烈的爭論。怎樣才能避免這種情況出現在朝鮮戰場上呢?
毛澤東確定粟裕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後,剩下的首要問題必然是安排誰來當政委,最後的結果也是由粟裕兼任。粟裕在紅軍時期提拔較慢,陳毅於1948年4月25日在華東野戰軍高幹會議上指出:紅軍時期的粟裕“是多年受委屈的,是提拔得最慢的一個。”由此顯得資歷稍淺,屬大器晚成的後起之秀。又因一直為副司令員負責戰役指揮,因此孟良崮戰役時即有性格特殊的“老資格”部下摔電話,直至在粟裕指揮連戰皆捷的情況下,部下們才最終服氣。而東北邊防軍幾乎將集中解放軍各大野戰軍的主力部隊,假如和美軍交戰,出現個別將領不那麼聽招呼,人事關係不容易理順,問題顯然則更加嚴重。解決的辦法只有一個:強化主帥的權力,即讓粟裕兼政委。諸葛亮認為:“夫兵權者,是三軍之司命,主將之威勢。將能執兵之權,操兵之要勢,而臨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隨所遇而施之。若將失權,不操其勢,亦如魚龍脫於江湖,欲求游洋之勢,奔濤戲浪,何可得也。”按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所謂兵權,就是將帥統率三軍的權力,它是將帥建立自己的威信的關鍵。將帥掌握了兵權,就抓住了統領軍隊的要點,好像一隻猛虎插上了雙翼一般,不僅有威勢而且能翱翔四海,遇到任何情況都能靈活應變,占據主動。反之,將帥如果失去了這個權力,不能指揮軍隊,就好像魚、龍離開了江湖,想要求得在海洋中遨遊的自由,在浪濤中奔馳嬉戲,也是不可能的。”顯然,毛澤東是考慮到了這一點的。
蕭勁光與粟裕可以說是老戰友了,兩人感情很好。1958年粟裕被軍委擴大會議扣上“資產階級個人主義”的帽子,遭到錯誤批判。當毛澤東向蕭勁光徵詢對粟裕的看法時,蕭勁光說:“粟裕為人正派,沒有二心”,毛澤東點頭贊同。從而使粟裕免於被進一步打成敵我矛盾。1984年粟裕逝世後,蕭勁光動情地說:“我與粟裕同志相識幾十年了,我們每次相見都十分親切,親如手足”。早在紅軍時期的1933年2月,他們即在一個指揮部共事,粟裕任紅11軍參謀長,蕭勁光為該軍政委。同年10月至11月,粟裕任紅七軍團參謀長,蕭勁光為紅七軍團政委。此後,兩人分開了。粟裕於1934年7月任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參謀長,隨尋淮州離開中央蘇區北上,而蕭勁光則被“左”傾主義領導人抓了起來,再以後隨同紅軍主力長征。粟裕主持攻台戰役期間,“實際困難為過海”。1950年3月,粟裕與奉軍委命令前來的海軍司令蕭勁光會商,兩人再度合作共事,最終決定以三野全軍50萬人分一、二梯隊攻台,其他野戰軍四個軍為預備隊。
蕭勁光又是極受毛澤東信任的將領,兩人交往很早。1920年8月,17歲的蕭勁光與好友任弼時一起,在長沙船山中學參加了毛澤東任總幹事的俄羅斯研究會,可說是毛澤東的學生。1925年,蕭勁光首次見到時任國民黨一大執委會委員的毛澤東。毛澤東鼓勵他說,中國將面臨一個大的社會變革,需要一大批同志為之奮鬥,有志者必有大作為。此後,蕭勁光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2軍6師中將軍銜的黨代表,參加了北伐戰爭。1932年12月,蕭勁光在中央根據地又一次見到了毛澤東。毛澤東當時受王明路線打擊,被解除了黨內、軍內職務,僅保留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主席一職。他聽說蕭勁光即將到紅5軍團當政委,很是高興,勉勵他好好工作。1933年,蕭勁光被博古等人打成“羅明路線在軍隊中的代表”,而這種路線實質就是毛澤東的路線。同年12月,軍團長尋淮州、政委蕭勁光率領的紅7軍團先後遭遇黎川失守、八角亭失利。“左”傾主義的領導人不去追究軍事主官尋淮州的責任,卻追究政委蕭勁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蕭勁光同毛澤東的關係不一般。他們抓住紅七軍團作戰失利大做文章,將蕭勁光撤職,並送軍事法庭公開審判。結果蕭勁光被開除黨籍、軍籍,判刑5年,且無上訴權。蕭勁光在關押期間,毛澤東派妻子賀子珍前往探視。賀子珍向蕭勁光轉達了毛澤東的話,說黎川失守是“左”傾軍事路線造成的,你應該撤退,做得對。這給了逆境中的蕭勁光很大的安慰。有人主張槍斃蕭勁光,遭到了毛澤東等人的堅決反對。毛澤東說:打擊蕭勁光是為了打擊我,是殺雞給猴看。蕭勁光因此得以保住性命。遵義會議後,蕭勁光成為一名“位高權重”的將領。抗戰期間擔任了八路軍留守兵團司令員,負責保衛陝甘寧邊區。留守兵團的兵員與出征前線的八路軍115師、120師、129師的人數不相上下,毛澤東還當著眾人的面說:“有了勁光同志,我們都可以把腦袋放到枕頭上了。”可見其信任程度之高。解放戰爭中,蕭勁光歷任東北*聯軍副總司令兼參謀長,東北野戰軍副司令員兼1兵團司令員,第四野戰軍12兵團司令員兼政委,從職務上看,長時間內是司令員*的副手。解放後,蕭勁光於1950年1月擔任海軍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期間的1967年,*的幹將李作鵬策劃打倒蕭勁光,毛澤東將蕭勁光召回北京,安慰他說:“你不要管那麼多事,誰要奪權就讓他奪去,你的任務是把身體養好,工作以後有你做的,有人要打倒你,其實是想打倒我。因為海軍的批示都是我做的。”後來毛澤東多次力保蕭勁光,說:“海軍司令還是要蕭勁光來當,蕭勁光是終身司令!”毛澤東在“*”中公開說“終身”不能打倒的,只有蕭勁光一人。
抗美援朝第一司令員人選(4)
這次抗美援朝,毛澤東為什麼又選中蕭勁光做粟裕的搭檔呢?
人民軍隊戰爭年代的各個時期,均不同程度出現過軍政首長合作不融洽的問題。比如新四軍前期的軍長葉挺與政委項英;後期的代軍長陳毅與政委饒漱石;東北*聯軍時期的總司令*與第一政委彭真等;即便是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與負責戰役指揮的副司令員粟裕之間也曾有較激烈的爭論。怎樣才能避免這種情況出現在朝鮮戰場上呢?
毛澤東確定粟裕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後,剩下的首要問題必然是安排誰來當政委,最後的結果也是由粟裕兼任。粟裕在紅軍時期提拔較慢,陳毅於1948年4月25日在華東野戰軍高幹會議上指出:紅軍時期的粟裕“是多年受委屈的,是提拔得最慢的一個。”由此顯得資歷稍淺,屬大器晚成的後起之秀。又因一直為副司令員負責戰役指揮,因此孟良崮戰役時即有性格特殊的“老資格”部下摔電話,直至在粟裕指揮連戰皆捷的情況下,部下們才最終服氣。而東北邊防軍幾乎將集中解放軍各大野戰軍的主力部隊,假如和美軍交戰,出現個別將領不那麼聽招呼,人事關係不容易理順,問題顯然則更加嚴重。解決的辦法只有一個:強化主帥的權力,即讓粟裕兼政委。諸葛亮認為:“夫兵權者,是三軍之司命,主將之威勢。將能執兵之權,操兵之要勢,而臨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隨所遇而施之。若將失權,不操其勢,亦如魚龍脫於江湖,欲求游洋之勢,奔濤戲浪,何可得也。”按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所謂兵權,就是將帥統率三軍的權力,它是將帥建立自己的威信的關鍵。將帥掌握了兵權,就抓住了統領軍隊的要點,好像一隻猛虎插上了雙翼一般,不僅有威勢而且能翱翔四海,遇到任何情況都能靈活應變,占據主動。反之,將帥如果失去了這個權力,不能指揮軍隊,就好像魚、龍離開了江湖,想要求得在海洋中遨遊的自由,在浪濤中奔馳嬉戲,也是不可能的。”顯然,毛澤東是考慮到了這一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