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李治點點頭,道:「那你對此有何建議?」

  韓藝又向李治道:「微臣建議成立一個稅務局,專門用來調查稅收的,尤其是那富商和地主們。其實一直以來,他們也都在想辦法逃稅,佃農就是他們想出逃稅的辦法。不過這一回朝廷一定要跟他們來真格的,他們要真有本事逃稅,不讓朝廷抓著,那朝廷沒有話說,但是只要被抓著,那就必須要罰他們一個傾家蕩產,絕不能姑息,以此威懾他們,因為在印花稅的基礎上,逃稅就是在違反契約。不但如此,反正如今戶籍也亂的很,朝廷肯定要再度統計戶籍。

  微臣建議在戶籍上面添加一個信用度,任何人違反契約,朝廷不但要在他戶籍上給他一個不守誠信的標誌,並且還要在當地公布出來,讓他無法立足在這天地間。另外,任何涉及朝廷的事務,這些不守誠信的人都沒有資格參與,包括科舉,一個連誠信都不講的人,就別召入朝中來害人害己,聖人都說過,民無信則不立,而國家是人組成的,那麼國無信則滅亡。朝廷甚至可以將聖人說過的那些誠信之言專門分離出來,修訂一本書籍,來教育大家,誠信的重要性。」

  這一回大家都不做聲,雖然這明顯是對地主不利的,但是他們都是讀聖賢書的人,他們也知道誠信是為人之根本,他們也不能說守信是錯的。

  崔戢刃突然搖頭道:「這不妥。」

  韓藝問道:「為何不妥?」

  崔戢刃道:「因為朝廷就經常不守信約呀,若不能嚴於律己,怎能要求百姓守信呢?」

  韓藝驚訝道:「你——你胡說八道,朝廷什麼時候不守信呢?朝廷扛下西北那麼大一筆債務,這就是守信的表現。」

  崔戢刃笑道:「就說徵稅的問題,朝廷若有戰事突然發生,那也只能徵稅,但如果根據印花稅,朝廷就沒有權力徵收多餘的稅收,與此像似的例子,多不勝舉呀。」

  韓藝看向李治。

  不等李治開口,李績便道:「他說得不錯,但有些時候,朝廷也情非得已,如果爆發戰事,朝廷難道就不管不顧麼。」

  韓藝笑道:「這是情非得已,但往往亡國的開始,都是從情非得已開始。就拿這一場危機而言,李義府提前徵稅,導致百姓沒有錢交稅,百姓只能逃亡,世道就變亂了,得虧這兩年外面沒有戰事,要是有得話,那更是雪上加霜啊!強徵稅收乃是殺雞取卵,不到最後時刻,是不能輕易用的,哪怕是州縣遇到災難,寧可讓官府關門,也不能強徵稅收來填補爛帳,因為朝廷在百姓沒有糧食的情況下,還去徵稅,那就是雪上加霜,到時還要花更多的錢去彌補,這一次危機就這樣導致的。」

  李績道:「可若不徵稅,朝廷哪有錢去打仗?」

  韓藝道:「這朝廷就得未雨綢繆,平時先存一些錢,專門應對突發事件,平倉法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

  崔戢刃道:「也就是說這印花稅跟均田制一樣萬年不變?」

  韓藝道:「那當然也不是,但是不能輕易改變,得遵循規矩來,好比說五年重新商定一次稅率,甚至於十年,根據國家的發展情況而定,朝廷可以先頒布出律法,到時再調稅,朝廷也有理可循,而且這也能夠防止地方官府偷偷徵稅。既然朝廷要大家都遵守契約,那麼官府就沒有資格多徵收一文錢稅收。」

  長孫延突然道:「其實這也不是很難,朝廷只需要先將一些特殊情況給考慮進去,然後制定條例,用明文的形式來規定,朝廷始終掌握著主動權。」

  崔戢刃道:「可是這樣的話,會不會令我大唐律例變得非常繁瑣。」

  長孫延道:「肯定會變得非常繁瑣,但如果官員和百姓,事事都能夠依照規矩辦事,反而會減少許多麻煩。」

  李治知道這樣做,肯定有利於國家的安定,大家都按照規矩辦事,但是他前面一直沒有做聲,因為他也得權衡皇帝的利益,不能這些規矩制衡皇帝的權力,不過長孫延這一番話倒是令他稍稍放心,律法都是朝廷制定的,朝廷制定的,肯定得他來決定,他是可以將自己的權益用明文規定,他還是握有絕對的主動權,同時又可以約束許多人。於是道:「此事事關重大,你們先得將律法都給列出來,才能做最後的決定,這事就交給韓藝、狄仁傑、任知古、長孫延、盧師卦五人去辦吧。」

  「微臣遵命。」

  五人同時說道。

  李治又朝著李弘道:「太子你也跟著去學習一下吧。」

  李弘卻道:「父皇,兒臣想學習如何修訂關於誠信的書籍。」

  他非常喜歡看書,對於那個修訂有關誠信方面的書籍,他很高興去,至於那個稅收如何去計算,他反而不是很感興趣。

  李治也勉強他,因為每個太子都幹這事,這修訂書籍,是要人才的,很多太子經常利用修訂書籍,來籠絡人才,打造自己的班底,點頭笑道:「好吧。」

  任知古突然道:「還有一個問題,多了這麼多事情,而且還要成立稅務局,那麼人手可能不夠呀!」

  韓藝笑道:「外面那麼多官員鬧事,還怕沒有人麼。各位,你們別精簡官員的怒火都撒在我頭上,精簡那些官員其實跟我個人沒有什麼關係,我只是希望朝廷嚴格遵守需求與供應的關係,朝廷若有需求,可以招人,但也可以減人,只進不出,那一定會出問題的。」




章節目錄