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6頁
張伯倫沉吟片刻,說道:“如果憑藉華夏在戰勝美國之後的力量,在南海或者是印度洋之上和大英帝國開戰的話,大英帝國在短時間內很有可能戰勝華夏,不過,雖然大英帝國號稱日不落帝國,世界各處遍布殖民地,但是在海外的兵力並不多,一旦和華夏正面對抗的話,在短時間內如果無法擊敗華夏,那麼一旦時間拖得太久,大英帝國因為是遠離本土作戰,補給不易,需要奔赴萬裏海疆,到那時,勝負就難說了。”
邱吉爾面色一喜,說道:“是啊,所以大英帝國更應該趁著華夏和美國交戰,本土防衛空虛的這個絕好機會,出兵遠東,粉碎華夏的野心!”
邱吉爾心中憂慮不已,他只是和唐健僅僅是見過兩次面而已,但是經過短暫的兩次見面,他就已經意識到,這個唐健實在是不簡單,雖然那個時候華夏才剛剛平定內亂,政局還不是很穩定,但唐健所表現出來的野心卻讓當時僅僅是一個議員的邱吉爾警惕不已。
那個時候的邱吉爾就已經感覺到了,唐健的野心遠不止遠東,而日後所發生的事情讓邱吉爾的預言不幸言中,華夏在遠東上所表現出咄咄逼人的態勢,讓歐洲很多的國家都感到了強烈的不安。
但當這些國家反應過來的時候,此時的華夏已經不是那個孱弱有些動盪不安的新生政權,而是擁有百萬陸軍、太平洋艦隊、先進空軍這種強橫實力的軍事強國,如今不管歐洲那個國家想要和華夏有摩擦的話,都要好好掂量一下,在和華夏發生戰爭的時候能不能擊敗華夏?並且還要保證在和華夏開戰的時候,不會讓歐洲其他敵對國家漁翁得利?
這就是歐洲國家在眼睜睜看著華夏由弱小變成強大時採取的綏靖政策所付出的巨大代價!
可笑的是,在華夏崛起後,利益將會受到最大損害的竟然是英國,也就是說,英國要為歐洲諸國對華夏採取的綏靖政策買單!
這時,張伯倫緩緩道:“邱吉爾先生,那那為什麼覺得華夏和美國開戰,而美國就一定會輸掉這場戰爭呢?別忘了,美國的實力可並不比華夏弱。”
邱吉爾一時語塞,的確,美國所表現出來的時候其實並不比華夏弱,相反的,美國的綜合實力看起來比華夏還要強上幾分。
首先,美國雖然建國時間不長,確定資產階級政權比歐洲諸國要晚的很多,但是,美國穩穩的抓住了工業革命的絕佳機會,使美國的資本主義高速發展,甚至在數十年的時間裡就趕超了英國、俄國、法國等幾個老牌資本主義強國,其經濟總量在上個世紀末便已經穩居世界第一。
其次,美國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國內工業發達,鋼鐵工業、軍工業都位居世界前列,底蘊雄厚。反觀華夏,雖然有左宗棠和李鴻章等人的洋務運動後留下的一些工業底子,加上華夏建國十幾年以來的高速發展,但是和美國相比,差距卻十分巨大,甚至華夏的工業體系相比較而言顯得很薄弱。以這樣的工業底子,和美國是無法打消耗戰的,只要美國將戰爭拖的久一點,那麼華夏薄弱的工業體系就會承受不住戰爭所產生的巨大壓力而崩潰。
最後,雖然華夏有一支強大的海軍,更是有一支新型的軍種—空軍,但美國的軍事實力也不容小覷,在十幾年前,美國的海軍還只是一個二流的海軍而已,但是,自從羅斯福擔任美國總統以來,以馬漢的《海權論》為理論基礎,大力發展海軍,在二十世紀初,美國的海軍力量實力大增,短短數年,羅斯福以美國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發達的重工業為後盾,使美國的海軍一躍成為了世界第四大海軍。所以,即使華夏的太平洋艦隊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經有隱隱超越美國海軍的趨勢,但是真的要完全擊敗美國海軍的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華美之戰,孰勝孰負,起碼在現在是看不出來的。
“你又憑什麼覺得華夏就一定能打敗美國呢?”張伯倫果然問道。
邱吉爾猶豫了很久,最終還是說道:“是我的直覺,我覺得美國很有可能無法戰勝華夏?”
“呵呵。”張伯倫大笑兩聲:“邱吉爾先生,你覺得如果我跟那些議員們說,邱吉爾並不看好美國,覺得美國會在這場仗戰爭中戰敗,而邱吉爾之所以會得出這個結論,是因為他的直覺,你覺得議員們會同意大英帝國出兵麼?”
“這個,可是……”邱吉爾急道:“當危機真正來臨前,大英帝國再作出抉擇的話就太遲了。”
“不管那一方勝利,在太平洋之上都會誕生一個新的霸主,難道這也是大英帝國願意看到的?不僅要防範華夏,同時也要防範美國。我建議派遣出兩支艦隊,一支在南海,一支在北大西洋,靜觀其變!”邱吉爾建議道。
“那你有沒有想過德國的反應,德國在同盟國中占據著領導地位,而英國和德國已經有了百年世仇,一旦我們出兵,德國也會相機而動,而華美交戰將會成為歐戰的導火索,到時,不管是歐洲還是亞洲,抑或是美洲,都會陷入這場戰爭中,一場空前的多國大戰將無法避免。”張伯倫分析著國際局勢。
張伯倫所說的這一點,其實邱吉爾也已經考慮到了,倘若真的到了那一步,那將是各國勢力在世界各地的重組,英國的利益將會受損,然而,一旦華夏勝利,英國在遠東的利益同樣會受到巨大的威脅,不同的是一個是被動,一個是主動。
邱吉爾面色一喜,說道:“是啊,所以大英帝國更應該趁著華夏和美國交戰,本土防衛空虛的這個絕好機會,出兵遠東,粉碎華夏的野心!”
邱吉爾心中憂慮不已,他只是和唐健僅僅是見過兩次面而已,但是經過短暫的兩次見面,他就已經意識到,這個唐健實在是不簡單,雖然那個時候華夏才剛剛平定內亂,政局還不是很穩定,但唐健所表現出來的野心卻讓當時僅僅是一個議員的邱吉爾警惕不已。
那個時候的邱吉爾就已經感覺到了,唐健的野心遠不止遠東,而日後所發生的事情讓邱吉爾的預言不幸言中,華夏在遠東上所表現出咄咄逼人的態勢,讓歐洲很多的國家都感到了強烈的不安。
但當這些國家反應過來的時候,此時的華夏已經不是那個孱弱有些動盪不安的新生政權,而是擁有百萬陸軍、太平洋艦隊、先進空軍這種強橫實力的軍事強國,如今不管歐洲那個國家想要和華夏有摩擦的話,都要好好掂量一下,在和華夏發生戰爭的時候能不能擊敗華夏?並且還要保證在和華夏開戰的時候,不會讓歐洲其他敵對國家漁翁得利?
這就是歐洲國家在眼睜睜看著華夏由弱小變成強大時採取的綏靖政策所付出的巨大代價!
可笑的是,在華夏崛起後,利益將會受到最大損害的竟然是英國,也就是說,英國要為歐洲諸國對華夏採取的綏靖政策買單!
這時,張伯倫緩緩道:“邱吉爾先生,那那為什麼覺得華夏和美國開戰,而美國就一定會輸掉這場戰爭呢?別忘了,美國的實力可並不比華夏弱。”
邱吉爾一時語塞,的確,美國所表現出來的時候其實並不比華夏弱,相反的,美國的綜合實力看起來比華夏還要強上幾分。
首先,美國雖然建國時間不長,確定資產階級政權比歐洲諸國要晚的很多,但是,美國穩穩的抓住了工業革命的絕佳機會,使美國的資本主義高速發展,甚至在數十年的時間裡就趕超了英國、俄國、法國等幾個老牌資本主義強國,其經濟總量在上個世紀末便已經穩居世界第一。
其次,美國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國內工業發達,鋼鐵工業、軍工業都位居世界前列,底蘊雄厚。反觀華夏,雖然有左宗棠和李鴻章等人的洋務運動後留下的一些工業底子,加上華夏建國十幾年以來的高速發展,但是和美國相比,差距卻十分巨大,甚至華夏的工業體系相比較而言顯得很薄弱。以這樣的工業底子,和美國是無法打消耗戰的,只要美國將戰爭拖的久一點,那麼華夏薄弱的工業體系就會承受不住戰爭所產生的巨大壓力而崩潰。
最後,雖然華夏有一支強大的海軍,更是有一支新型的軍種—空軍,但美國的軍事實力也不容小覷,在十幾年前,美國的海軍還只是一個二流的海軍而已,但是,自從羅斯福擔任美國總統以來,以馬漢的《海權論》為理論基礎,大力發展海軍,在二十世紀初,美國的海軍力量實力大增,短短數年,羅斯福以美國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發達的重工業為後盾,使美國的海軍一躍成為了世界第四大海軍。所以,即使華夏的太平洋艦隊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經有隱隱超越美國海軍的趨勢,但是真的要完全擊敗美國海軍的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華美之戰,孰勝孰負,起碼在現在是看不出來的。
“你又憑什麼覺得華夏就一定能打敗美國呢?”張伯倫果然問道。
邱吉爾猶豫了很久,最終還是說道:“是我的直覺,我覺得美國很有可能無法戰勝華夏?”
“呵呵。”張伯倫大笑兩聲:“邱吉爾先生,你覺得如果我跟那些議員們說,邱吉爾並不看好美國,覺得美國會在這場仗戰爭中戰敗,而邱吉爾之所以會得出這個結論,是因為他的直覺,你覺得議員們會同意大英帝國出兵麼?”
“這個,可是……”邱吉爾急道:“當危機真正來臨前,大英帝國再作出抉擇的話就太遲了。”
“不管那一方勝利,在太平洋之上都會誕生一個新的霸主,難道這也是大英帝國願意看到的?不僅要防範華夏,同時也要防範美國。我建議派遣出兩支艦隊,一支在南海,一支在北大西洋,靜觀其變!”邱吉爾建議道。
“那你有沒有想過德國的反應,德國在同盟國中占據著領導地位,而英國和德國已經有了百年世仇,一旦我們出兵,德國也會相機而動,而華美交戰將會成為歐戰的導火索,到時,不管是歐洲還是亞洲,抑或是美洲,都會陷入這場戰爭中,一場空前的多國大戰將無法避免。”張伯倫分析著國際局勢。
張伯倫所說的這一點,其實邱吉爾也已經考慮到了,倘若真的到了那一步,那將是各國勢力在世界各地的重組,英國的利益將會受損,然而,一旦華夏勝利,英國在遠東的利益同樣會受到巨大的威脅,不同的是一個是被動,一個是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